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市区18-40岁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在2011年9月测定成都市区18-40岁室内工作健康女性135例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作为观察组;与同期及同年11月份首次测定血25羟维生素D的患者比较,对照组9月份50例、对照组11月份42例,分析其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差异。结果健康女性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14.92±6.23)ng/ml与对照组11月份(14.70±5.94)ng/ml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远低于同期对照组9月份水平(60.56±23.5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女性组维生素D充足比2.96%、不足比12.59%及缺乏比84.44%与对照组11月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和不足的比例为97.04%远高于对照组9月份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维生素D缺乏严重,这将极大地影响其健康,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季节对健康青年男性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健康青年男性457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分析不同季节维生素D水平。结果本组人群血清25-(OH)D的浓度为(28±8)ng/m L,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分别占总人数的17.1%、45.1%、37.9%。不同季节25-(OH)D的浓度,春季为(25±7)ng/m L,夏季为(31±9)ng/m L,秋季为(31±8)ng/m L,冬季为(26±8)ng/m L,冬春季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夏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男性维生素D缺乏明显,季节对其影响明显,春季水平最低,秋季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3.
薛洁  张利玲  霍晓燕  张文静 《安徽医药》2022,26(12):2406-2411
目的检测不同妊娠期的高血糖病人和健康孕妇的血清维生素 A、D、E水平,并分析其与妊娠期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收治的 84例妊娠期高血糖病人的孕期资料,记为疾病组;另采用抽签法回顾性分析 84例健康孕妇的孕期资料,记为对照组。两组均分别于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检测血清维生素 A、 25-羟维生素 D(25-OH-D)及其分型[ 25-羟维生素 D(225-OH-D2)和 25-羟维生素 D3)]、(25-OH-D3维生素 E水平。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期高血糖的影响因素。结果疾病组孕早期血清 25-OH-D、25-OH-D2、25-OH-D3水平分别为( 28.75±4.06) μg/L、(9.52±1.28)μg/L、(15.32±2.07)μg/L,孕中期为( 26.52±3.85)μg/L、(8.95±1.15)μg/L、(13.21±2.02)μg/L,孕晚期为(21.05±3.75)μg/L、(7.15±1.08)μg/L、(11.25±1.85)μg/L。对照组孕早期分别为( 59.63±8.14)μg/L、(15.86±2.45)μg/L、(30.08±6.25)μg/L,孕中期为( 55.48±7.12)μg/L、(14.52±2.32)μg/L、(29.58±6.40)μg/L,孕晚期为( 51.28±6.56)μg/L、(13.56±2.04)μg/ L、(27.15±6.21)μg/L。疾病组不同孕期血清 25-OH-D、25-OH-D2、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血清维生素 A、维生素 E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疾病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肥胖、孕早期 25-OH-D缺乏、孕早期 25-OH-D2缺乏、孕早期 25-OH-D3缺乏、孕中期 25-OH-D缺乏、孕中期 25-OH-D2缺乏、孕中期 25-OH-D3缺乏、孕晚期 25-OH-D缺乏、孕晚期 25-OH-D2缺乏、孕晚期 25-OH-D3缺乏构成比分别为 14.29%、33.33%、53.57%、48.81%、53.57%、57.14%、53.57%、50.00%、60.71%、55.95%、58.33%,对照组分别为 1.19%、5.95%、8.33%、7.14%、5.95%、11.90%、9.52%、11.90%、14.29%、11.90%、9.52%,疾病组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经 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为妊娠期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疾病组孕早期 25-OH-D正常、孕早期 25-OH-D2正常、早期 25-OH-D3正常、孕中期 25-OH-D正常、孕中期 25-OH-D2正常、孕中期 25-OH-D3正常、孕晚期 25-OH-D正常、孕晚期 25-OH-D2正常、孕晚期 25-OH-D3正常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糖病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血清 25-OH-D、25-OH-D2、25-OH-D3水平均偏低,且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肥胖和 25-OH-D、25-OH-D2、25-OH-D3缺乏均是妊娠期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维生素D2注射液与维生素D3注射液在治疗健康女性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对血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常住成都市且年龄在40-55岁的健康女性94名,随机将其分为D2组和D3组各47例。D2组给予维生素D2注射液,每次7.5mg(30万U),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D3组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每次7.5mg(30万U),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分别于治疗前、最后1次注射后2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血清钙、磷、镁,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结果治疗后,D2组和D3组血清25羟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D3组25羟D水平高于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清磷、血清PTH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钙、血清镁、血清BA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维生素D中毒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表现。结论维生素D针剂无论是D2还是D3治疗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都是有效的,但在相同用法条件下D3比D2升高血清25羟D水平的幅度更大。维生素D注射剂30万U每2周1次共4次治疗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辽宁地区不同年龄女性体内25-羟维生素D、维生素E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来我院检查的不同年龄的女性共322例,根据年龄分组。