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性猝死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分析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原发疾病类型、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心肺复苏实施场所等,记录相关数据并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 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仅28例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26.42%);院外实施、实施心肺复苏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较长、未使用急救药物、年龄较大、女性、存在除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及未使用除颤器等因素降低了心肺复苏成功率(P0.05)。结论抢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后尽快给予心肺复苏处理,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中心脏事件预测因素的分析认为晕厥是主要的因素。但先前的研究并未探讨心脏停搏复苏或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危险因素。目的:识别临床疑似LQTS患者青春期发生心脏停搏复苏或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约占心脏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心脏性猝死率大大降低,但院外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而植入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防治具极高病死率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而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成功的关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5月—2012年11月老年科及重症监护室中老年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10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该100例患者在对基础疾病进行规范的抢救治疗时,突发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立即进行规范的基础心肺复苏[1]及高级生命支持。结果心肺复苏成功(标准为存活>24h)80例占80%。失败(标准为存活<24h)20例占20%。结论及时有效循环血容量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8例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h内(亦有规定为24h内)发生心跳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性猝死占全部死因的比例正在增加,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由此可见,提高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科医务人员在心肺脑复苏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本文将18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在急诊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l小时死亡者为猝死,也有人规定为6小时或24小时.也有把原发性心跳骤停者不进行复苏或复苏后未成活者也归类为猝死.现将我院1999年~2004年间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2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对心脏性猝死,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对于存活者的长期治疗包括针对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虽患病但病情已基本稳定,由心脏原因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非创伤性自然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1小时以内)者,称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1]。猝死发生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特征是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也不可预知。在我国,由于急救系统还有待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应引起临床及预防医学界高度关注[2]。本文对SC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急救护理等进行综述,旨在普及心肺复苏知识,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提高CP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计老年心脏性猝死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2例老年心脏病猝死救治过程及措施.结果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32.7%.结论老年心脏性猝死症状重,发病急,基层医院除要严格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抢救过程中,对任何症状,体征,检查保持高度重视与警惕,及时应变,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刘建新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48-1648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心脏性猝死是内科最危险的急症之一.为提高复苏的成功率,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现把抢救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比较多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对梗死早期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部分病人,在抢救复苏过程中给予静脉溶栓,复苏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纳洛酮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院前心源性猝死心肺脑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对心源性猝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立即胸外心脏按压、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等心肺复苏;纳洛酮组除上述措施外,另静注纳洛酮。对比观察两组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纳洛酮能显著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 心脏性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和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由于发病急,病情重,抢救复苏率低,所以,对其病因、机制和抢救措施进行探讨是必要的。住院期间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国内报告尚少。为了尽可能减少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现将我院1973年至1982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33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标准;在住院期间心脏病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而又突然发病在6小时内死亡者。 2.年龄与性别;男20例,女13例,男女之比1.54:1。  相似文献   

15.
儿童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inChildren)亦称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儿童心脏性猝死不象成人心脏性猝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且在引起猝死疾病的构成上与成人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在美国1~20岁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1~13.8/10万,国内尚未见发病率的报道。 1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肖爱华 《中外医疗》2011,30(10):142-142
探讨以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社区护理干预路径。通过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病因的了解,对原有心血管病症状及体征的鉴别诊断;在社区建立心血管病患者档案,统一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讲座;与医院建立救护网,开通绿色通道,可大大提高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存活率,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60例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临床资料的分析,分析心脏骤停的临床特点,总结心脏骤停的抢救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急诊接收61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1例患者中男性:女性为2.1:1。其中25~60岁青中年患者26例,占43%,60岁以上老年患者34例57%。53例发生在院外,心肺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5.7%。7例发生在院内,心肺复苏成功4例,成功率57%。结论: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仍低,是老年心脏性猝死主要原因,也应警惕中青年发生心脏骤停,导致心脏性猝死。应加强健康教育,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加强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病人心肌组织CX43和CX4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性猝死病人左、右心室肌及室间隔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缝隙连接蛋白40(CX40)的表达,探讨CX43、CX40表达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心脏性猝死与非心脏性猝死病人心室肌及室间隔肌CX43、CX40的表达,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闰盘处,少数表达于细胞侧面连接及胞浆中。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多数弥散于胞浆及细胞侧面连接处,表达于闰盘的数量减少。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2.09~8.01,P均<0.05);心脏性猝死病人CX40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3.24~9.40,P均<0.05)。结论CX43、CX40表达部位的改变与表达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心脏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几种预测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2007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心脏性猝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40例,女10例,男∶女为4∶1。2)心脏性猝死往往有心绞痛(34例)心悸、气短(21例)等先兆症状和精神因素(40例)饱餐(12例),用力大便(7例)等诱因。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室早34例,室速13例,QTC≥440ms17例,室内传导阻滞19例,房室传导阻滞2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作为临床工作者及早地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的救护及护士的相应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性停搏或无脉搏性电活动(PEA)等心脏原因 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 率的50%以上,而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青年比例有所增长,心脏 性猝死的救护成功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并涉及大量的监护工作,从而对于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