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麻兵继  阮元  刘吉开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66-1767
目的:研究紫牛肝菌Boletus vioaceo-fusc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紫牛肝菌丙酮提取物经柱色谱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琥珀酸酐(2),(22E,24R)-5α,6α-过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3),(22E,24R)-5α,6α-过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4),脑苷酯B(5)和腺嘌呤核苷(6)。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技术对小球藻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小球藻石油醚萃取部位获得脂溶性提取物M1, M2, M3,分离得到化合物5个,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1),(24S)-麦角甾-7-烯-3β-醇(2), 黑麦草内酯(3),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4)和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5)。小球藻脂溶性提取物以脂肪酸酯类、烷酸类和烯酸类为主,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轮叶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轮叶棘豆的化学成分。方法:90%乙醇冷浸提取,所得浸膏经硅胶,聚酰胺,C-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zukisapogenol(1),(22E,24R)-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芹菜素(3),3′,4′-二甲氧基-槲皮素-3-O-β-D-半乳糖吡喃苷 (4),7,4′- 二甲氧基-槲皮素-3-O-α-L-鼠李糖吡喃基(1→2)-β-D-葡萄糖吡喃苷(5),(2S,3S,4R)-N-[(R)-2′-羟基二十四烷醇基]-1,3,4-三羟基-2-氨基-十八-6-烯(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王兴娜  刘吉开 《中草药》2014,45(24):3515-3519
目的 研究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其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红外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个倍半萜(16):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β-甲氧基γ-乙缩醛(1)、13-羟基-小皮伞烷-7(8)-烯-5-甲氧基γ-乙缩醛(2)、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3)、8β, 13, 14-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4)、7, 8, 13-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5)、lactapiperanol A(6),3个甾醇(79):(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 5, 6-三醇(7)、麦角甾-5, 7, 22-三烯-3-醇(8)、3-羟基-5, 8-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9),尿嘧啶核苷(10)、D-阿洛糖醇(11).结论 化合物14是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菇醛萜、红菇醛萜烯、红菇酮萜、红菇酮萜醇.化合物781011为首次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丽媛  杨秀伟 《中草药》2015,46(17):2522-2533
目的 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人参茎叶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4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1)、3β,6α-二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2)、3β-乙酰氧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20(R)-人参二醇(4)、异去氢原人参三醇(5)、3-酮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6)、达玛-(E)-20(22)-烯-3β,12β,25-三醇(7)、6α-乙酰氧基-3β,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8)、20(S)-原人参二醇(9)、20(R)-原人参二醇(10)、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12β,20-三醇(11)、20(R)-人参三醇(12)、达玛-(E)-20(22),24-二烯-3β,6α,12β-三醇(13)、27-去甲基-(E,E)-20(22),23-二烯-3β,12β-二羟基达玛-25-酮(14)、3β,12β-二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15)、3β-乙酰氧基-6α,12β,25-三羟基-(20S,24R)-环氧达玛烷(16)、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6α,12β,20-四醇(17)、达玛-(E)-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8)、达玛-(Z)-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9)、20(S)-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0)、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1)、20(S)-原人参三醇(22)、20(R)-原人参三醇(23)、(20S,24S)-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4)、(20S,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5)、(20R,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6)、3β,6α,12β-三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27)、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28)、20(S)-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29)、20(R)-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30)、20(R)-达玛烷-3β,6α,12β-三羟基-20,25-环氧-6-O-β-D-吡喃葡萄糖苷(31)、拟人参皂苷Rh2(32)、20(S)-人参皂苷Rh1(33)、20(R)-人参皂苷Rh1(34)。结论 化合物13681117242632为首次从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的人参三萜类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11619的碳谱数据;32是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刘青  刘珍伶  田瑄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9):1035-1038