结果 322例辽宁地区女性维生素D水平严重缺乏、缺乏、不足、正常例数分别为107例、164、41、10例、分别占总例数的33.23%、50.93%、12.73%、3.11%;维生素E水平不足、正常、过量例数分别为5、201、12例、分别占总例数的1.55%、94.72%、3.73%;年龄<45岁组维生素D水平均值为(15.04±7.52)ng/mL,维生素E水平均值为(11.51±4.13)mg/L;年龄≥45岁组维生素D水平均值为(13.23±6.37)ng/mL,维生素E水平均值为(11.04±3.85)mg/L,P> 0.05。结论辽宁地区女性维生素D水平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且与年龄有显著关系,应注意科学补充维生素D。辽宁地区女性维生素E水平正常者居多,少数为不足或过量,与年龄无显著关系,应科学补充维生素E,避免过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指数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住院患者100例,依据老年综合评估构建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FI-CGA);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依据25 (OH)D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严重缺乏组、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结果 本研究人群FI-CGA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172(0.096~0.216),与维生素D缺乏组[0.154(0.103~0.196)]、不足组[0.107(0.085~0.155)]和充足组[0.071(0.066~0.073)]相比,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0.234(0.133~0.367)]的FI-CGA显著升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I-CGA与25 (OH)D呈负相关(r=-0.499,P<0.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 (OH)D是FI-CGA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指数与维生素D、年龄、性别相关,应注重高龄、女性患者的衰弱筛查,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衰弱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居民维生素 D 营养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农村和城市随机抽取了1675名居民,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 D 浓度,分析河北省居民维生素营养状况。结果河北省居民血清25(OH)D 平均水平为(21.05±9.76)ng/ ml,维生素 D 缺乏、不足和正常的人群分别占17.6℅、35.9℅和46.6℅,维生素 D 营养状况呈现男性显著优于女性,农村显著优于城市的态势。25(OH)D 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个成年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成年组与各未成年组之间以及两个未成年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河北省居民维生素 D 营养状况不容乐观,未成年人和女性是维生素 D 缺乏的高危人群,应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候斐  张琳  高琳  廖鑫  程玉华 《安徽医药》2019,23(11):2163-2165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 GDM)病人血清 25?羟维生素 D(25?OH?Vit D)水平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及胰岛素抵抗( I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2016年 9月至 2017年 9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 GDM病人 123例,按照不同的 25?OH?Vit D水平进行分组,维生素 D严重缺乏组即 Vit?SD组( 25?OH?Vit D<10 ng/mL)及维生素 D非严重缺乏组即 Vit?NSD组( 25?OH? Vit D≥10 ng/mL),比较不同组别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 25?OH?Vit D与 HbA1C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Vit?SD组中 HbA1C[(6.28±1.23)%比( 5.66±0.60)%]、 FPG[(5.95±0.61)mmol/L比( 5.52±0.77)mmol/L]、 FINS(12.50 U/mL比 8.90 U/ mL)和 HOMA?IR(3.26比 2.26)高于 Vit?N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 25?OH?Vit D的水平与 FPG、FINS、HOMA?IR呈负相关( r=-0.335,r=-0.381,r=-0.448)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P=0.006,P=0.001)。结论妊娠期间维生素 D的缺乏与其糖代谢异常和 IR有关, GDM病,人予以适当补充维生素 D制剂,有助于改善其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晓华  房婧 《安徽医药》2019,23(3):498-50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与病人营养状况、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A组(重度缺乏组,25-羟维生素D<5 ng/mL)、B组(轻度缺乏组,25-羟维生素D 5~15 ng/mL)和C组(非缺乏组,25-羟维生素D 16~30 ng/mL)。观察三组病人血实验室营养指标、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别,分析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血实验室营养指标、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A、B、C三组病人白蛋白(Alb)[(42.35±4.63)g/L比(57.62±4.13)g/L比(68.95±5.57)g/L]、前白蛋白(PA)[(398.78±13.65) mg/L比(425.36±12.23) mg/L比(463.15±15.02) mg/L]、血红蛋白(Hb)[(65.74±6.11)g/L比(78.02±7.82)g/L比(95.86±10.02)g/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1.22±0.34)mmol/L比(1.39±0.46)mmol/L比(1.51±0.52)mmol/L]水平为C组>B组>A组(P<0.05);三组病人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C)、胆固醇(TG)、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为A组>B组>C组(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25-羟维生素D水平与Alb、PA、Hb、HDL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TC、TG、LDL、CRP和IL-6水平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就诊的高龄老年男性患者不同季节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骨转换的关系。方法:126名我院老年科就诊的高龄老年男性患者(81.78±3.14岁),分别于冬春季(12月-4月,冬春季组)和夏秋季(6月-10月,夏秋季组)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按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将冬春季组分组,比较各组间TRACP-5b的差异。结果:夏秋季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比冬春季组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血清TRACP-5b水平高于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血清TRACP-5b水平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血清TRACP-5b水平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老年男性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况普遍较差,全年均需补充维生素D,积极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十分必要。