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综合征(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syndrome,FDGES)是指发生于手术后、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基础、以原发性胃动力不足致排空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亦称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本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术后患者机体的康复,对其精神、心理均会造成恶劣影响、降低生存质量.虽然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属于自愈性并发症,但持续时间较长, 多数在2~4周内恢复,个别可持续6周[1],精心的护理对促进疾病痊愈、减少其他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寻找方便、有效的无损伤胃排空测量手段,尝试建立一种生物电阻抗测量新方法以获取液体胃排空曲线,测量半排空时间。 方法:研制了4电极法电阻抗胃排空测量系统,系统由正弦信号发生器、恒流源、电极、前置放大器、解调滤波电路、数据采集单元和上位PC机构成。进行了24例正常人液体胃排空实验,年龄20~21岁。上午空腹,试餐为37 ℃纯净水400 mL,测量时间约30 min。通过阻抗胃排空曲线计算半排空时间。受试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 结果:所有健康志愿者的阻抗胃排空曲线均显示饮水前基础阻抗稳定,在饮水400 mL后阻抗急剧升高,然后先快速下降,再缓慢变化,趋近基础阻抗值。24例纯净水胃排空实验的半排空时间均值为(8.78±1.76) min。 结论:胃阻抗法虽然受到胃液分泌、试验餐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选用对胃内影响较小、电导率低的非营养性液体可以获得阻抗信号和胃容积变化的对应关系。电阻抗法能实现液体胃排空信号的提取,为临床胃排空功能研究提供一种无创测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是一种胃排空延缓的疾病,泛指无机械性肠梗阻存在时,禁食一夜后胃内仍有食物残留,胃动力学检查显示胃动力障碍和胃排空延迟。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恶心、早饱、餐后腹胀、厌食、暖气、体质量减轻等。其发生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及胃肠道激素调控平衡有关。多数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早期胃部症状较轻或无胃部症状,体格检查也可无特殊异常发现,因此容易漏诊。症状严重者如不积极治疗,极易导致酮症。现代医学对此症主要给予胃肠动力剂,药用西沙比利等。笔者近年来运用枳术丸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胃底重建术是食管癌切除术、贲门癌切除术后常见的手术术式,但术后对消化道和胃功能的影响较大,极易出现功能紊乱症候群、反流性食管炎或胸腔胃排空障碍性疾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笔者分析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对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生物阻抗方法,可无创提取与胃动力学状况相对应的生理、病理信息,获取胃的收缩、蠕动、传导及排空过程信息,实现胃动力功能的检测与评价。但阻抗法用于消化过程的较早研究工作多集中在胃排空方面,直接提取胃运动信息用于胃动力检测与评价的较少。 目的:从电-机复合机制的高度认识胃动力,建立一种无创、方便的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 方法:在总结阻抗胃动力信号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开展了用于液体胃排空测量、餐前后胃动力对照、不同时段胃动力对照、药物影响等基础实验,并验证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检测和胃炎患者胃动力评价等方面的初步应用。 结果及结论:采用生物阻抗方法,依据胃组织和胃内食物的电特性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可提取与胃动力学状况相对应的生理、病理信息,分析胃的收缩、蠕动、传导及排空过程,实现胃动力功能的无创检测与胃运动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组(TBI)、亚低温组(MIH).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随即亚低温干预4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改变;动物处死后分别获取脑、胃、回盲部、距回盲部15 cm处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大鼠TBI后胃明显扩张,胃壁变薄,胃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上皮脱落,黏膜下层有出血,肠腔扩张胀气,肠黏膜出血坏死、绒毛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绒毛间隙增大,杯状细胞减少.胃黏膜充血血管计数和肠黏膜绒毛断裂数显示6 h TBI组与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和72 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力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运动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运动波幅值TBI和MIT组均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MIT组低于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测定显示6 h TBI组和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和72 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对大鼠胃肠黏膜和胃肠动力皆有影响,MIH干预后短期效应不显但长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精神心理障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中,选取58例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为研究组,58例无心理障碍患者为常规组,详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包括情感职能、活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餐前后胃电图、水负荷试验及SPECT胃排空实验等情况。