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治疗对急性骨骼肌损伤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及聚集蛋白(agri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受损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4)、模型组(B组,n=4)、自然恢复组(C组,n=12)、电针组(D组,n=12),A组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使用自制重物打击器建立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C组不做电针处理自然恢复,D组于造模后48h开始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15min。于造模后24h处死B组取材观察造模是否成功,C组及D组于建模后第7、14、21天三个时间点同时取材使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bolt检测GAP-43及agrin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与A组比较,各组肌细胞大量溶解、肌纤维排列紊乱及炎性细胞浸润。D组与C组比较,肌卫星细胞增殖较快,新生肌纤维明显增多,修复更为迅速。在正常组织中GAP-43表达量极少,骨骼肌损伤后各组中GAP-43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在第14天,GAP-43表达量达到高峰,D组继续表达呈上升趋势(P0.01),C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A组(P0.05)。与A组相比,骨骼肌受损后各时间点C、D两组agrin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其中D组差异最为显著(P0.01)。结论:电针有促进受损骨骼肌恢复的作用,可能与提高GAP-43和agrin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探寻dysferlin在骨骼肌钝挫伤肌细胞膜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25)、推拿组(n=25)。根据推拿治疗的天数计时,自然恢复组和推拿组分别在1d、2d、3d、5d、7d五个时间点处死,每亚组每个时间点5只,在腓肠肌标记的区域内取肌肉组织,HE观察组织的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dysferl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骼肌钝挫伤后,1d和2d肌纤维出现肿胀;3d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且自然恢复组比推拿组更加严重;5d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7d推拿组炎性细胞较5d明显减少,结缔组织形成较少,7d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填充在肌纤维之间。WB结果显示:dysferlin在模型组中比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各个相应时间点推拿组较自然恢复组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dysferlin在推拿组各亚组、自然恢复组各亚组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腓肠肌修复过程中,超早期推拿可增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表达,促进破裂的肌细胞膜及时修复,可能有利于损伤肌细胞的修复,从而帮助受损的骨骼肌修复。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患侧骨骼肌早期形态学变化及肌萎缩素1(atrogin-1)和肌环指蛋白1(MuRF-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其余50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其中3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B、C、D组,每组10只。B组为造模成功后1d组, C组为造模成功后4d组, D组为造模成功后7d组。应用Bederson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分别获取A、B、C、D四组右侧肱二头肌,对各组通过HE染色检测肌纤维横截面积;通过荧光定量RT-PCR观察大鼠患侧骨骼肌中atrogin-1和MuRF-1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B、C、D组大鼠Bederso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P<0.05);B、C、D组大鼠间Bederson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侧骨骼肌HE染色显示A、B、C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组大鼠患侧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与其余3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C、D组大鼠患侧atrogin-1和MuRF-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D组大鼠分别与B、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患侧骨骼肌形态学即发生变化,其机制可能与Atrogin-1 和MuRF-1 mRNA在骨骼肌中高表达,泛素连接酶蛋白降解通路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推拿、跑台训练及联合干预对急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腓肠肌蛋白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分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p-p70S6K、Smad2/3、肌生成抑制素(MSTN)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骼肌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自然恢复组、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通过打击器制备大鼠右后肢急性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于造模24 h后推拿组予以患侧拇指揉法干预,跑台组予以跑台训练,联合组则予以推拿及跑台训练联合干预;各组大鼠每周干预5次,连续干预3周。于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各组大鼠步态并统计落入电网次数,采用HE染色测定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mTOR、p-mTOR、p70S6K、p-p70S6K、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腓肠肌中MSTN mRNA相对表达量。 结果 电网打击实验结果显示,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被打击次数均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减少(P<0.05)。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患侧腓肠肌湿重均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增加(P<0.05);且跑台组、联合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亦较推拿组明显增大(P<0.05)。与正常组比较,自然恢复组、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ST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MST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与推拿组比较,跑台组及联合组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MST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早期推拿、跑台训练及联合干预均可能通过抑制Myostatin-Smad2/3信号通路,促进mTOR-p70S6K信号通路来增加急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肌蛋白合成,促进肌肉肥大,改善损伤后腓肠肌结构及功能,且以跑台训练及跑台训练联合推拿干预的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推拿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推拿治疗骨骼肌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8)、治疗组(n=18),模型组和治疗组再根据取材的时间点随机分为1d、7d、14d三个亚组(n=6)。模型组和治疗组用自备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治疗组于造模48h后开始推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各组分别于各自的取材时间点心脏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损伤部位腓肠肌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水平。 