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60例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并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CRP、BUN和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以及28天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氧合指数、CRP、BUN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合指数297.1±52.2 mmHg,高于对照组的245.3±55.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UN、CPR、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3.8±3.5 mmol/L、50.2±16.8 mg/L、14.6±2.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3.6 mmol/L、90.2±18.9 mg/L、20.5±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247.68±36.48 h,入住ICU时间300.15±45.24 h,分别短于对照组的286.32±40.68 h和338.88±47.2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8天内死亡5例(16.67%),对照组死亡10例(33.33%),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组织氧合作用、肾功能、炎症反应以及病情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缩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9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外科治疗,观察组患者依照ICP变化情况制定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925.32±301.28)g vs(1455.83±311.25)g]、使用时间[(7.64±4.58)d vs(14.35±4.59)d]、ICU监护时间[(21.48±4.13)h vs(40.39±4.12)h]、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水电解质紊乱(4.1%vs 26.5%)、颅内感染发生率(2.0%vs 12.2%)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监测能及时准确判断幕上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临床诊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 CO2)指导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液体治疗的价值。方法:血乳酸升高的重型TBI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监测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ScvO2≥70%者予以降低氧消耗治疗,ScvO2<70%者予以液体+多巴酚丁胺强心治疗。观察组监测患者Pcv-a CO2,Pcv-a CO2≥6 mmHg者予以液体+多巴酚丁胺强心治疗,Pcv-a CO2<6 mmHg者予以降低氧消耗治疗。比较两组液体+强心治疗病例数,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24 h、48 h人均液体平衡量,多巴酚丁胺人均使用量,24 h、48 h颅内压(ICP),14天GCS评分以及28天病死率。结果:观察组11例(47.8%)采用液体+强心治疗,少于对照组的18例(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 h、24 h血乳酸分别为3.5±2.7 mmol/L和2.3±2.1 mmol/L,低于对照组的5.2±3.2 mmol/L和3.7±2.1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48 h人均液体正平衡量分别为1 556.5±589.7 mL和356.5±125.7 mL,少于对照组的2 156.5±713.7 mL和798.5±376.1 mL,观察组人均多巴酚丁胺用量244.5±65.3 mg,少于对照组的432.7±87.9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48 h时ICP分别为11.9±5.6 mmHg和10.8±5.7 mmHg,低于对照组的15.3±4.3 mmHg和13.8±6.1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4天GCS评分及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v-a CO2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液体治疗,能减少液体、多巴酚丁胺使用例数及用量,乳酸更快恢复,能优化液体、强心治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对评估重型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且GCS评分≤8分的颅脑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方案进行手术.60例患者依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对患者ICP进行监测,当ICP大于20mmHg时,在排除占位性病变的基础上,给相应的降颅压治疗,血浆渗透压≥320mmol·L^-1时,停用甘露醇.对照组术后不对颅内压进行监测,依据病情由临床医生自行制定治疗方案.两组患者于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GOS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预后良好患者18例,术后3~5d为颅内压高峰期,后逐渐回落,颅压变化与脑水肿规律一致.预后良好患者平均最高ICP均控制在20mmHg以下,预后不良患者12例,术后1周平均ICP均高于20mmHg;观察组术后3个月随访GO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随访愈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实施ICP监测,可对病情进展进行客观评价,指导临床用药,对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贺玉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0):901-90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ICP)监测的护理。方法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法,对11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每1 h记录1次ICP,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颅内压正常者3例,轻度异常者4例,中度增高者2例;重度增高者2例,其中死亡1例;无1例颅内感染者。结论颅内压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对可能出现的脑疝提出预警信号,指导脱水剂的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损伤患者的双侧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40例急诊ICU急性脑损伤致昏迷的患者?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16例)?所有患者入ICU后48 h内行持续24 h双侧BIS监测,取双侧BIS平均值,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并检测当日NSE值?比较两组BIS值?APACHEⅡ评分?GCS评分?NSE值,并分析BIS值与GCS评分?NSE值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BIS平均值及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BIS平均值:29.7 ± 16.5 vs. 49.8 ± 8.3,P < 0.05;GCS评分(分):4.1 ± 1.1 vs. 6.4 ± 1.4,P < 0.05]?死亡组患者的NSE值(ng/mL)高于存活组(74.5 ± 18.4 vs. 23.5 ± 12.4,P < 0.05)?双侧BIS平均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626,P < 0.05),与NSE值呈负相关(r=-0.870,P < 0.05)?