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艾灸对大鼠创伤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创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又将每组分为1天、3天、7天共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治疗组进行艾灸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HE染色法检测1天、3天、7天3个时间点修复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以免疫组化法检测1天、3天、7天等3个时间点修复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创面愈合指数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大鼠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数,7天治疗组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数高于模型组(P〈0.05);3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创面KGF表达情况,3天模型组KGF表达呈弱阳性,治疗组表达呈阳性;7天模型组KGF表达呈阳性,治疗组表达呈强阳性。结论:艾灸能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数和K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灸烟热效应对皮肤全切伤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新生毛细血管和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烟组、艾热组,每组24只。参考Balaji团队的方法复制全层皮肤切除伤大鼠模型。艾烟组在造模后即刻用艾烟熏灸创面,艾热组除去艾烟后艾灸创面,两组均25 min/次,每日1次,连续10 d。于造模后第1、3、5、7天观察创面颜色、脓液、腐肉、肉芽、愈合情况。于造模后第3、7天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创面局部组织和胶原纤维,于造模后第10天观察创面基底层新生毛细血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1、3、5、7天艾烟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小(P0.001),术后第3、5天艾热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小(P0.001);艾烟组各时点的创面面积均小于艾热组(P0.01,P0.001)。术后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艾热组和艾烟组创面再上皮化率明显升高(P0.001),炎性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01);且艾烟组创面再上皮化率高于艾热组(P0.05,P0.001),炎性细胞计数低于艾热组(P0.001)。术后第10天,与模型组比较,艾热组和艾烟组的创面基底层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密度明显升高(P0.05,P0.001,P0.01);且艾烟组高于艾热组(P0.01,P0.05)。结论:艾灸烟、热效应对全层皮肤切除伤大鼠创面愈合均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促进胶原纤维、肉芽组织和毛细血管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加血竭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难愈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经清创、消毒处理措施后,对照组给予生肌玉红膏涂抹患处,观察组给予云南白药加血竭涂抹患处,1~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创面恢复情况,进行创面组织形态观察,检测治疗前后血清MMP-3,TIMP-1,VEGF和TGF-β1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81.03%(χ2=5.198,P0.05);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创面面积、创面肉芽组织、水肿程度和创面渗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第14天时,观察组创面面积和创面肉芽组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0.75±3.64)d,短于对照组的(14.85±5.73)d;治疗第7天,观察组创面中成纤维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和创面巨噬细胞比率均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成纤维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和创面巨噬细胞比率均较治疗后7 d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成纤维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和创面巨噬细胞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MP-3,VEGF和TGF-β1均高于对照组,TIM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云南白药加血竭用于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难愈创面,能促进创面修复愈合,缩短了愈合时间,可通过改善创面的组织形态变化及调节血清VEGF,TGF-β1和MMP-3/TIMP-1水平来促进创面毛细管血管形成,促使肉芽组织生长与表皮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黄合剂对大鼠瘘管术后创面组织中微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瘘管术后模型,中药参黄合剂纱条湿敷创面,分别于术后第1、7和14日取标本,观察各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微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情况。结果微血管数目及血管内皮细胞随术后创面恢复时间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术后7 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1、14 d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术后7 d参黄合剂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参黄合剂促进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生成,主要是促进了微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加速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及脱细胞羊膜在促进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60只,于每只背部两侧各做一个1.5 cm×1.5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至深筋膜。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创面采用小肠黏膜下层细胞覆盖,B组创面以双层脱细胞羊膜覆盖,C组创面以等渗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在1~4周时将动物处死并取材,HE染色下观察并计数炎症细胞数,免疫组化SP法染色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结果 1周时,与C组相比,A、B组敷料与缺损创面贴合紧密,与纱布无粘连,更换敷料时创面无渗血。各时间点,A、B组创面组织内炎症因子数均明显低于C组(P均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周时,A、B组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P均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及脱细胞羊膜来覆盖皮肤缺损创面,均可减少创面的出血及渗出,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具有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分析海浮散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在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海浮散组)、对照组(凡士林组)、空白组,20只/组。