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敏  王娜  李震  伊鹏飞 《江苏医药》2021,47(4):424-428
目的 分析甲状腺毒症合并Gitelman综合征(GS)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甲状腺毒症合并G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SLC12A3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GS和Graves病合并GS,均有乏力、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等临床表现.SLC12A3基因测序发现4处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3处为错义突变,1处为剪切变异.给予氯化钾、螺内酯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后,病情较前缓解.结论 甲状腺毒症与GS可合并存在,临床上容易漏诊.对于难以纠正的低钾血症患者要警惕可能合并两种或多种引起低血钾的疾病,及时给予正确的诊断,必要时进行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Gitelman综合征(GS)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型及长期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汕头大学附属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 临床诊断且基因确诊的13例(男6例、女7例)G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信息, 分析其临床及基因型特点, 并对其进行平均4.5年的随访, 了解其长期预后。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在13例GS患儿中, 发病年龄为(6.40±3.52)年, 诊断年龄为(8.20±3.99)年;乏力是最主要临床表现, 占54%(7/13), 身材矮小占23%(3/13), 8%(1/13)患儿无症状。所有患儿均检测出SLC12A3基因突变, 1例(8%)纯合突变, 9例(70%)复合杂合突变, 3例(23%)只发现1个变异位点;其中R871H、T63M、T304M为重复氨基酸变异。平均随访4.5年, 所有规范治疗患儿[69%(9/13)]临床症状消失, 92%(12/13)患儿治疗后得到生长追赶。结论 G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乏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结合基因检测可以及时诊断, 规范管理可改善患儿的长期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广东省顺德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流行病学和分布情况,为儿童听力障碍的病因学分析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顺德区出生的12 237例新生儿足跟血干血片,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分析,同时结合常规听力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 237例新生儿总计有2.84%(347例)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型基因阳性为45.24%(157例),SLC26A4IVS7-2 A G纯合突变型基因阳性为25.65%(89例),线粒体12SrRNA 1555 A G均质突变型基因阳性为5.48%(19例),SLC26A4 1229C T杂合突变型基因阳性为5.19%(18例),SLC26A4 2168A G杂合突变型基因阳性为3.17%(11例),GJB3 538 C T杂合突变基因阳性为2.88%(10例),其他突变基因阳性为7.49%(26例),同时具有2种基因突变者为1.16%(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不通过235例占1.92%,其中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5.11%(12/235),其中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型3.40%(8/235),SLC26A4 IVS7-2A G杂合突变型1.28%(3/235),SLC26A4 1229C T杂合突变型0.43%(1/235)。结论广东省顺德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及SLC26A4基因位点突变为主,进行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联合听力筛查可有效提高新生儿耳聋的检出率,对本地区耳聋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高瓜氨酸尿症综合征(HH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该院收治了1例HHH综合征患儿,平素挑食严重,厌食高蛋白食物,运动倒退,多次实验室检查示转氨酶、血氨升高及凝血功能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显示患儿携带SLC25A15基因c.521C>G(p.S174x)纯合变异,患儿父母均携带该基因杂合变异,患儿经肝移植后好转。对于该类患儿建议早期进行血尿遗传代谢及基因检测以挽救患儿生命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1例先天性副肌强直(PMC)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包括病人及其父母、姐姐),并文献复习.方法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于2019年12月22日收治的1例反复发作低钾血症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并完善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同时检测该病人父母及姐姐的相关基因.查阅国内外先天性副肌强直的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突变基因类型.结果 病人编码钠通道α亚单位的骨骼肌钠通道基因(SCN4A基因)存在c.3318+10(内含子17)C>T的杂合突变,结合该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先天性副肌强直.其父母和姐姐均不存在该致病基因的突变,说明该病人为散发性先天性副肌强直.结论 对临床上难以解释的反复发作的严重低钾血症病人要考虑到罕见疾病的可能,尽早对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分析,以明确诊断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 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该患儿的临床资料,血液串联质谱分析酰基肉碱谱。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DNA,通过测序技术,对CPT1A 基因所有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侧翼区域)序列进行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抽搐,随后出现意识障碍,发育倒退。血生化示转氨酶、心肌酶升高,低血糖,血氨增高,血液相串联质谱仪分析示游离肉碱( C0)193.61( 参考值10.00 ~90.00),棕榈酰肉碱(C16)0.06(0.20 ~ 3.00),棕榈烯酰肉碱( C16:1)0.01(0.02 ~ 0.30),十八碳酰肉碱( C18)0.07(0.10 ~1.50),十八碳烯酰肉碱(C18:1)0.04(0.20 ~2.80),十八碳二烯酰肉碱(C18:2)0.02(0.10 ~1.10),C0/ (C16+C18) 为1 595.54(6.50 ~100)。基因检测示CPT1A 基因存在c.281+1G>A(Intron3)剪接突变与15-18 号外显子杂合缺失,患儿母亲携带CPT1A 基因c.281+1G>A(Intron3)剪接突变,患儿父亲携带CPT1A 基因15-18 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父母亲均为杂合突变,临床表型正常,为该突变的携带者。结论:CPT1A 缺乏症临床表现为低酮性低血糖、肝损伤伴肝大、高血氨、凝血功能异常、惊厥、昏迷等,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血酰基肉碱谱分析、基因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itelman综合征(GS)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2017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GS合并重度骨质疏松且无低血镁1例,复习文献,总结该病特点。结果 该病主要表现为严重低钾血症、多处骨关节疼痛,易误诊。予积极补钾、抗醛固酮、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缓解了病情。结论 GS虽然尿钙低,无低血镁,但也可以合并骨质疏松。因此,对存在多关节疼痛的GS病人,应及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早期筛查骨质疏松。对于此类病人,积极给予补钾、抗醛固酮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巴特综合征(BS)的临床表现,进一步掌握BS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分型、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2例B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儿童BS在治疗前均有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并常伴有呕吐、长期腹泻、烦渴、多尿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12例BS患儿中首发症状为手足搐搦和抽搐各1例.