结果常规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研究组(P0.05);餐前餐后胃电图比较,研究组患者正常节律百分比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研究组胃动过缓率与主频不稳定系数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水负荷试验与SPECT胃排空实验比较,常规组患者初始感觉量与最大耐受量明显比研究组更高(P0.05),而研究组胃排空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心理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它可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胃功能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电-机复合系统的认识高度,研究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的无创胃动力测量和评价方法,研制专用实验检测系统。 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从体表进行无创胃动力检测,并与同步胃电相结合,研究食物消化过程中的电-机特性,包括节律、传导、胃排空过程以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小波变换分离、提取胃阻抗信号;通过能谱和频谱分析方法,根据主能量和支配频率将信号分类; 设置并计算胃动力参数,包括节律、频率谱、功率谱、动态谱、主频变异系数FIC、主频下功率变异系数PIC等。 结果:建立了生物电阻抗无创胃动力测量和评价方法,研制了专用实验检测系统。28例受试者在不同时段的胃动力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胃动力参数2~4 cpm收缩节律比、2~4 cpm功率比、主频变异系数FIC在下午时段比上午明显增加,但主频下功率变异系数PIC没有显著性变化;餐前、餐后胃动力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空腹时胃运动的节律比较紊乱,进食后节律性增加;药物对胃动力影响实验表明铝碳酸镁片的作用在于中和胃酸,多潘立酮片有促进胃动力的功效。 结论:采用无创生物阻抗方法和同步胃电测量相结合的技术,可研究复杂的胃动力电-机过程,包括节律性、传导性、胃排空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可为胃动力测量和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电-机复合系统的认识高度,研究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的无创胃动力测量和评价方法,研制专用实验检测系统。 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从体表进行无创胃动力检测,并与同步胃电相结合,研究食物消化过程中的电-机特性,包括节律、传导、胃排空过程以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小波变换分离、提取胃阻抗信号;通过能谱和频谱分析方法,根据主能量和支配频率将信号分类; 设置并计算胃动力参数,包括节律、频率谱、功率谱、动态谱、主频变异系数FIC、主频下功率变异系数PIC等。 结果:建立了生物电阻抗无创胃动力测量和评价方法,研制了专用实验检测系统。28例受试者在不同时段的胃动力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胃动力参数2~4 cpm收缩节律比、2~4 cpm功率比、主频变异系数FIC在下午时段比上午明显增加,但主频下功率变异系数PIC没有显著性变化;餐前、餐后胃动力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空腹时胃运动的节律比较紊乱,进食后节律性增加;药物对胃动力影响实验表明铝碳酸镁片的作用在于中和胃酸,多潘立酮片有促进胃动力的功效。 结论:采用无创生物阻抗方法和同步胃电测量相结合的技术,可研究复杂的胃动力电-机过程,包括节律性、传导性、胃排空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可为胃动力测量和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精神因素与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我收治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一时期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胃排空时间。FD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症治疗)和B组(对症治疗+黛力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SAS、SDS评分、症状评分和胃排空时间。对FD患者的SAS、SDS与症状评分、胃排空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D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胃排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FD患者的SAS及SDS与症状评分及胃排空时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患者的精神因素与胃功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X线数字胃肠机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胃肠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我院2008年-2010年120例住院三月至半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传统钡餐检查,对胃潴留液量、形态类型、胃紧张度、幽门一时性痉挛,胃蠕动和排空功能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胃紧张力降低,胃蠕动乏力,胃排空延缓等功能下降的比例较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胃肠功能异常改变,原因可能与长期服用吩噻嗪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及诊疗.方法 对30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瘫综合征发生率5.3%,均发生在术后6~8d,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毕Ⅱ式吻合是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 ;采用非手术方法 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等可以恢复,红霉素可作为治疗胃瘫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胃切除后的低血糖是一个公认的现象,一般说来不会造成严重的发作性的或进行性的神经精神方面的失调.