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宋明理学的思想争鸣对中医学派形成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理学的思想争鸣是中医学派形成的哲学背景,同时又为各家学说提供了哲学方面的论据的认识。最后,认为中医各家学说互相争辩和补充促进了中医理论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各家学说》的课程特点,结合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系统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注重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学派之间的学术传承、注重学术界新理论、新发展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4个方面。加强了课程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2002~2007年间中医骨伤科学说和学派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医骨伤科的起源与学派分类,对先秦、汉代、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的中医骨伤科学说学派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古代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师承教育、学校教育、书院讲学、自学通医,并从学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医家、学派学说的关系,以寻求现代中医教育与古代医学传承的契合点:①古代医学传承的教育观、人才观与现代中医教育思想相结合;②古代的书院讲学在现代中医教育的延伸。以期为今天的中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医家的临证经验是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医案作为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记录是《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易水学派为例,论述了学派医案学习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当代中医耳科学疾病为例,探讨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在中医耳科疾病的运用。提出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贯穿在当代中医耳科外感病中,其辨证规律遵循伤寒学派思想所论述六经辨证规律,而且其传变规律亦遵循六经传变规律。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耳科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展望伤寒学派六经辨证方法将会焕发出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在各家学说中,中医学派如何划分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和统一认识。任应秋氏在《中医各家学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中首次将古代医家分成七个学派,但这种分法被张笑平等人所反对。(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11期。)张氏等认为只应分为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个学派。和《中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借鉴历史和当今中医现状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中医界存在"人数多、学历高,临床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扶阳学派"正是在中医"异化""西化"和"退化"的低谷时期,应对人群体质和疾病的态势而复兴的.重温经典,重视阳气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得以振兴的正道.  相似文献   

9.
在编写《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时,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梳理了学派形成与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医学术学派划分的标准与划分方法及其应用,扼要介绍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提供学界了解中医学术流派状况、探讨有关学术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张明锐  李林  任秀玲 《光明中医》2008,23(11):1663-1664
本文从哲学意义的宏观角度剖析了《中医各家学说》的范畴,从医学流派的产生、学派范畴的含义、学术思想范畴的建立与形成系统阐述了学派及医家学术思想是中医各家学说理论思维的基本单元、基本形式,从而阐明学派及医家学术思想是构建《中医各家学说》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1.
从有助于了解中医各主要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中医各主要学说,理解和掌握名医学术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了解名家临床经验等方面,探索中医各家学说CBT教学法对培养中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作用,并提出CBT教学法对医案的选择要点.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红斌 《中医教育》2005,24(2):64-68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医疾病体系及诊断规范管理上"重西轻中"等现象,分析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形制与轨迹,探讨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不离之宗",提出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建设在学术传承与创新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民国沪上孟河医家编修医籍,重构中医知识和技艺,弘扬现代中医学术理论文化。孟河医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包容异见,较早出离中西医论争的泥潭,着力建构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系统理论,促进现代中医体制化、学术交流、经验传承和技艺推广。医籍包括医案、教材、经典解读、成药药方、中西医药通讯、学术期刊、医药辞典,沟通中外医学、医界学界与政界,普及防病保健知识技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是多学科研究中医史的重要文献。孟河医家主张中西医汇通,匡正学风,探索培育中医专门人才新模式,助推中医现代转型和体制化。相关医籍研究对现今改进中医有关卫生健康政策、整合利用中医文化资源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任秀玲 《中医教育》2004,23(6):21-23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研究,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思维规律的学科和课程.对中医学概念的研究应明确概念的本性、特点及在理论中的作用,进行"种概念加属差"的定义形式以及与中医逻辑体系自洽的定义方法的规范化研究;还应在总结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6.
刘霁 《中医教育》2008,27(2):19-22
由足阳明与神志病症的联系出发,探究足阳明经脉与心的配属关系,探讨足阳明经脉与脏腑配属的不同学说。由此研究过程对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教学引发几点启示:①注重对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理论原则的教学;②注重对中医理论形成演变过程及产生原因的阐发;③注重对《内经》中不同学说的理解和阐发。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院以及中药功效现代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院以及中药功效现代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