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顾历版《针灸学》教材中的毫针进针法,探求其演变过程和原因,并分析其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以来针刺手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针刺手法特色,发现进针法的定义几经变化而尚需完善;进针法分类在发展中趋于稳定;插刺进针法一度被收入,而后又消失;对进针法操作细节的描述不断规范完善。其演变主要受当时的学术及临床背景、编写者学术思想、针灸名家的学术思想、针灸国际化与标准化等的影响。捻转进针法和一些进针器进针法符合安全、无菌、无痛、方便的发展趋势,未来可能会被载入《针灸学》教材。  相似文献   

2.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拓宽临床工作者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了历版《针灸学》教材中毫针行针法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原因和演变对临床的影响,提出了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毫针行针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特色,发现其演变主要体现在行针法的定义和种类等方面,演变原因与行针内涵在历史上未得到明确,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针灸学术和临床应用发展变化,与针灸名家和编写者学术思想以及教材内容设置需要等有关。其演变反映了针刺操作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关注点的变动,促进了针刺临床操作规范化的实施。毫针行针法将愈加强调手法量化、贴合临床需要、重视押手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略论毫针浅刺针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针灸临床上,有需深刺取效,亦有只宜轻浅而刺可获效者,除了因证而施,常因施求部位所限或某些针法是以刺皮部为目的而必须用浅刺针法者。一般对于浅刺所用手法往往视为简易,实为谬误。兹就浅刺法之源流、常用手法以及针刺形式,作一初步探讨。1《内经》浅刺针法简析综观针灸医学的发展,就针刺方法来说无疑是随着针刺工具的改进而发展的。《内经》九针的规范使针刺操作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针灸医学奠定  相似文献   

6.
探讨杜思敬及《针经摘英集》的针法学术特色,其重视针法,尤重于毫针刺法,略于灸法;强调针效反应,认为得气是针刺有效的关键;认为针刺同时配合病灶刺激以"透气"则增效;秉承《内经》呼吸补泻手法和强调针灸亦需要辨证施治。杜氏虽非临床医家,但其以文人的角度总结收集医方;研读《针经摘英集》不仅可以学习针刺治病之法,并可跳出医者之角色,从其他角度体会针法之理。  相似文献   

7.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中。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步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并介绍了临床近30种疾病的具体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8.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步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并介绍了临床近30种疾病的具体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10-10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中。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步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并介绍了临床近30种疾病的具体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Yi R 《中国针灸》2010,30(8):657-659
管遵惠教授在继承家学及前人经验基础上,致力于针法灸法研究,开拓创新,发展了热针疗法等特殊针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管氏针灸流派。本文着重介绍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思想,从经络辨证经验、管氏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管氏针刺手法、学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1.
针灸起源于中国的石器时代,当时多以砭石、骨或木头为工具,取阿是穴及局部穴位进行治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法(内经针法)被融入到阿是穴针法中.如今,在建立于气及“无形之网”的规则外,针灸微体系的概念被引入进来.这些微体系是外在的还是在这个“无形之网”中?它们是否包含于内经针法的理念中?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微体系都以腧穴定位为基础而自成理念,与内经针法则无甚相关.然而,当出现两种针灸理论时,哪一种更好呢?这些问题将被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针灸是我国国粹,曾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当前针灸已在世界上众多国家生根发芽,备受青睐。但客观因素对针灸很不利,针灸本身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针灸的发祥地,必须努力寻找有效方法,促进针灸事业兴旺发达。笔者认为,创办针灸医院是唯一的途径,也是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针刺和电耳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38例,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率达974%.  相似文献   

14.
九刺法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分刺法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发现近10年九刺法中输刺法、经刺法、分刺法及大泻刺法没有相应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发表,只有巨刺法、络刺法、毛刺法、远道刺法、焠刺法等5种刺法获得现代医家的临床应用。笔者根据《灵枢》的针刺理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从针刺手法、机理、临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使“分刺”被更多医者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预处理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晓卿  陈凌  姚志芳  胡翔龙 《中国针灸》2004,24(10):713-716
目的:观察在异常机能状态发生前、即时和发生后几个不同阶段实施针刺的效应差异.方法:以静脉持续输入盐酸山莨菪碱液制作胃电节律规整性下降的异常状态背景.实验分3个观察组:①在制作背景前30 min预先针刺处理并在制作异常状态背景时即时针刺;②在制作背景时即时针刺;③在制作异常状态背景开始后延时5 min针刺.针刺穴位足三里.比较各个观察组胃电节律规整性的针刺调节效果.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针刺潜伏期依次延迟;针刺效果依次减弱.结论:在异常状态的不同阶段针刺所产生的针刺效果不同,针刺预处理将提高和加快针刺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灸作为中医药治疗体系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由于针刺手法不同可以产生机体反应不同,故重视手法的应用成为针灸治疗的核心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笔者通过学习实践,对针刺手法提出一些思考与总结,为针灸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方法与借鉴,以期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7.
18.
设计一种专用于针刺麻醉下开展外科手术的针灸针,解决现有针灸针在针刺麻醉过程中容易影响手术操作、不便于固定或可能脱落等问题。该设计包括针帽、改良针灸针、胶垫和贴片。针帽下端设有斜面与胶垫固定连接,针帽下端中间有孔形凹陷部分,针帽顶端与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牢固连在一起;改良针灸针包括针柄、针根和针身;胶垫位于针帽下端,部分与针帽下端固定连接,中间有孔,整体形状为类锥形,横断面为环形;贴片为中空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通过将贴片的内孔穿过针柄、针帽套,在针帽上将针刺麻醉针粘贴固定于皮肤上。该针灸针不仅便于手术的操作,同时便于针灸针正确地固定于穴位,保证针刺镇痛的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针刺麻醉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20.
传统手针与电针对比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传统手针和电针作用的不同。二者在神经传导通路,对神经递质以及免疫分子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临床应用中二者也不相同,对于疼痛性疾病及神绎损伤性疾病疗效以电针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