TRACP-5b水平与25羟维生素D有相关性,维生素D严重缺乏者骨转换更活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临床关系,为T1DM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2018年新诊断及使用3C疗法治疗的T1DM患儿,分析T1DM患儿与健康体检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25(OH) D水平,将T1DM患儿分为3组(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比较三个亚组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用量等情况,探讨不同tanner分期、性别、季节、有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结果:T1DM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为(42.31±22.01)nmol/L,较健康对照组的(50.37±22.28)n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DM组患儿中,维生素D充足组的空腹C肽水平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及维生素D缺乏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空腹血糖水平及单位体质量胰岛素用量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按血清25(OH)D水平测定时间不同分A组(1-3月、10-12月)和B组(4-9月),A组25(OH)D水平低于B组(P<0.05);合并DKA组25(OH)D水平低于无DKA组(P<0.05)。结论:T1DM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合并DKA、及1-3月及10-12月的患儿;维生素D充足的T1DM患儿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临床上要加强T1DM患儿的维生素D的监测以及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维生素D干预治疗方案对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10月血清25-羟维生素D缺乏或相对缺乏的婴幼儿102例,分为以下用药方案:A组:一次性维生素D 15万IU;B组:一次性维生素D 20万IU;C组:一次性维生素D 30万IU;D组:每日维生素A 3600 IU+维生素D 2000IU,持续1个月.一个月后取清晨空腹血,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A、B、C、D组方案用药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0.01).A、B、C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提升水平均高于D组(P<0.01);C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提升水平高于A、B组(P<0.01).结论:一次性维生素D 15~20万IU的是安全有效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0~3岁婴幼儿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为临床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防疫科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健康儿童546例,按年龄分为6组,用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全血25羟维生素D。结果 0~3岁婴幼儿全血25羟维生素D含量为(50.2±18.0)nmol/L,不同年龄组儿童全血25羟维生素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岁儿童各年龄组全血25羟维生素D含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 T )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4例 HT患者(A组)和52例体检健康者(B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结果 A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B组[(14.4±5.6) ng/ml vs .(17.6±5.6) ng/ml](P<0.01)。A组中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20 ng/ml的人数比例高于B组(85.3% vs .71.1%)(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10 ng/ml人数比例亦高于B组(20.6% vs .3.8%)(P<0.01)。A组中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组 PTH 水平高于B组[(37.8±13.6) pg/ml vs .(31.7±7.5) pg/ml](P<0.05)。结论 HT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人群低,可能在HT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京婧  朱道民  张玉  王婷  李晓驷 《安徽医药》2020,24(6):1121-1126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维生素 D和 C反应蛋白与血糖、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 2018年 11月至 2019年 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住院治疗的 296例抑郁症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特征和生活行为方式等。并采空腹静脉血,检测病人 25?羟维生素 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以及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的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抑郁症病人维生素 D水平与上述代谢指标及 C反应蛋白的关系、 C反应蛋白与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抑郁症病人 25(OH)D、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HDL?C和 hs?CRP的均值分别为( 41.11±11.75)nmol/L、(5.15±0.92)mmol/L、(4.46±1.17)mmol/L、(1.48±1.08)mmol/L、(1.28±0.26)mmol/L和( 1.24±1.51) mmol/L。维生素 D严重缺乏者 49例( 16.6%)维生素 D轻度缺乏 194例( 65.5%),维生素 D非缺乏为 53例( 17.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病人不同维生素 D状态时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HDL?C以及 hs?CRP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 C反应蛋白组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 HDL?C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 D水平的升高,空腹血糖( β=-0.018,P<0.001)、总胆固醇( β=-0.027,P<0.001)、三酰甘油( β=-0.007,P=0.009)以及 hs?CRP(β=-0.031,P<0.001)水平逐渐降低, HDL?C(β=0.005,P=0.001)水平逐渐升高;随着 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空腹血糖( β=0.199,P<0.001)、总胆固醇( β=0.204,P=0.001)、三酰甘油( β=0.133,P<0.001)水平逐渐升高, HDL?C(β=-0.072,P<0.001)水平逐渐降低。