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食管癌三切口手术后,管状胃经胸骨后和经食管床两种径路上提行胃食管颈部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间107例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上提管状胃采用经胸骨后径路行胃食管颈部吻合者52例,经食管床径路者55例.两种径路吻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胸管置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径路组的住院时间[(12.9±9.4)d]长于食管床径路组[(9.9±5.4)d,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胸骨后径路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26.9%)明显高于食管床径路组(5.5%)(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肺不张和心律失常等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骨后和经食管床径路管状胃上提均为有效、安全的途径;但胸骨后径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应个体化选择管状胃的上提径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切除,经胸骨后胃一食管颈部圆形吻合器吻合术与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胸心外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63例胸部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其中行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33例(A组),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30例(B组)。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开发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食管癌补充量表QLQ—OES18评价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除吻合方式不同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分别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例(3.0%,1/33)、颈部切口感染1例(3.0%,1/33)和吻合口狭窄1例(3.0%,1/33):B组发生吻合口瘘8例(26.7%,8/30),吻合口狭窄2例(6.7%.2/30).颈部切口感染1例(3.3%,1/30),肺部感染6例(20.0%,6/30);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A组患者术后在吞咽闲难、进食、疼痛、梗阻、呼吸困难、食欲丧失、疲倦、经济困难、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方面的评分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颈部器械吻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颈胸腹三切口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设计我院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管状胃替代食管,63例)与对照组(全胃替代食管,7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入组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无术中死亡病例,术中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返流性食管炎与胸胃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周,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管状胃治疗手段对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食管、胃功能改变及胃食管反流的情况。方法对20例食管中段癌术后3-6个月患者(研究组)及1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食管胃压力测定及24h食管酸碱度(pH)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组各项pH监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胃静息压、残余食管静息压及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残余食管收缩压、食管原发蠕动幅度及食管湿蠕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高于对照组(P〈0.01);胃、吻合口及残余食管静息压三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08,P〉0.05)。结论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后,残余食管蠕动功能差,廓酸能力降低;吻合口处不存在高压带,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  相似文献   

5.
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客观评价食管中段癌切除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食管中段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食管床吻合组(n=20):采用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左胸腔内吻合组(n=20):采用经左侧胸腔主动脉弓前胃食管吻合术;另选10名无消化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进行24h食管pH监测,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观察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漏和狭窄。术后3个月左胸腔内吻合组和食管床吻合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流,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5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0的总时间和pH(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床吻合组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0的总时间、pH(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低于左胸腔内吻合组(P〈0.01)。术后近期各时间段左胸腔内吻合组和食管床吻合组胃排空百分数(GE)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食管床吻合组GE于实验餐进入胃后30、60、90、120、180和240min均高于左胸腔内吻合组(P〈0. 01)。结论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客观存在,但较传统手术方式有所减轻,其机制可能是机械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这一改良术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改良手术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18例).手术均行左胸人路食管癌切除弓上吻合术,改良手术组将胸腔胃制作成管状且于上纵隔内主动脉弓上原位食管床吻合;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囊状胃跨主动脉弓弓上吻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0、28、56天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等呼吸功能指标.结果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改良手术组患者VC、FEV1、MVV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与术前相比,改良手术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与传统左胸入路的食管癌手术相比,改良的管状胃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管状胸腔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代食管手术中管状成型术式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接受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的569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年龄及病理分期进行配对,得到100对不同手术方式(管状胸腔胃和常规胸腔胃)的病例。于术前1周及术后2、4、8、12周发放QLQ.c30和QLQ.OES18生活质量调查表。结果管状胸腔胃组患者QLQ.c30表总体现状评分显著高于常规胸腔胃组(P〈0.05):经济困难条目两组患者总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管状胸腔胃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常规胸腔胃组(P〈0.05)。QLQ.OES18表反流和进食痛的评分管状胸腔胃组显著低于常规胸腔胃组(P〈0.05)。结论与常规胸腔胃手术相比,采用管状胸腔胃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总体生活质量更佳。术后短期内反流及进食痛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食管切除后经胸骨后与经后纵隔两种路径重建消化道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188例术前诊断为食管上段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胸骨后路径重建消化道组96例.经后纵隔路径组92例。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胸骨后路径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升高(14.6%比5.4%,P〈0.05)。术后胸骨后路径组出现8例吻合口狭窄,均为良性狭窄:经后纵隔路径组出现9例进食困难.其中3例为吻合口良性狭窄所致.6例为吻合口下方肿瘤复发所致。结论后纵隔路径适用于根治性切除的病例.而肿瘤明显外侵或术后需要做放疗者.应该选用胸骨后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与经腹食管裂孔两种不同手术路径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34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胸外科收治的140例SiewertⅡ、Ⅲ型患者均经胸路径行全胃及近端胃切除、第2站淋巴结清扫术(经胸手术组),普通外科收治的194例SiewertⅡ、Ⅲ型患者均经腹食管裂孔路径行全胃及近端胃切除、第2站淋巴结清扫术(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近期和远期疗效。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生存曲线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经胸手术组患者和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食管切除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02±34)min、(4.1±1.1)em、(17±7)枚、(5.9±1.8)分、(13±6)d、(6.8±2.4)d、27.14%(38/140)、(4.7-4-1.8)万元和(153±48)min、(3.8-4-1.1)cm、(224-7)枚、(4.84-1.6)分、(114-6)d、(2.3±1.1)d、15.46%(30/194)、(4.54-1.5)万元,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6,2.634,5.417,4.662,2.030,9.384,置。=6.841,t=2.398,P〈0.05)。30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90.42%(302/334),获得随访的AEG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2~72个月)。经胸手术组和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5.3%和4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矿=2.311,P〉0.05)。按TNM分期进行分层分析,经胸手术组和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TNMⅢ期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25.7%和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27,P〈0.05)。结论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经胸路径和经腹食管裂孔路径施行根治性全胃、近端胃切除术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腹食管裂孔路径手术治疗AEG患者其近期临床疗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三角吻合术在微创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切除加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角吻合77例(三角吻合组),管状吻合60例(管状吻合组)。