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VP组37例和PKP组4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卧床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评分(VAS)进行比较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及出院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KP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PKP组(P〈0.01)。结论:PKP组与PVP组相比骨水泥渗漏率低、对患者经济状况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VP组37例和PKP组4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卧床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评分(VAS)进行比较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及出院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KP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PKP组(P<0.01).结论:PKP组与PVP组相比骨水泥渗漏率低、对患者经济状况要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05椎),随机分为PVP组和PKP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椎体高度改善情况、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椎体高度、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的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改善情况PKP组优于PVP组、手术时间PKP组长于PVP组、骨水泥注射量PKP组多于PVP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都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临床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83例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PVP组(n=192)与PKP组(n=91)。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疼痛评分、后凸角和受损椎体高度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2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2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及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脊柱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PVP术的疗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方法本科近一年收治的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家属意愿分别实施PVP(24例,37椎体)、PKP(18例,29椎体)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用疼痛强度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4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论是PVP组还是PKP组,VAS评分术后1周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月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与PVP组相比,术后6月与术前的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PVP组和PKP组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PKP组较PVP组更明显(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PVP组为20.8%(5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PKP组为11.1%(2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无一例出现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但是PKP较PVP有更高的畸形矫正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来说,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31-2032
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76例158个椎体,随机分为PVP组和PKP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住院费用及术前、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K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椎体高度明显低于PKP组(P<0.05)。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均满意,可根据患者实际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球囊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及探讨骨水泥渗漏的防治.[方法]收治75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进针,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VP组及球囊PKP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并分析防治骨水泥渗漏的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施行了PVP或球囊PKP,术中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疼痛缓解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KP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改善情况优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VP和球囊PKP术均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球囊PKP组优于PVP组.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床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床联合PVP组(复位床组)、单纯PVP组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局部Cobb角、vas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渗漏、术后随访期间邻椎椎体新发骨折情况、手术当天骨水泥注入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骨密度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复位床组和PKP组与单纯PVP组比较,术后Cobb角更小,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更高,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更低,骨水泥注入量更多;复位床组和PKP组比较,住院费用更低;术后同一时间,3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渗漏、术后随访期间邻椎椎体新发骨折、术后骨密度、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位床联合PVP治疗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治疗的53例病患资料,分为PKP(32例)及PVP(21例)两种治疗组。比较两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渗漏情况、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5~26个月,平均18.2个月。PKP组较PVP组单椎体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骨水泥注射量显著提高。PKP组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术前明显改善。PVP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术后PKP组压缩率及Cobb角的改善效果优于PVP组。PKP组发生2例骨水泥渗漏,PVP组发生3例骨水泥渗漏,两组发生渗漏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PKP与PVP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PKP及PVP均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手段,两者均能改善临床症状,而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后凸畸形及减少骨水泥外渗方面较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PKP组和PVP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手术前后责任椎高度恢复情况,活动能力评分、镇痛药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复查,均基本恢复椎体高度,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活动能力评分、镇痛药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骨水泥渗漏3例,两组均无脊髓及神经损伤.结论 PKP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0年行PVP治疗的44例(53个椎体)与PKP治疗的40例(4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情况,对比观察行PVP治疗与PKP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骨水泥渗漏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PVP组与PKP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前及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VP组治疗费用较PKP组低,PVP组骨水泥渗漏率较PKP组高,而两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VP更适宜作为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的效果,了解并发症的原因的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PKP治疗OVCFs患者315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并对每个患者行术后随访1年。分别统计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记录术后椎体复位情况、术前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ODI指数、病变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变化及后凸畸形Cobb角情况来评估PKP治疗的疗效,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经PKP治疗后315例患者中294例患者腰痛症状缓解,治疗有效率93.3%。术后1天VAS评分(2.0±0.8)分,VAS评分缓解率74.8%、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2.3±4.2)分、前缘高度比值(14.3±6.7)%、中部高度比值(12.8±5.6)%、Cobb角(11.6±4.8)°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KP治疗骨折患者中,21例发生并发症,骨水泥渗漏13例,均无严重神经损伤症状,7例椎旁软组织渗漏,1例椎间孔外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结论 PKP治疗OVCFs缓解疼痛效果较好,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国内外均积累了相当多的临床经验,但尚缺乏循证医学方面的依据。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搜集国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对比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至少两位系统评价员做独立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不同意见请第三者裁决。使用统计软件RevMan5.0完成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经筛选,最后纳入7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受试患者398例,其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5篇文献的随访时间为6周,2篇为4周。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是治疗国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且在改善目测类比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改善Cobb角及治疗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方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优于经皮椎体成形(P〈0.001,P=0.05)。因纳入文献和样本量有限,建议进行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提供更佳循证证据。  相似文献   

14.
徐斌  陈建常  滕勇  张春浩  戎帅  张屹  马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53-1155,115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新疆地区OVCFs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KP单侧椎弓根入路组(40例,50节椎体,A组)和PKP双侧椎弓根入路组(28例,28节椎体,B组)。患者均经核磁共振证实且疼痛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伤椎后凸角度(LKA)、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住院时间、骨水泥渗漏及随访1年期间邻近椎体再骨折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年随访,两组术前骨密度、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术后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前VSA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未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而B组发生2例邻近椎体再骨折。结论PKP不同入路治疗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老年性OVCFs,术后VSA评分、ODI评分及LKA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单侧入路改善术后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较好,而双侧入路存在增加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的缺点,随访期间有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现象。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mm(P〈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P〈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PVP治疗42例共151节胸腰椎多节段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前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明确责任椎及数量,采用功能障碍(ODI)及模拟视觉评分(VAS)评价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完成3节椎体,8例完成4节椎体,3例完成5节椎体,2例完成6节椎体,2例完成7节椎体。术前ODI平均值和VAS评分分别为79.3±11.85、47.25±1.09,术后1 d平均34.26±9.38、3.65±0.53;术后1 d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明显(P〈0.05),随访1年时间内总体效果稳定。8节椎间盘漏,3节椎体旁软组织漏,2节椎体周围静脉引流。2例术中出现轻微骨水泥反应,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刻缓解,继续完成手术。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术中须注意骨水泥反应和骨水泥外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的效果与护理要点。[方法]随机抽取同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胆管病人60例(即LBEPS组为Ⅰ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病人60例(即OCTD组为Ⅱ组),两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舒适度评估、术后胆漏、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胆漏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胀腹痛、切口疼痛、排尿困难、活动不便等舒适度方面,Ⅰ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结论]双镜联合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较经典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病人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