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2008年10月29日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结果共调查患者2 413例,发现医院感染98例(4.06%),109例次(4.52%);发现社区感染574例(23.79%),609例次(25.24%)。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居首位,分别占45.87%和31.5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鲍曼不动杆菌(10.00%)为主;社区感染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38%)、金黄色葡萄球菌(13.85%)为主。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33%,其中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66%(364/1 270),显著低于外科的51.18%(585/1 143)(x~2=127.85,P0.01);治疗性用药者病原菌的培养送检率为23.46%(137/584),内科为36.88%(97/263),显著高于外科的12.46%(40/321)(x~2=48.01,P0.01)。结论该院患者社区感染率较高,应加大对高危部位感染的监测,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医院和社区感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2011年6月9日和2012年6月19日0∶00-24∶00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011、2012年分别调查住院患者899例、1 107例,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23%、3.7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2011年社区感染率(15.57%)显著高于2012年(9.94%;χ2=14.45,P<0.01)。医院和社区感染的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为主。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33.33%,369例)显著低于2011年(48.83%,439例;χ2=49.54,P<0.01);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抗菌用药的比例(81.30%,300例)和病原学送检率(50.33%,151例)显著高于2011年[分别为58.54%(257例)、36.96%(95例);均P<0.01]。 2011和2012年医院感染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56.76%(21例)、77.78%(35例);均以检出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18.18%(6/33)、28.57%(8/28)。结论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状,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2014年9月对贵州省174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感染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68 419例住院患者,实查率为99.65%。发生医院感染1 581例、1 68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1%、例次现患率为2.46%,发生社区感染18 571例、19 191例次,社区感染现患率为27.14%、例次现患率为 28.05%;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分别为综合ICU、儿科非新生儿组。医院感染部位和社区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 325.44,P<0.01);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病原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82%,使用率最高的为综合ICU(80.47%)和儿科(76.67%)。用药目的以治疗用药为主[18 386例(67.48%)],联合用药以单一用药为主[21 672例(79.55%)]。治疗使用抗菌药物者病原菌培养送检率为31.76%。结论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贵州省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以及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为进一步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内科与外科医院感染现状.方法 床边调查与病例调查相结合.结果 调查1556例住院患者,当日医院感染现患率4.43%,例次现患率5.20%,其中内科感染42例(4.9%),外科感染39例(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科感染部位不同;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全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46.5%,内科使用率低于外科(P<0.01),内、外科抗菌药物使用目的 不同(P<0.01),内科细菌培养率高于外科(P<0.01).结论 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规范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病原菌变化趋势,评价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的效果,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三甲综合医院2010-2016年每年7、8月中某一天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2010-2016年共调查患者8 434例,发现医院感染419例、476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例次现患率分别为4.97%、5.64%,各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77%~6.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其中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0.91%,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51.47%)。引起医院感染居前5位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14.62%)、铜绿假单胞菌(14.62%)、肺炎克雷伯菌(13.08%)、大肠埃希菌(10.38%)、金黄色葡萄球菌(7.31%)。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09%,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从 2010 年的47.92%、49.19%,下降至2016年的26.62%、18.26%,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从 2010 年的 5.16% 上升至 2016 年的 5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 279.44、265.21、246.26,均P<0.001)。结论该院近7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无显著变化,抗菌药物使用逐年规范,但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住院患者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    FRE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55 084例患者中,有1 436例(2.61%)查出有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其中社区获得性959例(1.74%),医院获得性477例(0.87%),两者之差异有显著性(χ2=323.571,P=0.000)。发生双重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者占医院感染总人数的25.74%(1 853例),出现较多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16.98%)、神经外科(14.67%)、烧伤外科(14.25%)、神经内科(14.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24例次,51.92%)。75.97%(1 091例)的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在感染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结论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以社区获得较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和减少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状,为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查阅在架病历和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10年8月31日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 调查患者170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74%,社区感染现患率为22.72%;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有ICU、烧伤外科等科室,社区感染现患率较高的有儿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分别占48.04%、38.42%;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40.16%,内科显著低于外科(P<0.01),内科以治疗用药为主,外科以预防用药为主,治疗用药病原菌送检率33.19%.