结果 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较正常组细胞形态崩塌,肿胀明显,7d和14d亚组有成肌细胞核出现。各时间点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更好,新生肌细胞较多,形态更趋正常。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同取材时间点血清促炎因子明显升高,但治疗组1d和7d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SOD和MD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治疗组SOD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腓肠肌LC3(II/I)、Beclin1明显降低,P62明显升高,而治疗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LC3(II/I)、Beclin1显著升高,P62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骼肌损伤后,其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自噬活性明显降低,通过推拿治疗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其氧化应激损害,提高组织细胞自噬活性,从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这可能是推拿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模型大鼠骨骼肌中PTEN/Akt/FoxO1信号通路变化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该通路的影响,探讨该通路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诱发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及NMES治疗肌萎缩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电刺激组,每组8只大鼠。将模型组、假刺激组及电刺激组大鼠置于常压低氧高二氧化碳实验舱内,维持舱内O2浓度为 9%~11%,CO2浓度为5.5%~6.5%,对照组大鼠则置于对照舱内吸入常压空气,其他条件相同,每天造模8 h,每周造模7 d,持续4周。于第3,4周每日舱内造模结束后,将电刺激组大鼠固定后予以30 min、100 Hz电刺激双后肢治疗,假刺激组大鼠仅固定30 min,未给予电刺激干预。于造模4周后取各组大鼠腓肠肌组织,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并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中PTEN、p-Akt、Akt及FoxO1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TEN和FoxO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大(P<0.05),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PTEN和Fox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 结论 NMES能通过调节PTEN/Akt/FoxO1信号通路诱导骨骼肌肌纤维蛋白合成,从而改善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模型大鼠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后两组钳夹伤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第2天,电针组电针右侧足三里穴和环跳穴,共2周。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骨骼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 (p-mTOR)、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和磷酸化p70S6K (p-p70S6K)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骨骼肌中mTOR、p70S6K基因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显著下降(P0.001),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mTOR、p70S6K和p-p70S6K蛋白表达升高(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70S6K基因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可能与激活mTOR/p70S6K信号通路,影响骨骼肌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大鼠腓肠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蛋白(Desm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阿是穴对骨骼肌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空白组、电针组、自然修复组各24只,每组再分为1 d、4 d、7 d、14 d 4个亚组,各6只。模型组、自然修复组与电针组采用腓肠肌钝挫伤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造模,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取腓肠肌行HE染色,其余各组按时间点相应处理并取腓肠肌行PCNA、Desmin和bF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自然修复组各时间点PC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Desmin在损伤后1 d、14 d低于空白组(P<0.05),损伤后7 d高于空白组(P>0.05);bFGF在损伤后7 d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PCNA、bFGF与Desmin的表达在损伤后1 d、4 d均高于自然修复组(P<0.05)。结论电针阿是穴能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加快其成肌分化,缩短损伤修复进程,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及提前bF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骼肌钝挫伤后继续运动对骨骼肌组织愈合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目的:观察急性骨骼肌钝挫伤SD大鼠跑台运动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愈合组、运动干预组,后3组建立左后肢腓肠肌中段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模型组造模后6h处死取材,运动干预组进行跑台运动干预,自然愈合组继续饲养,但不进行运动干预。结果与结论:自然愈合组、运动干预组大鼠急性腓肠肌钝挫伤后24h~3d内损伤肌肉组织中均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5d时显著下降,同期内各时间点运动干预组炎细胞数显著多于自然愈合组(P<0.05);7d时两组炎细胞基本消失,伤后5d两组均开始出现少量瘢痕组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7~14d时运动干预组瘢痕组织面积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P<0.01);伤后14d两组瘢痕组织均仍有增多趋势。表明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早期运动训练可加重损伤局部炎性反应,并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形成,对损伤骨骼肌的修复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 49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7)、自然恢复组(B组,n=21)和电针治疗组(C组,n=21)。A组不做处理,其余两组切断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模型。术后1 d,C组术侧腓肠肌给予电针足三里、承山治疗每天1次。术后7 d、14 d、21 d分别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RT-PCR检测IGF-1、Myostatin和PCNA基因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均显著下降(P0.001),但C组显著高于B组(P0.001)。C组IGF-1、PCNA蛋白和基因表达高于B组(P0.05),Myostatin蛋白和基因表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促进IGF-1的表达,抑制Myostatin的表达,从而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这可能是电针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肌萎缩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 21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模型组(n=7)和电针组(n=7)。