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肾素增高、血醛固酮增高、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及代谢性碱中毒.经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大部分良好,未坚持治疗患儿可致死亡.结论 儿童BS临床症状多样,但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经补钾、补钠、补镁及吲哚美辛、安体舒通等联合治疗,坚持服药,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例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其PKLR基因新发突变类型的分析,探讨基因检测对确诊PKD的重要性。方法报告1例PKD患儿的诊断及新发突变位点,检索国内外报道的PKD患者,汇总并分析PKD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结果该PKD患儿出生后重度贫血入院,实验室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PKL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导致163位精氨酸突变为亮氨酸,536位甘氨酸突变为门冬氨酸。Sanger测序法验证表明,患儿父亲携带核苷酸变化c.1607 C>T(p.G536D),母亲携带核苷酸变化c.488C>A(p.R163L)。笔者推测这两种突变对丙酮酸激酶蛋白功能影响较大,且c.1607 C>T属首次报道的新型突变。结论对临床诊断困难且丙酮酸激酶活性正常的PKD患儿可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 例1 型Dent 病伴Bartter 综合征样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 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确诊的1 例1 型Dent 病伴Bartter 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 诊疗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本例患儿以Bartter 综合征样表现(顽固性低钾血症,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血压正常) 为初 始表现,并有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以低分子量蛋白( LMWP) 尿为主,α1 、β2 微球蛋白( MG) 水平明显升高,基因分析提示 CLCN5 基因c. 1265-c. 1266 insA(半合子突变)。但本例患儿初始肾功能正常,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初期采用饮 食调控(如低草酸盐、低钠、低钙等),口服补钾及盐酸贝那普利0. 25 mg/ (kg·d)治疗1 个月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给予甲泼尼 龙及血液净化治疗后肾功能好转。结论:Dent 病临床表型复杂,需及时完善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具有Bartter 综合征临床症状的 Dent 病患者易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应及时评估肾功能及长期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11.
陈榴  高兰英  于宝生 《江苏医药》2022,(4):423-425+433
目的 报道1例含有pleckstrin同源结构域、磷酸酪氨酸结合结构域和亮氨酸拉链基序1的衔接蛋白APPL1基因新发突变所致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14型(MODY14),提高临床医生对MODY14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MODY14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为4岁9个月的女孩,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检测发现空腹血糖受损,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患儿父亲有空腹血糖受损病史,祖母有糖尿病病史。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APPL1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c.1514G>A),患儿确诊为MODY14。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控制和血糖监测等处理。随访6个月,患儿无多饮、多食、多尿,无体重下降,生长发育正常,空腹血糖波动于4.2~5.6 mmol/L。结论 对于存在家族遗传性糖尿病的患儿,应注意血糖异常的可能,必要时行血糖监测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2.
王艳萍  华颖  井淼  汤红卫 《天津医药》2020,48(8):777-779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GLUT1-DS)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起病年龄早,以反复抽搐发作起病,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行生酮饮食治疗效果好。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我院确诊的GLUT1-DS患儿,采用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发现SLC2A1基因突变,c.164_165delinsTTCA的杂合移码突变,为新发突变。通过基因分析发现的该新发突变丰富了GLUT1-DS基因突变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LDH7A1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遗传性、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1 例ALDH7A1 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致患儿癫痫发作伴发育落后临床及遗传学资料,并通过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基因组突变频率数据库(gnomAD)、PubMed、中 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ALDH7A1、PDE 相关遗传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患儿ALDH7A1 基因复合杂合突 变,其中染色体片段chr5:125447815-125906193 倒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为首次报道。结论:ALDH7A1 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 PDE 是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表型谱较广泛,早期进行生物标志物测定及基因检测可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儿神经系统发 育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怀柔地区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携带情况。方法应用微阵列芯片法对2013~2017年在怀柔区出生的17290例新生儿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12SrRNA等4个常见耳聋相关致病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各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阳性率。结果 17290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筛查阳性805例,阳性率为4.66%。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GJB2突变410例,(2.37%),SLC26A4突变286例(1.65%),GJB3突变56例(0.32%),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1555A G位点47例(0.27%),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6例(0.03%)。结论耳聋易感基因检测有利于迟发型高危新生儿或致病基因携带新生儿筛查,有助于遗传性耳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一种病变部位在肾小管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和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病因很多,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及其细胞膜受损的疾病,并伴有离子、酶类和蛋白质等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入血。RM常引起细胞内钾离子进入血液而导致高钾血症。本例患儿以肢体疼痛起病,存在横纹肌溶解,并伴有低钾血症,最终通过基因诊断为GS,现将该病例资料整理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男,13岁。因"双下肢疼痛2 d"于2016年9月14  相似文献   

16.
