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7-2008年广州市监测点医院门诊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散发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方法收集广州市2007-2008年监测点医院门诊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患儿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95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将诺如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扩增,将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型别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954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的抗原阳性率为诺如病毒18.8%(179/954),其中07年12.2%(32/262),08年21.2%(147/692),轮状病毒30.8%。诺如病毒腹泻病例发病高峰在8~11月份,2岁以下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91.6%,病例集中在6~23月龄。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0.4%(144/179),144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经测序及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比对证实有1份是GⅡ2型,其余全部为GⅡ4型。结论诺如病毒是广州市门诊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之一,仅次于轮状病毒,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2007-2008年流行优势株基因型为GⅡ4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呼和浩特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及主要病原的流行特征,为呼和浩特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呼和浩特市哨点医院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个案信息和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对样本进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测。数据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处理,并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呼和浩特市哨点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符合条件的腹泻样本1 350份,其中男性患儿784份(58.07%),女性患儿566份(41.93%),阳性样本449份,占全部病例的33.26%。单一感染以杯状病毒(17.11%)和轮状病毒(12.22%)为主,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合并杯状病毒为主(2.07%)。<1岁年龄组患儿的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37.52%)。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9月至次年3月。结论 呼和浩特市2017—2021年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住院患儿以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感染为主,阳性病例多数集中在2岁以下患儿,以秋冬季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某医院秋冬季儿童腹泻中人类杯状病毒(HuC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连续2个秋冬季腹泻流行季节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检测轮状病毒,RT-PCR检测HuCV。部分阳性标本PC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结合参考株相应核苷酸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阳性率为12-35%(80/648),扎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s)阳性率为0.31%(2/648)。NLVs各月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感染2岁以下患儿。2003年流行株为GⅡ-3群和GⅡ-4群,2004年为GⅡ-4群。2株SLVs均为GⅠ-1群。结论NLVs是广州地区秋冬季节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其流行株为GⅡ-3群、GⅡ-4群病毒株, 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存在不同的流行优势株;广州地区存在SLVs所致感染,与我国报告的SLV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冬春季儿童腹泻腺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青岛市2007年冬春季儿童腹泻腺病毒(E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1~5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病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及PCR方法检测EADV.结果 106例标本检测阳性率为38%,随机抽取10例阳性标本进行DNA诊断,均为EADV.结论 青岛市冬春季儿童腹泻与EADV感染有关,流行株为40、41型的病毒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吉林、兰州地区婴幼儿人星状病毒(HAstV)腹泻流行情况和分子特征。方法:对吉林地区417份和兰州地区290份腹泻标本采用one-step PCR方法检测HAstV,用HAstV基因组ORF1b区部分核苷酸片段初筛,再用ORF2区部分核苷酸序列分型。结果:707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HAstV阳性17例,总阳性率为2.4%,其中吉林地区和兰州地区分别检出7例和10例。12份HAstV ORF2区阳性的样本均为HAstV 1型,除1株属于Lineage 1a群,其他均属于Lineage 1b群。HAstV主要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在吉林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而在兰州春季和秋季为主要流行季节。结论:HAst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HAstV 1型是主要的流行株,2岁以下为感染发病的高危人群,不同地区HAstV流行季节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春市2013年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收集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用ELISA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用逆转录PCR方法进行轮状病毒G型和P型分析及杯状病毒检测;用PCR方法进行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测;用EpiData软件录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长春市2013年小儿病毒性腹泻,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均小于24月龄,发病高峰年龄为7~24月龄婴幼儿;乡村略多于城市;轮状病毒发病高峰季节为1月、2月、11月和12月;杯状病毒一年四节散发。病原检出率,轮状病毒居首位,其次为杯状病毒,再次为星状病毒,最后为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G9型为流行优势株(占71.59%);P[8]型为流行优势株(占82.91%);最常见组合为G9P[8](占76.11%)。混合感染率为13.19%。临床特征100%有体温升高和腹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分别有69.6%(165/237)、67.15%(45/67)、60%(9/15)和33.33%(2/6)出现呕吐症状。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性腹泻患儿分别有25.3%(60/237)、28.36%(19/67)、33.33%(5/15)和50%(3/6)伴有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性腹泻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26±2.05)d、(5.54±3.55)d、(5.15±1.57)d和(7.00±0.82)d。结论:长春市2013年轮状病毒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流行的优势株,G分类是G9型,P分类是P[8]型,并且呈现多样性。长期监测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对于预防病毒性腹泻和疫苗研发有重要意义。研究腹泻病原及临床特征,可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和病原的变化规律,为疫苗研发,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急性腹泻患儿诺如病毒的分子特征和基因型别。方法收集苏州地区2009年9月-2010年3月共153份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或肛拭标本,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选择部分阳性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并对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急性腹泻患儿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6.34%(25/153),均为诺如病毒Ⅱ型,且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均为GⅡ-4/2006b变异株。结论诺如病毒是2009~2010年引起苏州地区急性腹泻患儿重要的病原之一,诺如病毒GⅡ-4/2006b变异株或类似株可能是2009~2010年苏州地区流行的优势株。  相似文献   

8.