后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1 d,电针组电针术侧足三里和环跳穴。干预8周后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自噬相关基因ULK1、Atg13、Beclin1、Atg14、Atg7、Atg12、Atg5和Atg16L1 m 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术侧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显著下降(P0.001),但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侧腓肠肌中ULK1、Atg13、Beclin1、Atg14、Atg7、Atg12、Atg5和Atg16L1 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以上m 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调控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自噬过度激活,从而维持骨骼肌细胞稳态,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针激活AMPKα通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能机制。 方法 随机挑选10只SD大鼠纳入正常组,余大鼠采用夹尾刺激法配合不规则饮食构建F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大鼠。电针组大鼠连续给予10 d电针刺激;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不给予电针等特殊干预。观察各组大鼠日常表现,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组织中p-AMPKα、p-TSC2及Rheb蛋白表达,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mTOR mRNA表达。 结果 Western blot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p-AMPKα、p-TS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he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p-AMPKα、p-TSC2表达显著升高(P<0.05),Rhe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T-PCR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mTOR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TO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 结论 电针能激活AMPKα通路,上调该通路相关蛋白p-TSC2表达,降低Rheb蛋白表达,从而下调mTOR基因转录,达到治疗FD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钝挫伤模型大鼠腰肌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修复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FG-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大鼠腰肌修复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Z组,n=10),模型组(M组,n=10),非穴组(F组,n=10)及电针组(D组,n=10)。D组、M组和F组采用腰肌钝挫伤模型造模,电针干预14天。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ASA法分析大鼠IGF-1和TNF-α的表达水平,HE染色法观察腰肌形态改变。结果:TNF-α表达:模型组、非穴组及电针组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和非穴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和非穴组无差异。IGF-1表达:模型组、非穴组及电针组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和非穴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和非穴组无差异。HE染色:电针组较其余组炎症减少,肌细胞再生增多。结论:电针委中穴可能通过降低TNF-α及提高IGF-1表达水平,促进大鼠腰肌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经络穴组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及neurocan表达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5)、模型组(n=20)、水沟-百会组(n=20)、肝俞-肾俞组(n=20)和足三里-曲池组(n=20);模型组和各电针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再分为脑缺血1 d、3 d、7 d、14 d和21 d共5个亚组。神经行为学采用Longa评分,RT-PCR及免疫组化测定缺血侧皮质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障碍;各电针组大鼠在缺血3 d后神经行为学评分逐渐恢复,7~21 d时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模型组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在缺血1 d后逐渐增强,14 d达到峰值,21 d时有所下降,但仍维持高水平表达(P<0.01);各电针组在缺血3 d后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低(P<0.05),其中水沟-百会和肝俞-肾俞组在缺血14 d时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较足三里-曲池组低(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缺血侧皮质neuroca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能下调其表达水平,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电针水沟-百会穴和肝俞-肾俞穴较足三里-曲池穴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肌再生调节因子和血管再生因子表达规律,探讨肌再生调节因子和血管再生因子在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和损伤组(S组,n=32)。骨骼肌钝挫伤后0d,1d,3d,7d,14d取右侧腓肠肌用于HE染色,左侧腓肠肌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肌再生调节因子(Myo D,myogenin,IGF-1,MGF,HGF,u PA,Myostain,GDF11,LIF)和血管再生因子(HIF-1α,Angpt-1,VEGF)mRNA表达变化。结果:(1)骨骼肌钝挫伤后第3天有少量再生肌纤维,第7天显著增加,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2)与对照组相比,生肌调节因子(Myo D,myogenin,IGF-1,MGF,HGF,u PA,GDF11,LIF)m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Myostain m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降低(P0.01)。(3)血管再生因子(HIF-1α,Angpt1)m 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VEGF mRNA在损伤后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骨骼肌钝挫伤后多种肌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上调,可能促进骨骼肌再生。血管再生因子(HIF-1α和Angpt1)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骨骼肌损伤后血管再生以及骨骼肌再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经上不同穴位电针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头部督脉电针组(“百会、风府”)、背部督脉电针组(“大椎、命门”),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6周的电针治疗。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7周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受损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电针干预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评分明显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BDNF及N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均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增强受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背部督脉电针组作用强于头部督脉电针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符合临床实际的大鼠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方法:通过170g重物,70cm高度,用底部直径0.5cm弹簧缓冲聚合式打击部,以引导下落的撞击方法,连打5次,建立大鼠腓肠肌钝挫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h、12h、24h、3d、7d、14d,采用Cat Walk分析系统评估大鼠步态改变;HE染色观察大鼠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局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局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变化。