结论:双侧BIS监测是评估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压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二组,颅内压监测组(ICP组)入院后即行侧脑室内穿刺置管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入院后不做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对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病死率及病残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出血术中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6例手术指征明确脑出血患者(GCS<8分),随机分2组,颅内压监测组(ICP组)术中置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手术中不做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对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脑外伤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留置颅内压监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重残率及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出院半年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 KPS)。结果:观察组术后重残率及死亡率为17.07%、住院时间为(15.12±3.78) d、出院半年后KPS评分为(62.42±4.16)分;对照组分别为36.59%、(18.65±4.36) d、(48.08±6.15)分。观察组术后重残率及死亡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出院半年后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较常规护理能更及时发现患者出现颅内高压,有利于及时救治,从而降低患者重残率及死亡率并有助于改善预后,在临床护理中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对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102例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ICP组和非ICP组。脑外伤术后,两组分别根据ICP值和临床症状及CT结果行阶梯式降颅压治疗。比较两组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甘露醇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死亡率、GOSE评分、预后不良率。结果:两组的总住院时间、总体死亡率、GOSE评分及预后不良率无明显差异。与非ICP组相比,ICP组的ICU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甘露醇用量少,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根据术前GC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分组(GCS3-5分)和高分组(GCS6-8分)。低分组行ICP监测可显著提高GOSE评分,降低预后不良率。高分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CP监测可显著减少甘露醇用量,降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改善重型脑外伤低分组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参考组患者接受心率、中心静脉压等常规术后监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GCS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给予患者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观察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早发现病变,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压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二组,颅内压监测组(ICP组)入院后即行侧脑室内穿刺置管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入院后不做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度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时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度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病死率度病残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为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资料,70例采用临床症状及头颅CT/MRI判断手术时机的设为对照组,70例采用有创ICP监测判断手术时机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情况,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甘露醇日均用量、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ICP监测能够更准确判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手术时机,甘露醇用量准确能有效改善预后,降低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应用甘露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治疗,观察组在有创颅内压监测下应用甘露醇治疗,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分别为(148.6±14.3) mmHg和(168.9±17.6) mmHg,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对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应用甘露醇治疗,可以根据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的剂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检测颅内压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予以传统对颅内压的评定方法,观察两组术后颅内压、术后GCS评分、预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颅内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有着重要的价值,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莫燕兴  聂惠敏  冼敏玲 《吉林医学》2013,(28):5924-592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手术后患者中的有效应用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择颅脑手术后患者60例,将应用颅内压监测(ICP监测)的患者设为监测组,没有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对颅内压增高的观察反应。结果: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测的颅脑手术后患者,护士能及时观察到ICP增高的情况,而没有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护士的及时反应和30分钟的反应均差于监测组(P<0.005)。结论:颅脑手术后患者进行颅内监测,能及时发现ICP增高情况,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内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8),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d,静脉输注,连用10天为1个疗程.依据GCS评分、GOS评分及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治疗后5天治疗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P监测显示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及伤后3个月,治疗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37.5%,对照组病死率50.0%,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见用药造成的毒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幅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陈卉  张德明  周述芝 《重庆医学》2012,41(17):1736-173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GCS 5~8分的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参附注射液治疗组30例,观察患者的颅内压(ICP)、GCS评分、血糖(Glu)、WBC及GOS预后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用药第5天后,GC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ICP、Glu、WBC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OS预后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P、Glu、WBC,其疗效可靠,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