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2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分析,并与正常人对照;根据射血分数降低程度,将26例患者分成两个亚组,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对照。结果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HRV时域指标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的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频域指标低频(LF)和高频(HF)值均明显降低(P<0.01),低频/高频(LF/HF)明显升高(P<0.01)。两个亚组比较,射血分数(EF)显著减低组HRV时域指标SDNN、rMSSD和pNN50均显著低于EF轻度减低组(P<0.001、P<0.01、P<0.05)。频域指标HF成份明显减低(P<0.01);HF减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LF/HF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显著降低,同时伴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但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更为明显。提示植物神经系统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有一定作用;扩张型心肌病随心衰的加重,HRV指标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心率变异时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老年患者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了解AMI后HRV变化。方法以多单位协作方式对157例AMI后2周的老年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HRV时域法5项指标,并与健康老年组对比分析。数据经EpiInfo(6.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①AMI患者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低于对照组(P<0.01),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差值大于50ms记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虽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②AMI后HRV时域5项指标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SDNN、SDANN和SDNNIn-dex在心肌梗塞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RMSSD和PNN50前间壁低于下壁心肌梗塞(P<0.05)。结论老年人AMI后HRV降低。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SDNN、SDANN和SDNNIndex和反映迷走神经活性的RMSSD和PNN502组指标变化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应用动态心电图仪,定量观察了30例健康老年人和35例健康青年人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的R-R间期、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D)、相邻心搏的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总数的百分比(%RR50)、低频能谱密度(LFPSD)、高频能谱密度(HFRSD)、白昼均明显低于夜间(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一样,也存在着显著昼夜变化规律(P<0.001)。健康老年人与健康青年人的心率变异高峰时间均在清晨3:00~5:00。HRV各项指标除R-R间期外,老年人均明显低于青年人(P<0.001)。提示:健康老年人的HRV呈一定规律的昼夜节律和随增龄下降以及低频与高频能谱密度的比值(LF/HF)随增龄而增加(P<0.001)的特点,讨论了发现该特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患者进行心率变异(HRV)分析。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分析6个HRV时域指标,并对照分析NSVT发作前、后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结果:NSVT患者(n=35)之HRV时域指标中24h平均R-R间期(MRRI)、SD、5min节段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5min节段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MSD)较正常对照组(n=105)明显下降(其中SD为90.88±37.77msvs143.18±31.00ms,P<0.01),与病例对照组(n=4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SVT发作前、后5min和1h的SD(5minR-R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SVT患者HRV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但HRV下降与NSVT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动态心电图统计24小时全部窦性RR间期,以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17±4d的心率变异性(HRV)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指标,并同时测定心室晚电位(VL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用Holter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VLP阳性与阴性组的HRV无显著性差异(P>0.05);HRV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P<0.005);Holter记录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成对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和每小时室早数>100次的SD值显著低于未记录到室早和每小时室早数<10次者(P<0.001)。提示AMI后HRV降低与VLP阳性与否无关;低LVEF者HRV亦降低;HRV降低者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联合应用上述方法和指标,可望提高对AMI后高危患者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对2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10例健康正常人的24h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每4min计算1次R-R间期标准差(s),以s<50ms、50~100ms、>100ms的心跳所占的时间百分比(Ps<50、Ps50~100、Ps>100)作为评价心率变异性(HRV)的指标,发现CHF患者较正常人Ps<50、Ps50~100增加,而Ps>100降低(均P<0.05),证明了CHF患者存在HRV降低的现象。并认为其降低可能与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反射调节异常有关;HRV可作为CHF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24h心电图中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HRV改变及其与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功能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AMI后2~3d的SDNN(60.53±20.60ms)较正常对照组(130.20±30.41ms)显著降低(P<0.001),并与CK-MB峰值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5);服用美多心安者的SDNN显著高于未服者(61.27±13.44msVS47.53±11.25ms,P<0.05);心功能Ⅱ~Ⅳ级者SDNN显著低于Ⅰ级者(49.71±18.10msVS68.52±18.80ms,P<0.01);住院期间死亡者SDNN显著低于存活者(42.25±6.45msVS62.56+20.63ms,P<0.01);SDNN<50ms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50ms者(31%VS0,P<0.05)。提示AMI早期心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而迷走神经活动受抑制,其改变的程度与心功能损害和梗塞面积相关;AMI早期测定HRV可获得重要临床信息和有助于对患者作早期危险性的分层。  相似文献   