2005-2007年广州地区腹泻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3年来广州地区儿童肠道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包括门诊和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轮状病毒2005、2006和2007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4.70%、38.22%和39.99%;与2006、2007年相比,2005年轮状病毒感染高峰和波谷均向后推延1个月。抗原检测阳性例数在6~24个月婴幼儿最高,全年感染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气候可能对广州地区轮状病毒感染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流动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例流动儿童腹泻患者的人口资料学以及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轮状病毒(RV),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标本中诺如病毒(NVs)、星状病毒(AstV),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腺病毒(AdV)。结果 241例患者粪便标本中RV、NVs、AdV、AstV4种病毒总检出率为56.0%(135/241),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3.6%(105/241)、11.2%(27/241)、7.9%(19/241)、6.6%(16/241)。27株NVs阳性毒株均为GII-4;19株AdV中14株为AdV-41型,并有AdV1、2、3、31型的散在感染;AstV感染15株,均为AstV-1型。结论病毒为流动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他依次为NVs、AdV和AstV。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白银地区2007年10月~2008年9月,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特点。方法以医院为监测点,对5岁以下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收集,做大便常规检查、大便潜血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同时进行喂养史、腹泻病史以及就诊前是否口服补液等详细临床资料的收集。结果共检测546份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者178份,阳性率为32.6%。95%以上的轮状病毒腹泻者为2岁以下儿童,每年11月~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1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中,母乳喂养组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结论轮状病毒是白银地区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11.
豫北地区婴幼儿腹泻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婴幼儿腹泻标本中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及诺如病毒4种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儿科收治的269例小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的抗原,并与50例健康儿童的标本相对照。对轮状病毒进行病毒株血清学检测,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患儿病毒病原检出率分别为轮状病毒59.2%、杯状病毒7.8%、腺病毒1.1%,未检出诺如病毒;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2%。同时用RT-PCR及ELISA2种方法检查56份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检查一致率达96.43%。56株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型:血清Ⅰ型3份,Ⅱ型3份,Ⅲ型43份,Ⅸ型4份,未能分型3份。对8株轮状病毒P分型,其中7株为G3P8,1株为G9P8。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明显季节性,以秋、冬季多,杯状病毒以秋季多。结论豫北地区婴幼儿腹泻的病毒病原中以轮状病毒为主,杯状病毒次之,腺病毒检出率低。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3型为主,G3P8多见。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人类杯状病毒(HuCV)和星状病毒亦是引起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解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及杯状病毒在杭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肠炎中所占的比例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笔者对2006年9月~2008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12例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肠炎患儿粪便标本进行人类轮状病毒、人类杯状病毒及星状病毒检测,并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两株诺瓦克样病毒新亚型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在广州检出的人类杯状病毒(HuCVs)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新亚型。方法 选择检出的HuCVs进行克隆、转化和序列分析,使用PHYLIP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经Treeview1.5绘制进化树。结果 206份病毒性腹泻标本检出HuCVs18份,检出率为8.74%(18/206),经序列分析证实均为NVs GⅡ毒株。任选其中6株进行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与GenBank中的参考株比较并绘制遗传进化树,其中HuCV/NVGⅡ003/2003/CHN(32282)、HuCV/NVGⅡ004/2003/CHN(32283)与基因文库中病毒的最高同源性分别为83%和87%。结论 广州存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报道过的诺瓦克样病毒新亚型毒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庆地区2009—2011年感染人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血清型情况。方法采用A组轮状病毒ELISA检测试剂盒对采集来的288例腹泻标本进行轮状病毒阳性鉴定,对鉴定为阳性的腹泻标本经处理后,采用多重一步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轮状病毒株的血清型进行鉴定,并通过对阳性标本的轮状病毒VP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比对,以进一步鉴定毒株的血清型。