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历版《针灸学》教材中毫针行针法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原因和演变对临床的影响,提出了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毫针行针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特色,发现其演变主要体现在行针法的定义和种类等方面,演变原因与行针内涵在历史上未得到明确,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针灸学术和临床应用发展变化,与针灸名家和编写者学术思想以及教材内容设置需要等有关。其演变反映了针刺操作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关注点的变动,促进了针刺临床操作规范化的实施。毫针行针法将愈加强调手法量化、贴合临床需要、重视押手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整理20部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中的毫针刺法内容,分析进针法、补泻法、针刺异常情况处理以及手技、注痛法等毫针操作技术,发现民国时期针灸教材处于传统针术向现代针术的转变时期,将捻入作为进针过程中的主要手法,完成了对于管针进针法的引进及简化;出现新式补泻理论及方法;所载针刺异常情况种类与现在相异,并未形成全国适用的操作规范。《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中国针灸学讲义》《新针灸学》等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教材。民国时期的针灸教材受到针灸教育模式转变、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传入、针灸大家学术思想、针具制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区近现代针灸名家辈出,形成了具有众多特色的针灸流派,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浙江针灸流派文献整理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等研究方法,发现近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特色鲜明,其针法主要是在《内经》《金针赋》《针灸大成》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来,各医家或遵古训或自我研习,均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和阐释,并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而成一派.本文对浙江近现代针灸名家针刺手法从《内经》刺法、飞经走气针法、透刺针法、针法创新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道家针灸特殊手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针灸,是道家医学家发明的有别于一般针灸的独特针灸术。道家针灸学也不同于现行的一般针灸学,他是以太极阴阳、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于支甲子等具有强烈时空观的道学理论为基础理论的,所以特别讲究时辰禁忌、时间针法、八卦针法等。道家针灸不仅在治病选穴上与一般针灸不同,在针刺手法上尤为独特,常常是同一穴位手法不同,疗效调异。因此掌握道家特殊针刺手法十分必要。现以宋代琼瑶真人《针灸神书》为例,介绍其特殊针刺手法。1特殊手法琼瑶真人在《针灸神书)}上介绍了几种道家针灸用得最广、疗效最好的特殊针刺手法,即现行针…  相似文献   

5.
石学敏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当代中国针灸学奠基人、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被中外患者及海内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杏林楷模""鬼手神针",于1972年首创"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主要运用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的脑卒中。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醒脑开窍针法"逐渐被拓展使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收效显著。但针刺多选取眼区及头面部穴位,针刺补泻手法报道甚少。查阅《灵枢》《难经》等古文献记载,结合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临床实践经验,整理归纳古文献、传承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学术思想,对"调神开窍针法""八脉交会穴""经筋刺法"在治疗睑废临床中的运用加以剖析,对针刺照海、申脉、风池、通里等穴补泻手法加以阐明,以供广大针灸学者参阅。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李守先的针灸著作及对针灸学的贡献.方法:阅读李守先相关著作,总结其学术成就.结果:李守先是清代著名针灸学家,著述以《针灸易学》为代表,该书前论古人针法,后述切身心得,内容言简意赅,图文并茂,重视针刺手法的掌握和针灸学知识的普及.结论:李氏以《针灸易学》为代表的著作,为后学者开启了学习之门.  相似文献   

7.
《席弘赋》是席弘针灸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针灸名赋之一,其内容集中反映了南宋时期的针灸学成就,席弘流派还集中体现了当时江西地区的针灸学术特点,该赋在补泻手法、针法应用及腧穴配伍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辨证求本,依法施术;精于操作,明于补泻;谙熟穴性,妙施穴法;同病异治,谨守病机;补益后天,生化有源等方面讨论了席氏精微的针灸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有著作《针灸大成》流传于世。《针灸大成》乃明以前中医针灸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甚深。该书收录诸多著名针灸著作之内容,同时还有杨继洲针刺手法、医案、考卷等,形成了具有杨继洲学术思想特色的"杨继洲针灸"。杨继洲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家族医学背景以及其学医经历和行医实践影响,同时还受易学、儒家思想及道教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医经小学》对明代以前针灸文献的整理、首创平针法、总结出简明实用的复式补泻手法、强调出针不可猛出、提出晕针治疗经验穴、重视针灸禁忌等针灸学术思想。这些学术观点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明代及以后的针灸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效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0.
《针灸神书》是古代针灸著作,其具体年代著者均存争议,全书以歌诀及问答形式论述针刺手法及诸病针法、腧穴主治应用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成书年代及著者、版本,从医理、针具、手法、穴位及其他等5方面对该书学术思想进行研究。书中对于针法、穴位等论述多有发挥,颇具医学价值。该书虽存争议,瑕不掩瑜,值得研究发挥,整理《针灸神书》学术特色,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针灸学家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的学术思想。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尊崇《素》《难》,力倡流注针法;不泥古训,强调辨证配穴;重视针灸针药并用等三个方面。吴氏是解放后推行子午流注针法的先驱,《子午流注说难》是针灸学尤其是流注针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不仅是一部因时开穴著作,也是一部因病配穴施灸用药的临床针灸治疗学著作。  相似文献   