唐雪彬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79-3079,3091
Gitelman氏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1966年由Gitelman等[1]首次发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小管性疾病,又称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2],其是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3-4],其病因为编码噻嗪类敏感的同向转运子(thiazide sensitive sodium chloride cotransporter,Na-C1 cotransporter,NCCT)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NCCT功能障碍,引起远曲小管Na+和Cl-重吸收障碍,水丢失过多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刺激钾离子的分泌而导致低钾血症,而醛固酮水平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加钾的排泄[5],肾小管钙重吸收增加,使患者往往伴有低尿钙,尿钙排泄减低.GS患者一般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四肢及全身乏力、麻木等,而多饮、多尿不明显,肾浓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生长、发育一般不受影响.GS通常发病年龄晚,多在青春后期或成年后起病.现将本科2012年3月17日收治的1例GS患儿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巯基嘌呤( 6?MP)代谢 NUDT15基因多态性与云南省彝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相关性,为 6?MP的临床治疗做进一步的指导,为 ALL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按抽签法随机选取云南省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9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汉族健康儿童、彝族健康儿童和彝族初发的 ALL病儿( 1~16岁)的外周血样本各 50例为研究对象,提取 DNA,经 NUDT15基因 1?3号外显子的基因扩增及测序后,分析表达差异,并临床记录 6?MP在 ALL治疗中的骨髓毒性反应。结果入选的 150例来自云南省年龄介于 1~16岁的儿童 NUDT15外显子( Exon)1测序后,发现都有 2种变异体,分别为 rs554405994(c. 36_37insGGAGTC,编码 p. Val18_Val19insGlyVal)和 rs186364861(c. 416G>A,编码 p.Arg139His),杂合子突变 TC基因型比例( 18%)高于纯合子突变 TT基因型( 1.3%),野生型 CC基因型所占比例在 78%~84%。在 6?MP维持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结论 150例儿童的 NUDT15 Exon1中发现的 2种变异体( rs186364861,rs554405994)特异性差,不适合云南省彝族作为 6?MP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基因,然而仍对临床工作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继续寻找,其他适合云南省彝族儿童 ALL的巯嘌呤敏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12例梗阻性黄疸合并顽固性低钾血症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1998年1月-2003年1月严重梗阻性黄疸合并顽固性低钾血症12例,男4例,女8例,其中恶性肿瘤5例,手术治疗11例(91.7%),给予抗感染、补充电解质、TPN等综合治疗。非手术治疗1例(8.3%)。治愈或好转10例(83.3%),死亡2例(16.7%)。结论 梗阻性黄疸合并低血钾易合并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低镁血症、低蛋白血症致病死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补钾、补镁、护肾、抗感染、TPN支持等综合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因芯片法检测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4个基因,共9个位点的基因型。方法:快速提取50名志愿者人血DNA标本,经PCR扩增后,将PCR产物在冰水混合物中进行变性,然后用基因芯片杂交并进行扫描,判断基因型。并对其中3个标本进行重复性实验。结果:对50名志愿者,9个位点的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共检测到9名志愿者,5个位点的杂合突变型:GJB2(235delC)杂合突变5名,GJB2(299delAT)杂合突变1名,SLC26A4(2168A〉G)杂合突变1名,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1名,GJB3(538C〉T)杂合突变1名。结论:用基因芯片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9个位点的基因型。并且重复性良好。结果表明各位点突变率较高,需要引起临床及广大患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生儿非综合征型聋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状况。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分娩的3702例新生儿,采集脐静脉血进行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儿进行基因测序,GJB3基因位点不需要测序,进行遗传咨询;线粒体突变不需要测序,发药物性卡片,本研究共检测9个位点,包括GJB2基因位点(35)、GJB2基因位点(176)、GJB2基因位点(235)、GJB2基因位点(299)、GJB3基因位点(538)、SLC26A4基因位点(2168)、SLC26A4基因位点(IVS7-2)、线粒体12S r RNA基因位点(1555)、线粒体12S r RNA基因位点(1494),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例新生儿阳性结果中,其中94例携带GJB2基因,携带率为2.5%,5例携带GJB3基因,携带率为0.13%,43例携带SLC26A4基因,携带率为1.16%,10例携带线粒体12S r RNA基因,携带率为0.27%。总携带率为4.11%。结论耳聋基因筛查有利于明确新生儿非综合征型聋的发病分子学基础,可为临床大规模筛查和辅助诊断新生儿非综合征型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