维生素 D缺乏且伴有高 hs?CRP病人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最高、 HDL?C水平最低。结论抑郁症病人维生素 D和高 hs?CRP与糖脂代谢存在交互作用。维生素 D缺乏且伴有高 hs?CRP病人存在最为严重的糖脂代谢异常,但因果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其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收集SAH(90例)与配对的健康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数据,并进行比较。将SAH患者分CVS组(32例)和非CVS组(58例),对两组间的血清25-羟维生素D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VS的危险因素。结果 SAH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24.7±10.1)μg·L-1,明显低于健康人群(37.4±9.9)μg·L-1(t=-8.472,P<0.001)。在SAH患者中,CVS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20.6±9.4)μg·L-1,明显低于非CVS组(27.0±9.9)μg·L-1(P=0.004)。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是CVS的保护因素(OR:0.921,95% CI:0.866~0.980)。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在SAH和CVS患者是低的,25-羟维生素D可能是CVS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补充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 378例婴幼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142例)、B组(7-12个月,168例)和C组(13-36个月,68例).其中,部分婴幼儿近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 250 IU/d(D组,46例)、300 IU/d(E组,82例)和500 IU/d(F组,171例),79例未补充维生素D(G组).采集婴幼儿指尖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计算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结果 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21.16%(80/378).B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A、C组[(72.0±23.2)nmol/L vs.(67.0±24.8)、(55.9±12.4)nmol/L](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低于A、C组(13.10% vs.21.83%、39.71%) (P<0.05).D、E、F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G组[(63.6±16.9)、(69.9±20.1)、(71.5±27.8)nmol/L vs.(57.2±11.9) nmol/L] (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低于G组[26.09%、21.95%、13.45% vs.34.18%](P<0.05);D、E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F组(P<0.05).结论 婴幼儿维生素D普遍缺乏,建议补充维生素D500 IU/d,0-6个月和13-36个月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婴幼儿不同维生素D(vitamin D,VD)预防剂量状态下V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合理补充V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重庆市不同经济水平地区5所医院健康体检婴幼儿751例(0~3岁),采用问卷调查,并检测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根据不同VD预防剂量、年龄、季节、喂养方式等分组,了解以上因素对25(OH)D的影响。结果:0~3岁婴幼儿VD补充率74.6%(560/751),VD预防剂量30~1 600 IU/d;25(OH)D水平为(35.29±10.39)ng/mL,并随VD补充量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保持平稳的趋势;未补充组25(OH)D水平为(30.51±11.03)ng/mL,显著低于补充组;未补充组中VD不足及缺乏率达14.7%,高于补充组(P<0.05);高剂量补充组(>600 IU/d)较其他组VD缺乏和不足的比率明显下降(P<0.05);不同季节、年龄、喂养方式、预防剂量可影响25(OH)D水平,以冬春季无食物来源儿童25(OH)D水平最低[(18.44±11.91)ng/mL]。结论:重庆地区0~3岁婴幼儿预防性VD补充率高,但补充剂量差异较大。VD预防性补充是维持婴幼儿体内25(OH)D水平的重要措施,季节和喂养方式可显著影响VD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徐霁 《江苏医药》2021,47(8):810-814
目的 分析不同妊娠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方法 维生素D缺乏(血清25-羟维生素D<50 nmol/L)妊娠期女性478例分为妊娠早期组(≤12周,171例)、妊娠中期组(>12周且<28周,139例)和妊娠晚期组(≥28周,168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分析不同妊娠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妊娠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52.0%(478/920),妊娠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42.5%(171/402)、45.1%(139/308)和80.0%(168/2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冬春季采血、妊娠前BMI≥30 kg/m2、有妊娠反应史和妊娠期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h是妊娠早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30岁、冬春季采血、妊娠期不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妊娠期体重增加<40 g/d、妊娠期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h和妊娠期每日摄入奶制品<200mL是妊娠中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30岁、冬春季采血、妊娠期不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妊娠期体重增加<40 g/d、妊娠期每日摄入奶制品<200 mL、妊娠期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h和妊娠期住院时间≥30 d等是妊娠晚期女性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在不同妊娠期女性中普遍存在,且危险因素不尽相同,针对以上危险因素早期防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调查高龄男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正常情况,分析补充维生素D与血清25(OH)D的关系。方法:对374例高龄男性维生素D补充情况进行调查,并检测其血清25(OH)D,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结果:374例高龄男性中,血清25(OH)D水平正常率仅为10%,其中88例(24%)补充维生素D ,其血清25(OH)D水平为(20.82±9.27) ng·ml-1,286例(76%)未补充维生素D,其25(OH)D水平为(18.27±8.49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龄男性血清维生素D正常率较低,而补充维生素D可能是提高高龄男性25(OH)D水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