12.
《奇效良方》为明代董宿、方贤等编撰的一部荟萃前人经验的医学方书,卷五十五为"针灸门",专论针灸。该书秉承历代前贤针灸要旨,注重以针刺手法调气补泻,于复式针法贡献最大,提出"荣备回避八法",倡导针刺之前务使气血调和,主张针刺治疗始终均需治神,强调刺灸须谨守禁忌,重视奇穴效验并设专篇论述,补充和丰富了针灸学理论和实践,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的针刺进针手法,多遵循《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古训,强调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后世针灸医家创制了现在常用的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等四种手法。这些手法对针灸临床,增强得气感,提高疗效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针痛之苦与针刺异常现象时有发生。1989年11月~1991年1月,我们在尼日利亚从事针灸讲学与临床的过程中,发现黑种人的皮肤较白种人和黄种人为致密,且较厚,在运用上述传统手法对病人施治时发现,进针较困难,病人皮肤痛感多较明显,致使精神和局部肌肤紧张,针感不理想,滞针、弯针现象时有发生,疗效也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尼方学员在从事临床实习的初期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我们特进行了针灸无痛快速叩刺法的研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倡导针法,对针刺补泻方法论述详实,对后世针刺补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探源,认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素问》和《难经》。同时根据窦汉卿《针经指南》对其针刺补泻进行分析论证,凝练针刺补泻特色,以期为针刺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36-1936
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学承窦汉卿学派 ,他阅其所传针法之书 ,繁而无统 ,于是撮其简要 ,编集成《针灸大全》六卷。书中收集大量针灸歌赋 ,便于学习和记诵 ,对针灸学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推动作用。注解金、元时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标幽赋》 ,对其微义多所阐发。重视针刺手法 ,自制《金针赋》 ,归纳、总结了“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为后世针刺手法发展以深远影响。重视按时取穴法 ,“子午流注”之名 ,虽出自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但经徐氏的补充 ,方臻完备。徐氏继王国瑞《玉龙经》之后 ,将《洛书》九宫八卦理论与窦默流注八穴相结合 ,发展成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病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手法 ,如《济生拨萃针灸摘英集》说 :“其病并依穴针灸 ,或有不愈者何 ?答曰 :一则不中穴 ,二则虽中穴 ,刺之不及其分 ;三则虽及其分 ,气不至出针 ,四则虽气乏 ,不明补泻 ,故其病成”。所以针刺手法的好坏 ,与临床疗效是成正比的。在进针方法上 ,通常都采用双手进针法 ,而单手进针法 ,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和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 ,单手进针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针灸很少有人使用经法 ,我跟随省中医针灸科盛灿若主任医师学习单手进针法 ,治疗一些病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是双手进针法无法替代的。可以…  相似文献   

17.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查找、整理针灸学相关文化负载词,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针灸学发展的影响。方法:检索《上海针灸杂志》从创刊至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论文,查找与针灸理论、取穴方法、针刺手法等相关的文化负载词。针对查找结果分析所得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分布规律、英文翻译现状。结果:共检索到有效文献9 983条,其中研究主题涉及针灸文化负载词的文献共计527条,占有效文献总量的5.28%。所提取的527条文献中共包含有效词条131个。数据分析显示,针灸学相关文化负载词随时间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所得针灸文化负载词多与针刺手法及取穴方法有关,且所纳入的词汇并没有统一标准的英文翻译。结论:针灸文化负载词随针灸学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缺乏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9.
王泽涛  周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89-1191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邵经明教授,从医8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技术专长,治病疗效显著,技术精良,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创立"三穴五针法"治疗哮喘屡收奇效。执教50余年,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他精心著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了《针灸锦囊》、《针灸防治哮喘》、《中国针灸大全》等论著,并参编了全国中医院校二版、三版《针灸学》教材和首版《各家针灸学说》教材,主持的"针灸防治哮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曾获省教委、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这些学术成就无不渗透着邵老的汗水和心血。他精心著述学术价值极高,为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