大多数内外科文献均未说明胃切除后与神经或精神失常有何联系.最近作者研究了两例胃部分切除后,首先见到的器质性脑病.葡萄糖耐量试验表现为消化性低血糖,其病的进程亦说明低血糖与神经精神症状有关.例一;65岁男性,因四个月来有被害妄想与奇特的行为而住院.早在十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胃次全切除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以后几年经常有头痛、发作眩晕、共济失调与视力模糊,最后发展到有一过性的记忆丧失,阶段性的定向力障碍,威胁性的视听幻觉与被害妄想.患者无饮酒史及滥用药史.亦无头部外伤、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沙比利对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GCS≤10分的20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完全胃肠道营养,并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为西沙比利组,另一组为对照(生理盐水)组。测定两组病人血中的扑热息痛含量,并以此作为胃排空的指征。结果无论组间(西沙比利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还是组内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时间(Tmax)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组结果提示西沙比利不能有效加强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排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神经重症病人经皮穿刺胃造瘘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施行胃造瘘术处理的66例神经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指征:反复返流误吸46例,喂养不耐受12例,需要长期人工喂养8例.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61例,透视下经皮胃造瘘术5例.手术成功65例,手术失败1例.49例误吸病人术后2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脑干梗塞后吞咽障碍患者2例共42例作为试验组,应用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后营养支持治疗,另外选择经鼻留置胃管鼻饲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期4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并检测患者胃造瘘或鼻饲术前1周、术后1周和2周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周肺部感染率降低,G+病原菌(肠球菌属)、G-病原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的感染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胃造瘘或鼻饲术前1周、术后1周和2周时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后营养支持能有效消除反复返流所致肺部感染,且不影响营养疗效,是营养支持治疗的理想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伴发胃肠运动障碍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缓而导致的腹胀、呕吐、返流,并容易导致吸入性肺部感染,严重影响预后.本研究采用红霉素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急性脑卒中伴发胃肠运动障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往的研究表明胃动素存在于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注射胃动素具有促进清醒大鼠胃运动的作用.但糖尿病大鼠中枢胃动素表达含量及中枢注射胃动素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潜在作用目前尚未报导.本研究探索糖尿病大鼠胃动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的表达,观察侧脑室微量注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erythromycin,EM)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下丘脑胃动素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在胃窦浆膜层植入应力传感器,测定清醒大鼠胃运动的幅度和频率.结果 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胃动素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5).脑室内微量注射EM可以明显促进糖尿病大鼠的胃运动.注射91.56 nmol的EM五分钟后,大鼠胃窦运动幅度升高(174.82±48.62)%(P<0.05),运动频率加快(70.43±27.11)%(P<0.05).在脑室内微量注射胃动素拮抗剂GM-109后,再注射EM,其促胃运动效应可被部分阻断.结论 糖尿病大鼠中枢胃动素对胃运动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而且脑室内微量注射的EM是通过脑内的胃动素受体介导而发挥其促胃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安宁中毒时,多数病人可以用一般的支持性治疗措施解决,有些病人则需要作血液透析,胃镜检查,并以手术摘除胃内含有药物的肿块.作者报告了一例病人.病人,女性,56岁,在吞服36克安宁4小时后至急诊室,很快进入昏迷,并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经洗胃后收住入院.入院后经一般对症和支持治疗16小时,病人仍处于深昏迷中,血安宁浓度为11.4mg%,作胃镜检查时发现胃内有一较大的胶质肿块.继之,作血液透析,昏迷曾一度减轻,血安宁浓度降为8.4mg%,以后昏迷又加深,血安宁浓度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及诊疗。方法对30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瘫综合征发生率5.3%,均发生在术后6~8d,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毕Ⅱ式吻合是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等可以恢复,红霉素可作为治疗胃瘫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