同等条件饲养下,3组大鼠每天换药1次,累计14 d。计算每组换药后3 d、7 d、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在换药后3 d、7 d、14 d取创面组织,石蜡包埋并做切片,用HE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染色,计算血管内横断面与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以下简称血管面积比)以及胶原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能够证明海浮散具有缩短大鼠背部创面愈合时间的功效;实验组的血管面积比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0.01),对照组优于空白组(P <0.05);实验组的胶原蛋白含量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0.01)。结论海浮散能够促进大鼠背部创面的愈合,其作用机制从组织学角度来分析可能与其提高创面新生肉芽组织的血管数量和胶原蛋白含量,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芷提取物对自发2型糖尿病db/db(C57BLKS/J)小鼠皮肤溃疡新生血管成熟的影响与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白芷提取物组,同窝雄性db/m小鼠作为对照组。背部打孔法制备糖尿病溃疡小鼠模型。白芷提取物组以白芷提取物1.8 g/kg i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 d。记录创伤后2、4、7、11、14、21 d小鼠创面大致情况;对创伤后11 d各组小鼠创面进行HE、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新生血管数量与成熟情况以及创面叉头转录因子(FOXO1)、血管生成素-2 (Ang-2)在创面组织中的定位表达;体外根据不同干预条件,将内皮细胞分为正常糖浓度缺氧组、高糖缺氧组、高渗缺氧组、高糖缺氧+白芷提取物组。并将不同干预条件下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共培养,观察白芷提取物干预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对周细胞趋化作用及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Western bloting法检测各组创面组织及内皮细胞中FOXO1、p-FOXO1、Ang-2蛋白水平及其上游蛋白激酶B (Akt)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创伤后4、7、11、14、21 d,白芷提取物组创面愈合速率、创面恢复大致情况、创面组织中血管形成数量及新生血管成熟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白芷提取物组中FOXO1和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白芷提取物组中p-Akt、p-FOXO1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体外实验中白芷提取物干预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后,细胞中FOXO1和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Akt,p-FOX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此外,白芷提取物能提高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对周细胞的趋化作用,促进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与周细胞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结论白芷提取物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与成熟,从而提高db/db小鼠创面愈合速率和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FOXO1/Ang-2通路,实现内皮细胞对周细胞募集及管状结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胶原海绵和无菌纱布的疗效,阐明胶原海绵促进动物创面止血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兔耳静脉与肝创面止血实验、鸡胚尿囊膜(CAM)血管新生实验与家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血管新生实验3种实验方法,分别予可即邦胶原海绵(治疗1组)、艾微停微纤维止血胶原(治疗2组)和无菌纱布(对照组)治疗.观察止血时间、出血量及创面新生血管数.结果:治疗组创面新生血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组创面止血速度及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对兔耳静脉出血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对肝创面止血治疗,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胶原海绵具有促进创面止血及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蒲黄压疮散对大鼠压疮模型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A组)、压疮模型组(B组)、蒲黄压疮散治疗组(C组)及云南白药治疗组(D组)。采用磁力压迫持续缺血损伤方法构建压疮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均常规换创面药,C组及D组创面分别敷蒲黄压疮散及云南白药。5 d后分别于创面边缘取材,组织常规固定、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光镜下观察并摄片。结果 C组、D组大鼠创面VEGF标记毛细血管数量、毛细血管面积均高于B组(P均0.01),C组高于D组(P均0.05)。结论蒲黄压疮散可以有效改善压疮创面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及纤维组织的增生,进而促进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予艾灸干预,每日1次,每次25min,持续6d。观察并拍照记录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后第2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胶原纤维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干预2次后大鼠创口面积就显著减小(P0.01,P0.05),随着干预次数增加艾灸组愈合面积显著增加(P0.01),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新生胶原纤维显著增多(P0.05);艾灸6次后,艾灸组较模型组创伤局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量明显增加,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新生血管数量较多,受损部位的皮肤结痂较厚。结论:艾灸可以明显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纤维生长和细胞增殖,促进外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托里消毒散精简方全方及其拆方影响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2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托里消毒散精简方全方(黄芪、当归、白芷、皂角刺)组、托法(黄芪、当归)组、透法(白芷、皂角刺)组,采用尾iv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同时背部打孔法制备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模型。