目的:对从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中提取并分离的7个甾醇类化合物及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方法:从地上部分的石油醚浸膏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和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这几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烯-3β,6β-二醇(1),24-乙基-5α-胆甾-3β,5,6β-三醇(2),7β-甲氧基-豆甾-5-烯-3β-醇(3),7β-甲氧基-豆甾-5-烯-3β,22β-二醇(4),豆甾-5-烯-3β,7α-二醇(5),伞形花内酯(6),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7)。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橡胶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技术对橡胶灵芝Ganoderma philippii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苯乙酮(1),甲龙胆酸(2),(S)-苹果酸二甲酯(3),muurola-4,10(14)-dien-11β-ol(4),dihydroepicubenol(5),5-羟甲基呋喃甲醛(6),麦角甾-7,22E-二烯-3β-醇(7),麦角甾-7,22E-二烯-3-酮(8),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9),6β-甲氧基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二醇(10),麦角甾-4,6,8(14),22E -四烯-3-酮(11),麦角甾-4,6,8(14),22E-四烯-3β-醇(12),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13),7α-甲氧基-5α,6α-epoxy麦角甾-8(14),22E-二烯-3β-醇(14),麦角甾-8,22E-二烯-3β,5α,6β,7α-四醇(15),麦角甾-5,23E-二烯-3β-醇,醋酸盐(16)。化合物1~16均首次从橡胶灵芝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 ,5首次从灵芝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胡秋月  马祖红  杨桥芬  娄水珠  杜刚  杨海英  周敏  董淼 《中草药》2019,50(24):5913-5916
目的 对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对皱盖假芝子实体醋酸乙酯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皱盖假芝醋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木脂素和2个已知的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酰乙酰酮(1)、(22E,24R)-3β,5α-二氢-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6,9,22-三烯-3β,5α,8α-三醇(3)。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成分,命名为假芝木脂素B。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构菌Flammulina velutipes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2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及2个多元醇类化合物,经理化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6,22dien3βol(1),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sterpuricacid(3),甘露醇(mannitol)(4),核糖醇(ribitol)(5)。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构菌发酵菌丝体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骆驼蹄瓣中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植物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研究骆驼蹄瓣中的萜类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1H-NMR,13C-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茅苍术醇(1),茅苍术醇(2),白术内酰胺(3),β-桉叶醇(4),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5),12-羟基-2-酮基-1-瓦伦烯(6),毛脉五味子醇 A(7),(6S,7E)-6-羟基-4,7-大柱烯-3,9-二酮(8),3-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9),(3S,5R,6S,7E)-3,5,6-三羟基-7-大柱烯-9-酮(10),(6R,7E,9R)-9-羟基-4,7-大柱烯-3-酮(11),(S)-3-羟基-β-紫罗兰酮(12),布卢门醇 A(13)。其中化合物 1~7 为倍半萜, 8~13 为大柱烷类降倍半萜,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骆驼蹄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菜头肾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色谱技术对石油醚、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鉴定了9种成分,分别为hop-22(29)-ene(Ⅰ)、lupeo1(Ⅱ)、lup-20(29)-en-11,3β-diol(Ⅲ)、lup-20(29)-en-3-one(Ⅳ)、betulinic acid(Ⅴ)、(24R)-stigmast-7,22(E)-dien-3α-ol(Ⅵ)、(24R)-5α-stigmast-3,6-dione(Ⅶ)、β-sitosterol(Ⅷ)、3α-hydroxyhop-22(29)-ene(Ⅸ)。结论 这些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地黄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硅胶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黄叶的50%含水丙酮组织破碎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2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龙胆酸(2),6,7-二羟基香豆素(3),对羟基苯乙醇(4),3,4-二羟基苯乙醇(5),原儿茶酸(6),1,2,4-苯三酚(7),香叶木素(8),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芹菜素(10),2β,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13,28-二羧酸(11),2α,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12),glutinolic acid(13),β-hydroxyacteoside(14),松果菊苷(15),焦地黄苯乙醇苷B1(16),毛蕊花糖苷(17),异毛蕊花糖苷(18),筋骨草醇(19),梓醇(20),8-表番木鳖酸(21),木樨草素(22),齐墩果酸(23),熊果酸(24),齐墩果酮酸(25),β-谷甾醇(26),胡萝卜苷(27)。结论化合物1~14,23~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厚蜂窝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伟  刘劲松  吴培云  何其伟  项晨  王刚 《中成药》2012,34(7):1304-1308