8.
心率变异性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心梗)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心梗组102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的HRV时域6项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心梗患者平均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SD的标准差(SD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的均值(rmSASD)低于健康人,分别为(32±14)ms比(43±17)ms、(11±7)ms比(15±7)ms和(20±10)ms比(28±18)ms(依次为P<0.01、P<0.05、P<0.05);心梗后心源性死亡者SD低于存活者〔(25±13)ms比(33±13)ms,P<0.05〕,其中多壁心梗死亡者SD更低于单壁死亡者〔(16±3)ms比(20±3)ms,P<0.05〕。结论心梗对HRV有明显影响,HRV可作为确定心梗危险分层和预测心梗预后的一个指标,定期检测HRV对判断心梗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梗组)发病48小时内的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并与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心梗组HRV明显降低,其标准差均值、平均R-R间期的变异数、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以及平均R-R间期标准差的标准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HRV能较好地反映体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对心梗后患者的预后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发作性心肌缺血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24h动态心电图为检测手段,对有无发作性心肌缺血者各40例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以24h正常R-R的标准差(S)0~50ms,51~100ms和>100ms所占全部记录时间的百分率(Ps0~50、Ps51~100和Ps>100)为评价HRV的指标.结果:有发作性心肌缺血组的Ps0~50、Ps51~100和Ps>100分别为6.57±3.72、37.44±12.38和56.21±15.48,无发作性心肌缺血组分别为4.72±3.51、29.89±14.95和65.32±18.01,两组间各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的HRV明显低于后者.提示,心肌缺血可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HRV降低.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态心电图仪,定量观察了60例健康人(其中青年及老年人各30例)、30例老年心衰患者、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SD)为123.5±18.8ms,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为45.4±11.3ms,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为112.3±18.3ms,24小时内每2个相邻R-R间期大于50ms的绝对数(RR_(50))为5666.6±6249.2,低频频域测量(LFPSD)544.2±286.4ms ̄2/Hz,高频频域测量(HFPSD)90.7±121.2ms ̄2/Hz,均明显低于青年人(P<0.001)。老年心衰患者的HRV明显低于健康人,两组间的STSD、SD、SDANN、LFPS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糖尿病患者STSD、SD,SDANN,LFPSD均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提示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判断老年人糖尿病、心衰等预后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与急性心肌梗塞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肌酸激酶(CK)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塞的sIL-2R和CK明显高于恢复期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40)(P<0.001,P<0.001),而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IL-2R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的面积呈正相关(P<0.001,P<0.05);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与伴有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sIL-2R、CK有显著差异(P<0.05.P<0.01).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改变,显示sIL-2R做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监测、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50例心肌梗塞(MI)患者短时心率变异(短时HRV)、心室晚电位(VLP)、和Q-T离散度(Q-Td)三项指标的测定,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梗塞组短时RR标准差(SDRR)及立卧位心率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P<0.005),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25),Q-Td明显延长(P<0.001)。梗塞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三项指标比较相差显著(P<0.001~0.005)。事件组分类后三项指标对“猝死”的价值最大。在对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方面,敏感性最高的是短时SDRR,特异性最高是VLP,有效性最高的是Q-Td,相对危险性依次为VLP、Q-Td、短时SDRR,说明该三项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如果同时监测可见随着异常指标项目的增加其预测价值更可靠,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群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1004例正常人分三个年龄组进行短程(5min)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时域法的参数为平均心率标准差(HRSD),连续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异≥50ms的百分数(PNN_(50));频域法的参数为极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成分,总功率(TP)及LF/HF比值。各指标间做相关分析。结果:45岁以上组HRSD、SDANN、rMSSD、PNN_(50)、VLF、LF、HF、TP均低于45岁以下两组(P<0.05或<0.01)。SDANN、rMSSD、PNN_(50)与HF呈高度正相关(r>0.70,P<0.0001),其中以SDANN、PNN_(50)相关更好(r>0.75,P<0.001),SDANN、rMSSD、PNN_(50)间高度相关(r>0.80,P<0.0001)。不同性别HRV各参数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HRV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以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为主;各指标中以SDANN、rMSSD、PNN_(50)、HF能更好地反映迷走神经张力变化。  相似文献   