各组分别ig给予托里消毒散精简方全方及其拆方的浸膏,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分别于创伤后5、8、11、14 d评价创面溃疡愈合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血管生成素受体2(Tie-2)、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在肉芽组织中的定位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Tie-2、Ang-1、Ang-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创伤后5、8、11、14 d,各药物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创伤后5 d,透法组愈合率高于托法组和全方组(P0.05);创伤后8、11、14 d,全方组愈合率高于托法组和透法组(P0.05);全方组各时间点肉芽组织中Ang-1、Tie-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Ang-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创伤后5、8 d,透法组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创伤后11、14 d,托法组Ang-1、Tie-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托里消毒散精简方全方可能通过上调创面肉芽组织中Ang-1、Tie-2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Ang-2的蛋白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2.
张文恺  许超  涂冬鹏  姜献 《新中医》2019,51(6):246-249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子午流注对大鼠背部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普通艾灸组、子午流注组,雌雄各半,麻醉及消毒后按照造模标准将大鼠背部制成直径1.8 cm的创面,深达皮肤筋膜层,伤后第1天开始进行各项干预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的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以HE染色光镜下观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微血管含量等;并通过免疫组化,运用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普通艾灸组和子午流注组创面愈合率、VEGF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加(P 0.05);与普通艾灸组比较,子午流注组创面愈合率、VEGF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加(P 0.05)。结论:艾灸联合子午流注能明显促进大鼠背部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跟其促进组织修复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的增殖,影响肉芽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压疮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制做压疮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30只大鼠,每组又随机分为1天、3天、5天、7天、10天5个治疗时间点,每组6只大鼠。观察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行为学、形态学的变化及两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各时间点创伤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治疗组3天组及5天组VEGF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10天组VEGF蛋白的表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促进压疮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提高VEGF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参与创伤愈合炎性反应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39只)和艾灸组(39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至造模后第5天每天给予创伤局部25min的艾灸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血管重建情况。造模后第1、2、3、5天采用液态芯片法检测创伤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4、IL-10、IL-1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1天艾灸组大鼠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1、2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3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前3dMIP-1α的含量均升高,且在造模后第2天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IL-4、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3天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2天血清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艾灸通过调控促炎细胞因子促进创伤炎性反应的同时,也调控了抗炎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并提前结束创伤愈合的炎性阶段,使创伤愈合提前进入增殖修复期,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烫伤创面模型皮肤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大黄素低浓度组及大黄素高浓度组,各24只。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大黄素低浓度组及大黄素高浓度组大鼠采用80℃水浴法建立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25℃水浴。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外擦,1次/d;湿润烧伤膏组给予湿润烧伤膏1 g外敷,1次/d;大黄素低浓度组给予150μg/g大黄素软膏1 g外敷,1次/d;大黄素高浓度组给予200μg/g大黄素软膏1 g外敷,1次/d;各组大鼠连续用药21 d。对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皮肤组织毛细血管数、细胞角蛋白19(K19)阳性细胞数、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较短,且大黄素低浓度组大黄素高浓度组、湿润烧伤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7、14、21 d,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EGF水平、VEGF水平较高,皮肤毛细血管数、K19阳性细胞数较多,且大黄素低浓度组大黄素高浓度组、湿润烧伤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素能加速大鼠烫伤模型创面愈合,且药物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其作用可能与上调EGF、VEGF表达,促进皮肤表皮细胞增殖及毛细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促愈熏洗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大鼠模型肛门部创面修复效果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肛瘘模型组、促愈熏洗方组和高锰酸钾组(阳性对照),连续干预14 d后,观察大鼠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创面局部血流量和新生毛细血管数; 剪取创面肉芽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的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肛瘘模型组创面愈合率、局部血流量、新生毛细血管数、肉芽组织VEGF、Ang-Ⅱ、IGF-1R、PDGF、TGF-β1及p-Smad3/Smad3表达均降低,IL-6、IL-12、IL-1β及TNF-α表达均升高(P<0.05); 与肛瘘模型组比较,促愈熏洗方组和高锰酸钾组创面愈合率、局部血流量、新生毛细血管数、上述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及TGF-β1/Smad3均升高,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且促愈熏洗方组改善效果均优于高锰酸钾组(P<0.05)。