目的研究厚蜂窝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厚蜂窝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经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9(Z)-十八烷烯酸(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麦角甾-6β-甲氧基-7,22-二烯-3β,5α-二醇(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7)、8,14-环氧麦角甾-4,22-二烯-3,6-二酮(8)、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9)、2,2-二甲基-1-苯并吡喃-6-醇(10)、2-呋喃甲酸(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毛叶巴豆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媛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2):897-899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甾醇,分别为(24R)-5α-豆甾-3,6-二酮(1)、豆甾烷-22-烯-3,6-二酮(2)、β-豆甾烷(3)、(24S)-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醋酸酯(6)、3β-羟基-豆甾-5-烯-7-酮(7)、7-氧基豆甾醇(8)、7α-羟基谷甾醇(9)、7α-羟基豆甾醇(10)、7β-羟基谷甾醇(11)、7β-羟基豆甾醇(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6~12共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菌丝体中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5,7,22E-三烯-3β-醇(1),胆甾醇(2),吡咯并哌嗪-2,5-二酮[环(脯-甘)二肽](3),3-甲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环(脯-丙)二肽](4),3-苄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环(脯-苯丙)二肽](5),3-苄基-哌嗪-2,5-二酮[环(甘-苯丙)二肽](6),5-羟甲基糠醛(7),亮氨酸(8),3,6-二甲基-哌嗪-2,5-二酮[环(丙-丙)二肽](9),腺嘌呤(10),尿嘧啶核苷(11)。结论化合物1,3~7和11为首次从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彭燕  刘永宏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4):1883-1885
 目的 研究黄海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TLC)和重结晶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黄海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苏-脯环二肽(1)、1-O-十六烷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丙三醇(2)、3β-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胆甾醇(4)、苯丙氨酸(5)、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6)、鲨肝醇(7)、硬脂酸(8)。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动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6,8为首次从该种动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炮弹果果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伟  吴培云  梁益敏  刘劲松  王刚 《中成药》2012,34(8):1523-1528
目的 研究炮弹果果肉的化学成分.方法 将炮弹果果肉用95%乙醇提取,通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炮弹果果肉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ningpogenin (1)、6 -O-p-hydroxybenzoylaucubin (2)、3,3′-bisdemethylpinoresinol(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 (4)、麦角甾_4,6,8 (14),22-四烯-3-酮(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5α,8α-epidior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 (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0)、麦角甾-7,22-二烯-3-酮(11)、sesquiterpene (12)、对羟基苯甲酸(13)、苯甲酸(14)、对羟基苯乙醇(15)、对羟基苯甲醇(16)、D-阿洛醇(17)、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 (18).结论 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从炮弹果果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王兴娜  杜建厂  谭仁祥  刘吉开 《中草药》2005,36(8):1126-1130
目的研究担子菌黄卷缘齿菌Hydnum rep andum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 SY,HM QC,HM BC,NOESY)、质谱、高分辨质谱、旋光鉴定结果。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sarcodon in A(Ⅰ)、scabron ine B(Ⅱ)、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Ⅲ)、(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Ⅳ)、(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Ⅴ)、苯甲酸(Ⅵ)、对羟基苯甲醛(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Ⅷ)、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Ⅸ)、硫代乙酸酐(Ⅹ)、(2S,2′R,3S,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二十二碳烷-1,3,4-三醇(Ⅺ)。结论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在黄卷缘齿菌中分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藤梨根(Actinidia chinensis root)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藤梨根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类成分, 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儿茶素(2)、秦皮素(3)、秦皮乙素(4)、原儿茶醛(5)、(-)-表儿茶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6)、erythro-1, 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 3-propanediol(7)、threo-1, 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 3- propanediol(8)。结论 化合物3~8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计合成天然产物(25R)-胆甾-3β,5α,6β,26-四醇,并评价其抗胶质瘤活性。方法 以薯蓣皂素为原料,经过Zn-Hg齐还原开环,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TBDMSCl)保护C-3、C-26羟基,甲基磺酰氯(MsCl)磺酰酯化C-16羟基,LiAlH4还原C-16甲基磺酸酯,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氧化5,6位双键,酸性条件下开环、脱保护反应得到(25R)-胆甾-3β,5α,6β,26-四醇;并通过MTT法对该化合物的抗胶质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 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IR、EI-MS、EA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了结构表征;化合物在浓度为10~150 μg·mL-1时,胶质瘤细胞的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IC50为51.57 μg·mL-1。 结论 利用廉价易得的薯蓣皂素合成了一种天然海洋甾体,该目标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胶质瘤活性,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