结果对288例标本进行ELISA检测,RV阳性177例;血清型检测共测得G1型73例(41.2%),G2型12例(6.7%),G3型67例(37.9%),另有25例为G1和G3混合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大庆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对成人腹泻影响较小,2009~2011年大庆地区流行的RV以G,和G,型为主。此外,出现了G1和G3混合型,说明病毒血清型之间出现了一定重组变异。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秋冬季青岛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组成及其流行情况.方法 2006年9~12月,采集青岛市儿童医院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大便样品共38份,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结果 在38份样品中检测到轮状病毒7份,阳性率为18.42%;检测到星状病毒4份,阳性率为10.53%; 检测到人杯状病毒6份,阳性率为15.79%.其中1份混合感染星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1份混合感染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未发现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结论 2006年秋冬季,引起青岛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3种主要病毒中,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人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河北省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006年河北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2006年1—12月在卢龙县妇幼保健院、卢龙县中医院和河北省儿童医院共采集0~59个月的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54份,进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分析。结果454份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216例,阳性率为47.6%。轮状病毒G血清型检测83份标本,其中以G3型为主,占63.9%(53/83);P基因型检测62份标本,其中以P8型为主,占83.9%(52/62);G/P优势组合型以G3P[8]为主,占62.9%(39/62)。检测轮状病毒阴性标本238份,其中杯状病毒阳性54份,阳性率为22.7%;肠道腺病毒阳性32份,阳性率为13.4%;星状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3.4%。结论轮状病毒是2006年河北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趋势.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新鲜粪便标本冷藏保存,使用Trizol和DNAzol试剂提取粪便标本核酸(RNA和DNA),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PCR方法检测肠腺病毒DNA.结果 留取粪便标本共1 295份,病原学阳性411份(阳性率31.7%).其中轮状病毒单一阳性282份,占阳性标本的68.6%;诺如病毒单一阳性78份,占阳性标本的19.0%;肠腺病毒单一阳性25份,占阳性标本的6.1%;2种病毒混合感染26例,占阳性标本的6.3%.不同病毒检出率呈明显季节变化,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1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0月份,肠腺病毒检出率高峰在6月份,检出率分别为67.9%、18.7%、5.4%.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结论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成为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第2大病原.秋冬季节为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期,诺如病毒流行季节较轮状病毒略早,肠腺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夏季.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多见,且好发于轮状病毒流行季节.3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在非流行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南宁市某医院门诊急性胃肠炎病例中GⅠ型诺如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南宁市某医院门诊腹泻病例标本进行GⅠ型诺如病毒RNA检测,并对GⅠ型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在所检测的696份粪便悬液标本中,检出4份GⅠ型阳性,经核酸测序证实为GⅠ型诺如病毒。结论在广西的急性胃肠炎病例中存在GⅠ型诺如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梅州市小儿腹泻中病毒性感染的病原。方法2008年4月~2009年3月先后到梅州市各医院收集568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轮状病毒用酶免疫试验,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检测。结果在568份标本中,轮状病毒(RV)阳性238份,阳性率为41.9%。7月~1岁年龄段的患儿星状病毒阳性率较高;12月~1月份星状病毒阳性率较高。结论在梅州地区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是复杂的,轮状病毒的感染最为严重,其中杯状病毒与星状病毒的病例也占用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青海省婴幼儿腹泻的A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省红十字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PCR进行轮状病毒A组阳性筛选,用多重RT-PCR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并对部分标本进行序列测定,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 4年共收集283份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88株,感染率为31.1%。G分型中G3型27株(58.7%)、G9型19株(41.3%)。P分型中P[4]型2株(25.0%)、P[6]型3株(37.5%)、P[8]型2株(25.0%)、P[10]型1株(12.5%)。对选取的3份标本进行序列分析,其中2份标本同源性为100.0%,同属G3P[8]型;另1份属G9P[8]型。结论 A型轮状病毒是青海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G3和G9型是青海省主要的流行株,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