结论:促愈熏洗方可有效促进肛瘘术后创面大鼠模型肛门部创面愈合,可能与通过活化TGF-β1/Smad3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表达,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修复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电针组、针刺组与空白组,每组30只。再将其随机分入5个治疗时间点,即1天组、3天组、5天组、7天组、9天组,每小组6只。在大鼠腿部近膝关节骨隆突处用造模装置制造压疮后针刺组取压疮局部皮肤进行傍刺治疗,电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观察治疗过程中创面/修复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与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压疮皮肤Ang-1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3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针刺5天组低于针刺3天组(P0.05);大鼠压疮皮肤组织Ang-2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1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空白1天组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与7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7天组(P0.05);电针5天组高于针刺5天组(P0.05);针刺5天组高于空白5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电针5天组低于电针3天组(P0.05);针刺7天组低于针刺5天组。结论:电针傍刺能促进大鼠压疮皮肤创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压疮皮肤中Ang-1及Ang-2表达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傍刺对褥疮大鼠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及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用自制装置固定SD雌性大鼠制作褥疮模型,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按干预时间1 d、3 d、5 d、7 d、9 d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模型组给予碘伏常规治疗,电针组予以电针傍刺治疗,模型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于每日干预前30 min腹腔注射SB203580(5 mg/kg)。观察创面愈合率和血流灌注量。另选24只褥疮大鼠,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结果:3 d、5 d、7 d、9 d时,电针组创面愈合率大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褥疮大鼠创面血流灌注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在不同时间点治疗后创面平均血流灌注量高于治疗前(P0.05),电针组在1 d、3 d、5 d、7 d、9 d时间点创面的血流灌注量呈下降趋势,早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傍刺能够促进褥疮大鼠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增加创面的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对环状混合痔术后恢复的疗效,及其对创面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9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两组患者均行分段多层次弧切缝合加注射术,术后常规进行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并内服芪蓉润肠口服液,20 mL/次,3次/d,便后采用苦参汤伤口清洗。对照组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涂抹肛门,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1 g/次,1~2次/d。观察组以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涂抹肛门,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1 g/次,1~2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记录术后第3,10天创面的疼痛、水肿、创面渗液、创面面积和创面肉芽组织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评价术后10 d创面毛细血管含量,采用免疫组化评价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表达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58%,优于对照组的77.89%(χ~2=6.877,P0.01);观察组在术后3 d和10 d疼痛、水肿、创面渗液、创面面积和创面肉芽组织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1.5±2.1)d,低于对照组的(13.7±2.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创面毛细血管数目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创面VEGF和b FGF表达的MOD值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DFG,VEGF和b 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龙血竭联合九华膏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创面的治疗,能促进创面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和创面VEGF,PDFG,b FGF等因子表达,促进创面毛细管血管形成,促使肉芽组织生长与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马拴全  常媛 《山西中医》2013,29(6):51-53
目的:研究创愈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创愈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凡士林组,每组30只.采用热毒证造模方法造成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各组均于造模次日开始换药,并观察用药后各组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在造模后第3、7、14日时每组各处死大鼠10只,取创面中心肉芽组织,采用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炎细胞、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与形态.结果:创愈膏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凡士林对照组,但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测创愈膏组治疗的创面,术后第3、7日成纤维细胞数、炎细胞数、肉芽组织数、新生毛细血管数均明显多于凡士林组(P<0.01),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4日,创愈膏组成纤维细胞数、炎细胞数、肉芽组织数、新生毛细血管数明显减少,与凡士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创愈膏对大鼠模型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的炎细胞、新生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参数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促进溃疡面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