结果三角吻合组和管状吻合组术中吻合时间分别为(18.0±3.9) min 和(17.0±2.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3.9%(3/77)和10.0%(6/6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52);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3%(1/77)和15.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率、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三角吻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吻合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116例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伊托必利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症状变化、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评分为(2.32±0.24)、(1.98±0.32)、(2.36±0.26)和(1.61±0.17)、(1.16±0.25)、(1.69±0.19),与治疗前比较发生明显下降(t=4.012,3.984,4.223,6.231,5.982,7.014,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992,4.013,4.114,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8%和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8%和72.4%(χ^2=5.841,7.036,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235,5.132,4.331,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537,0.648,0.559,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式。方法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前瞻性入组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S吻合组(80例,采用3S空肠间置法吻合)和传统吻合组(73例,采用食管残胃后壁吻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3S吻合组与传统吻合组手术时间[(163.2±12.3) min比(154.7±14.1) min]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5%(6/80)比13.7%(10/7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术后6月开始,3S吻合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维生素B12等营养指标均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均P<0.05)。术后18月,3S吻合组较传统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降低[20.0%(16/80)比46.6%(34/73), P<0.01],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160.8±8.1) min 比(61.1±10.8) min, P<0.01]。术后QLQ-C3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3S吻合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3S空肠间置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行经腹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经腹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组)或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组)的85例AE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胃癌特异性评价量表(QLQ-ST022)测量其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在饮食受限、腹泻及气促方面的得分低于全胃切除组(P〈0.05),而在味觉改变和反流方面的得分高于全胃切除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其他项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AEG患者行近端胃切除+管状胃重建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在饮食受限、腹泻以及气促方面的效果更优;而全胃切除术在反流和味觉改变方面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瞻性入组109例胃癌住院患者,在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术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Y组(采用Roux-en-Y重建术,57例)和FJI组(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术,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3和6个月,FJI组R.S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R—Y组[13%(6/45)比37%(18/49),3%(1/30)比42%(14/33),5%(1/21)比48%(11/23),均P〈0.01],但在3个月时,FJI组反流和烧心症状的出现率则明显高于R.Y组[53%(16/30)比21%(7/33),P〈0.01;37%(11/30)比12%(4/33);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核心问卷EORTCQLQ.c30v3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总体健康状况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胃癌补充问卷EORTC—QLQ—ST022评分显示,FJI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食”评分明显优于R—Y组,但在术后3个月时“反流”评分则明显劣于R.Y组(均P〈0.01)。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保留了食物十二指肠通过和肠道神经传导的完整,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管状胃与全胃重建食管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将2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管状胃组(116例)和全胃组(1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术后前3d胃肠减压管引流量分别为第1天(120±55) ml、(220±60) ml,第2天(80 ±28) ml、(190±50) ml,第3天(65±32) ml、(260±80)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5.2% (41/116)和66.4%(109/164),P<0.05;术后1年生存质量满意率分别为82.7%(96/116)和53.3%(109/164)(P<0.05);而在术后肺部并发症、1年复发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管状胃组疗效要优于全胃手术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胸膜腔胃与胸骨后胃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2岁以上中上段食管癌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胸膜腔胃组和胸骨后胃组。胸膜腔胃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62~79(64.70±11.47)岁,胃从胸膜腔路径行颈部吻合;胸骨后胃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63~77(65.90±12.72)岁,胃从胸骨后路径行颈部吻合。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及术后30 d进行肺功能测定,比较呼吸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肺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膜腔胃组术后15 d及30 d肺功能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胸骨后胃组术后15 d及30 d肺功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胃组术后15 d及30 d肺功能水平显著高于胸膜腔胃组(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膜腔组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内感染5例,肺不张1例,胸骨后胃组出现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幽门梗阻1例,肺部感染3例。随访1年两组患者呼吸方面症状与术后30 d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胸膜腔胃对肺功能有明显影响,而胸骨后胃对肺功能影响较小,适合高龄及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阴道无张力尿道吊带术(TVT)与经闭孔阴道中段尿道吊带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手术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TVT组46例,TVT-0组41例,分别行TVT术和TVT-O术治疗。术后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1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6.2±4.6)min和(20.6土3.1)min,TVT组长于TVT-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均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两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情绪、睡眠、饮食和社交活动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性生活方面改善不明显。结论 TVT及TVT-0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均能有效提高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端胃癌患者85例,其中全胃切除术40例,近端胃癌根治术45例,调查术后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5年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营养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4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2.5%(21/40)和55.6%(25/45),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5.0%(10/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5年累计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维生素B12和铁蛋白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142.2±10.6 vs. 128.4±11.4; 41.3±5.8 vs. 35.9±3.8; 271.5±39.7 vs. 184.5±24.6; 220.2±59.7 vs. 170.2±27.6; 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饮食情况和劳动情况均优于全胃切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影响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囊结石发生率,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回顾分析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治疗组)的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并与接受非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生活质量、保肛率、术后并发症、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子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子量表中疲倦、恶心欲呕吐、疼痛、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积分增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3年生存率及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