结论 医院患者社区获得性感染较高,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标本送检率,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变化趋势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某院连续4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选取2006、2008、2010和2012年5月某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应调查患者4 497例,实际调查4 387例,实查率97.55%;发生医院感染184例、209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4.19%,例次现患率4.76%。经趋势χ2检验,2006-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逐次下降,由2006年的5.56%下降至2012年的2.76%(χ2=14.07,P<0.001)。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55.03%),其次为泌尿道(14.83%)和上呼吸道(9.57%)等。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38.50%,经趋势χ2检验,2006-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次下降(χ2=5.13,P=0.023);在治疗和治疗+预防用药中,病原学送检率逐次增高(χ2=40.81,P<0.001);抗菌药物单一用药率逐次上升(χ2=23.86,P<0.001)。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动静脉插管率、泌尿道插管率、呼吸机使用率和静脉输液率(分别为27.17%、35.33%、13.59%和84.78%)显著高于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分别为9.80%、11.54%、4.33%和63.24%;均P<0.001)。结论该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成效显著,医院感染控制逐年改进;但各种侵袭性操作相关感染的控制仍需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仍存在问题,需要探讨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状、常见感染部位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病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于2012、2013、2014年的某日对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6 205例,实查 6 062例,实查率为97.70%;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04%、3.17%、4.51%,社区感染现患率为13.90%、14.93%、16.53%。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依次为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外科ICU、肾病一科,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表浅切口、泌尿道。3年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1.81%、24.29%、24.67%,以治疗为目的的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依次为65.93%、74.07%、66.49%。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科室以ICU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某三级甲等医院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0年5 月26 日、2012 年12 月12 日、2013 年12月4日所有住院患者,统计分析3年的资料。 结果2010、2012、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66%(116例)、6.67%(113例)和6.33%(120例),例次现患率分别为7.29%(127例次)、7.38%(125例次)和6.97%(132例次)。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其中内科ICU高达71.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44.53%),其次为手术部位(9.11%)和泌尿道感染(9.11%)。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60.81%、20.38%、18.8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2.95%、29.87%、2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6,P<0.01)。 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应加强对感染高发科室、部位以及病原菌的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SICU 2004年10月 - 2009年9月间医院感染情况。结果5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9.79%(119/1 216),常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40.25%)、腹腔(28.39%)和血流(9.32%)。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7.03%(185/276),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2.83%(63/27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10.14%(28/276)。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株检出率分别为38.46%和34.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相应细菌中的构成比分别为60.00%和58.82%。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达86%以上;非发酵菌严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达45%以上;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SICU医院感染及感染病原菌的耐药问题严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及时掌握病原菌的耐药性变化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医院感染(NI)病原菌的特点分析,指导SICU医生经验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对某院SICU 2006年发生NI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CU患者NI率为11.67%(70/600),其中单纯细菌感染42例(60.00%),单纯真菌感染2例(2.86%),混合感染(真菌+细菌)13例(18.57%),微生物学培养阴性13例(18.57%)。常见细菌前5位依次为屎肠球菌(18.4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7.6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65%)、铜绿假单胞菌(9.24%)、大肠埃希菌(7.56%);G+球菌占52.90%。常见真菌前3位依次为曲霉菌(31.58%)、白假丝酵母菌(26.32%)和光滑假丝酵母菌(21.05%);发生真菌感染者住SICU时间明显延长(P<0.05),且住院病死率高达46.67%(7/15)。结论SICU患者NI率较高,以细菌感染为主,混合真菌感染次之。感染的细菌中,以G+球菌为主;真菌感染以曲霉菌、白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SICU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建省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患病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全省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查阅住院患者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全省116所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的日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日使用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到116份汇总表,其中合格113份(97.41%),实际调查住院患者48 947例。发现医院感染患者1 595例(3.26%),1 739例次(3.55%);社区感染患者9 751例(19.92%),10 062例次(22.5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在医院感染中占49.34%,社区感染中占45.70%。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医院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15.05%;社区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8.90%。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综合重症监护室38.22%(99/259),血液病科12.54%(85/678),神经外科9.44%(152/1 611);社区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儿科非新生儿组82.02%(2 053/2 503),呼吸科70.46%(1 577/2 238),儿科新生儿组52.23%(409/783)。