结果:(1)Cat Walk步态参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平均速度与最大速度变化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健康侧肢体组相比:受伤侧肢体组肢体的最大接触面积、足印面积和站立相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2)HE染色:观察到3d后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大量溶解坏死,14d尽管瘢痕组织仍然存在,但HE染色上的组织修复与空白组几乎没有区别。(3)超微结构:打击后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对继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水通道蛋白-4(AQP4)及紧密连接蛋白-5(CLN5)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分别给予持续7d、15d的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待上述预处理结束后,参照Longa改良线栓法将模型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大鼠制成单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术中仅分离颈总动脉,不栓塞中动脉血流。各组大鼠于大脑中动脉栓塞90min后进行再灌注。于制模24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脑屏障AQP4、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脑屏障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7d组及15d组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电针预处理7d组比较,电针预处理15d组AQP4阳性细胞数[(25.15±0.55)个/每高倍镜视野]及其mRNA表达(1.16±0.04)下调幅度、CLN5阳性细胞数[(62.88±0.61)个/每高倍镜视野]及其mRNA表达(0.80±0.03)上调幅度均更显著(P<0.05)。 结论不同时程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促进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以电针预处理15d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好;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可能与调节脑缺血再灌后血脑屏障AQP4、CLN5及其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轴突生长的NogoA、NgR时相表达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时间窗效应。方法 144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n=48)和造模组(n=96)。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n=48)和电针组(C组,n=48)。C组电针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选择疏密波,持续20 min,每天1次。分别在造模后1 d、7 d、14 d介入电针治疗,每个介入治疗点大鼠随机再分成2个亚组,分别持续治疗7 d和14 d。A组于术后1 d、3 d、7 d、14d、21 d、28 d,B组和C组于造模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提取脊髓组织,所有大鼠处死前进行BBB评分。各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份样本,应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脊髓不同时间段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术后14 d BBB评分开始有所提高,直至28 d,评分较术后1 d、3 d、7 d提高(P0.05)。C组术后1 d介入治疗7 d,术后7 d、14 d介入治疗7 d和14 d,大鼠BBB评分较相应时间点B组均提高(P0.05);术后7 d和14 d介入治疗的评分要高于术后1 d介入的评分(P0.05);不同时间点介入电针治疗7 d与治疗14d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NogoA、NgR mRNA和蛋白在造模后呈逐渐升高趋势,21 d达到高峰;不同时间点,B组NogoA、NgR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P0.01)。C组电针介入治疗后,除术后1 d介入治疗7 d的NogoA mRNA(P0.05)表达外,其他时间点NogoA 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相应时间点的模型组均下降(P0.05);术后14 d介入治疗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大多要低于术后1 d介入治疗(P0.05);术后14 d介入治疗与术后7 d介入治疗以及术后7 d介入治疗与术后1 d介入治疗之间比较,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介入电针治疗7 d与14 d NogoA、NgR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可能与电针抑制脊髓损伤后NogoA、Ng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且电针早期介入治疗有效,恢复期介入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推拿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相关机制。方法 77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模型组(n=35)和推拿组(n=35)。后两组通过暴露并切断胫神经的方法制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大鼠模型。造模后第2天,推拿组术侧下肢进行推拿干预。分别在造模后0 d、7 d、14 d、21 d和28 d取材,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腓肠肌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术侧腓肠肌组织中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液泡分选蛋白34 (Vps34)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LC3)的mRNA表达。结果三组0 d时,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以及Beclin-1、Vps34和LC3的mRNA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F 1.321, 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推拿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在不同时间下降(P 0.05),推拿组肌湿重比(除21 d)均高于模型组(P 0.05),推拿组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除21 d)均大于模型组(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术侧腓肠肌Beclin-1、 Vps34、 LC3mRNA表达在不同时间升高(P 0.05),推拿组各项mRNA表达(除14 d)均高于模型组(P 0.05)。组内比较,模型组和推拿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趋势(P 0.05);模型组Beclin-1、Vps34 mRNA表达在21 d后呈上升趋势(P 0.05),LC3 mRNA表达在21 d升高(P 0.05);推拿组Beclin-1 mRNA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 0.05),Vps34和LC3 mRNA表达(除14 d)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 0.05)。结论推拿可能通过上调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Vps34和LC3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自噬的激活,清除损伤细胞器和蛋白质,为肌纤维再生提供一定的合成底物和能量,从而减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