15.
改良的QT间期校正方法临床意义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改良的校正QT间期(QTLC)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选取72例健康成人,采用踏车运动试验逐步提高心率(HR),于HR每增加10bpm描记一次监测导联心电图,测定RR及QT间期,计算QTc、QTLC[QTLC=QT+0.154(1-RR)]。发现当HR<120bpm时QTc与HR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02);HR>120bpm时QTc与HR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05)。HR在60~100bpm之间时QTLC基本恒定,与HR无相关关系(r=-0.19,P>0.05);HR>100bpm时,QTLC与HR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01)。结果提示:在HR正常的前提下,QTLC基本不受HR影响,因而QTLC用于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室肌电活动的影响、预测QT间期延长所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等心脏事件,其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似应优于QTc。  相似文献   

16.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心率变异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地高辛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心率变异(HRV)。结果显示:NE基础值与HRV时域指标基础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地高辛治疗前后的NE相比(291±80pg/mlvs213±82pg/ml),P〈0.001。24小时平均RR间期及24小时正常R间期标准差由治疗前的727±123ms及67.7±21.8ms分别增加于777《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连续48h心电记录,并重复长程心电图HRV时域及频域分析,以了解房性早搏(APB)、室性早搏(VPB)对HRV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APB与VPB之和达5次/h为界划分Ⅰ组(早搏<5次/h,n=32,24h内APB31.5±33.9次、VPB11.3±20.2次)及Ⅱ组(早搏≥5次/h,n=15,24h内APB103.8±151.6次、VPB153.1±257.2次),按常规方法进行HRV各指标比较分析。结果总体上两组HRV时域及频域指标均具有重复性。Ⅰ组反映高频心率波动的指标,如单位时间内连续的窦性RR间期差的均方根、单位时间内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ms所占的百分比(PNN50)、高频带(HF)(r分别为0.76,0.73,0.89),以及低频带与高频带比值(r=0.93)重复检测相关性明显较Ⅱ组高(r分别为0.34,0.59,0.64,0.30)。Ⅰ组除单位时间内连续5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数、PNN50外各时域指标相对误差(RE)均值(0.10~0.18)及频域指标RE均值(0.20~0.34)均低于Ⅱ组。Wilcoxon检验两组各项指标重复检测?  相似文献   

18.
我们比较了4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部位(n=44,包括2例复发患者)和不成功部位(n=257)的心内电图。成功部位心内电图比不成功部位稳定(P<0.0001)、A波幅度低、形态宽、峰数多(P分别为0.018,0.001,0.001),A/V比值低(P=0.001),射频时交界区心律的发生率明显高(P<0.001)、窦性心律周期延长更明显(P=0.04),而V波幅度和慢电位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相似文献   

19.
对25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地高辛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心率变异(HRV)。结果显示:NE基础值与HRV时域指标基础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地高辛治疗前后的NE相比(291±80pg/mlvs213±82pg/ml),P<0.001。24小时平均RR间期及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由治疗前的727±123ms及67.7±21.8ms分别增加至777±122ms及87.2±29.2ms(P均<0.05);24小时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小时正常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及高频(HF)由治疗前的36.3±30.6ms、5.3±5.5%及37.1±21.2ms2分别增加至56.1±43.7ms、10.8±10.6%及79.9±58.2ms2(P值<0.05至<0.01);低频(LF)由治疗前的118.9±133.2ms2增加至171.2±172.8ms2(P<0.005);NE下降幅度与时域指标增加幅度均呈正相关。HRV多数时域指标增加幅度及其绝对值与血清地高辛浓度呈正相关,以RMSSD和PNN50尤为显著(P?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及慢性良性胃病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度分化者较中度分化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1);贲门癌患者sIL-2R水平较胃窦(体)癌者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P>0.05);胃癌根治术后一周血清sIL-2R水平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二周血清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血清sIL-2R测定可作为胃癌患者病情判断、观察疗效及估价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