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38.28%(18 738/48 947),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42.68%(4 735/11 093)。结论应重点监测医院感染高发科室,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其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进行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统计。结果193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74%(13/193)。切口感染率居前3位的手术依次为胆囊切除术(20.00%)、胃肿瘤根治术(16.67%)、肠道修补/切除术(16.00%)。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等手术危险因素的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该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活动对医务人员相关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活动前后分别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得分率在“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活动后为65.66%,较活动前60.13%明显升高(χ2=91.08,P<0.01),其中对“手卫生指征”得分率最高,达98.86%。对“职业暴露预防措施”认知率,活动后为60.29%,明显高于活动前的45.93%(χ2=28.95,P<0.01)。结论“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认知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0年3月1日-12月31日期间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医院上报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资料中病原体及其耐药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0所医院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6 965株,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真菌各占20.69%、66.03%、10.62%;居病原体首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17.17%),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3.51%)、鲍曼不动杆菌(11.01%)、肺炎克雷伯菌(10.73%)、金黄色葡萄球菌(8.83%),以上菌株占医院感染病原体的61.25%(4 266/6 965)。检出社区感染病原体13 653株,G+菌、G-菌、真菌各占28.68%、46.90%、10.41%;居病原体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12.1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7.75%)、其他链球菌(6.28%)、金黄色葡萄球菌(5.51%)、病毒(5.33%),以上病原体占社区感染病原体的37.01%(5 053/13 653)。耐头孢西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医院感染分别为75.28%、67.86%,社区感染分别为49.23%、56.0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34.24%~62.89%,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耐药率相比,高10% 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0.00%、59.33%。结论医院感染病原体高度集中,非发酵菌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耐药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某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2004-2006年住院患者的出院病历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51021份病历,患者医院感染率为5.39%(2748例),其中重症监护室(ICU)38.33%,神经内科12.05%,神经外科13.29%,烧伤科9.57%。3225例次(6.32%)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下呼吸道感染987例(30.61%),上呼吸道感染719例(22.29%);其次是泌尿道感染485例(15.04%)。共检出病原菌2129株,真菌构成比呈增高趋势(χ^2=16.84,P〈0.05);革兰阴性菌检出3年差异无显著性(χ^2=4.83,P〉0.05),但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26.28,P〈0.05);革兰阳性菌的检出3年差异亦无显著性(χ^2=3.70,P〉0.05),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3,P〈0.05)。结论医院感染真菌有上升趋势,应针对重点科室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并规范指导侵袭性操作,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及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计划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5月10日00∶00-24∶00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住院患者2 700例,实查2 684例,实查率为99.41%。共发生医院感染67例,7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50%,例次现患率为2.76%;发生社区感染171例,182例次,社区感染现患率为6.37%,例次现患率为6.78%。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是干细胞移植病房(25.00%,2/8),其次为血液科(7.77%,8/103)和整形科(6.82%,3/4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41.90%),其次为泌尿系统(10.81%)和手术切口(9.46%)。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94%(884/2 684),其中预防用药占76.24%,治疗+预防用药占3.28%,治疗用药占20.48%;抗菌药物单一用药占86.65%,二联用药占12.78%,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单纯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引流和肠内营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院应加强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某院住院患者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某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及社区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1年9月26日0∶00- 24∶00该院所有住院患者。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 331例,实际调查1 309例,实查率为98.35%。发现感染患者237例,其中医院感染57例(4.35%),60例次(4. 58%);社区感染181例(13.83%),183例次(13.98%);同时存在医院和社区感染者1例。医院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是下呼吸道(48.33%)、器官腔隙(16.67%)和泌尿道(8.33%)。社区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呼吸科(84.44%)、儿科(71.43%)、重症监护室(50.0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45.36%)和皮肤软组织(15.30%)多见。共分离病原体65株,其中医院感染33株,社区感染32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合计分别占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72.73%(24/33)、78.13%(25/32)。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27.43%(359 例),其中预防用药占52.92%,治疗用药占43.45%,预防+治疗用药占3.62%;以单一用药为主,占88.02%,二联用药占11.98%。病原学送检率为61.54%(104/169)。结论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全面了解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现状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患病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2009年11月2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1 765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19%,例次现患率为4.42%。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5.90%。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20%,预防用药占53.05%,治疗用药者病原学送检率为26.92%。使用免疫抑制剂、化学治疗、气管切开、留置引流、泌尿道插管、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患恶性肿瘤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可为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