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闽东农村1582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细菌性病原调查,在208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致泻菌246株,检出率为42.26%,其中ETEC77株(13.23%).EIEC19株(3.26%).空肠弯曲菌17株(2.92%),沙门氏菌6株(1.03%),亲水性气单胞菌2抹(0.34%)。表明致泻大肠杆菌(ETEC,EPEC,EIEC)是我区婴幼儿致泻主导菌群,占检出菌的66.3%。混合感染率在农村腹泻患儿中高达17.3%,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2.
黎敏 《海南医学》2002,13(10):74-74
我院于 1997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应用先锋必联用阿米卡星治疗急性菌痢4 5例 ,效疗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近 4年收治急性菌痢 91例 ,男 5 3例 ,女 38例 ,年龄为 6个月~ 12岁 ,病程 1~ 7天 ,其临床表现 :81例具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达38.5℃以上者 4 7例 ,病初伴发押搐 6例 ,91例具有腹泻 ,肉眼脓血便 6 3例 ,其余为粘液便。大便常规镜检均有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粪便培养 81例 ,痢疾杆菌阳性 5 0例 ,其中 4 8例为福氏菌痢 ,2例为宋内氏菌 ,药敏试验结果见表 1。菌痢诊断标准参照《小儿传染病学》[1 ] 。…  相似文献   

3.
亲水气单细胞菌是一种新的肠道病原菌 ,现将我们诊治的 8例亲水气单细胞菌腹泻报告如下。8例患者中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14~ 38岁 ,发病时间 7~9月份 ,均有进不洁食物史。全部病例均急性起病 ,发热 ,6例体温达 38~ 39℃ ,2例高达 4 0℃ ,均有阵发性腹痛 ,多局限于左下腹及脐周 ,有里急后重感 ,腹泻每日 4~ 10余次 ,粘液便 3例 ,稀水便 2例 ,脓血便 3例 ,恶心呕吐 4例。大便常规 :3例脓细胞及红细胞满视野 ,3例血细胞满视野 ,2例少量白细胞。粪便均培养出亲水气单细胞菌 ,多数菌株对氯霉素、氟哌酸、吡哌酸、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100份标本,共分离到58株菌,检出率为58.00%。其中沙门氏菌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3.10%;其次是志贺氏菌,占25.86%。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以6-12个月感染率最高,占67.57%。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沙门菌,婴幼儿年龄段与腹泻患儿感染率、肠道感染患儿与致病菌比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发现有腹泻临床症状的6~12个月的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腹泻是我国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多见于 5岁以下特别是 3岁以下小儿。据 1986年我国 7省示范县调查 ,农村 5岁以下小儿平均每人每年发生腹泻 2~ 3次 ,年死亡率为 0 .0 5 %。以此估计 ,我国 5岁以下小儿每年有 1.7亿人次患腹泻 ,有约 4万小儿因腹泻死亡[1 ] 。我国卫生部已将小儿腹泻病列为“小儿四病”防治重点之一[2 ] 。我们观察了克毒清和大剂量乳酶生联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疾病的临床疗效。1 对象与方法10 0例 ,大便性状均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大便次数 >或 =8次 /d ,部分病例伴有发热、呕吐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侔构成,为临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1 08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常规检查,WBC(o~+)者做轮状病毒抗原(RVAg)检测,对WBC(++-++4-+)者进行细菌培养,寻找病原体。结果:采集了815例患儿的粪便进行了RVAg检测,阳性292例,占35.8%。多数为婴幼儿,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初冬也有少部分发病。采集265例患大便,细菌培养后发现阳性137例,阳性率较高,还分离出致病细菌36例,占13.6%,其中91例是条件致病菌,占34.3%,分离出还有10例是真菌,占3.8%。主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菌、痢疾杆菌、克雷伯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及弗劳地枸橼杆菌。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年龄及季节密切相关,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往往有多种病原体感染,以夏秋季为主。同类型的腹泻不但要做大便常规检查,还要做病原学检测,尽快查出病原体,为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畜李斯特氏菌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人畜李斯特氏菌的感染率 ,比较分离培养基 ,为李斯特氏菌的预防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采集人畜粪便 ,同时采用 GB4 789.30 - 94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 3%甘油肝汤培养分离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方法。结果 检测牛、猪、鸡粪便 35 1份、人粪便 12 0份 ,分别分离出李斯特氏菌 37株、检出率 10 .5 4 % ;1株 (0 .83% ) ;其中致病菌占 2 9.73%。腹泻粪便 4 1份 ,检出 9株 (2 1.94 % ) ,检出率高低与腹泻有关。两种培养基配对分离 ,国标法优于甘油肝汤法 ,χ2 =5 .4 4 ,P<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从畜禽检出李斯特氏菌 ,存在人畜共患的潜在危险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国标分离食品的方法可应用于粪便培养分离。  相似文献   

8.
小儿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析及耐药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引起小儿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的变迁。方法 :肠道病原菌常规分离鉴定方法。结果 :从 2 0 15 7例北京儿童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菌属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共 13 44株 ,总检出率为 6.7%。其中志贺氏菌属 10 3 0株 ,检出率为 76.7%。福氏志贺菌占志贺菌属 82 .0 % ,其次是宋内志贺氏菌占 17.7%。沙门菌属 178株 ,总检出率为 13 .2 %。变形杆菌属 12 4株 ,总检出率 9.2 % ,以奇异变形杆菌为主。致病大肠杆菌 12株 ,总检出率 0 .9%。福氏痢疾杆菌对 β-内酰氨酶类耐药率有所增加 ,阿莫西林 /棒酸的耐药率也有所增加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所下降 ;对头孢三代类几乎都是敏感的 ;对氯霉素高度耐药。宋内氏痢疾杆菌、沙门氏痢疾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 :小儿细菌性腹泻以志贺氏菌为主 ,其中又以福氏痢疾杆菌占绝对优势。儿童感染的福氏痢疾杆菌对以前常用的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 /棒酸的耐药率增高 ;对头孢三代都较敏感。环丙沙星治疗福氏痢疾杆菌仍然是敏感的。治疗宋内痢疾杆菌可选用氨苄西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婴幼儿发病动态与流行趋势,探索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取腹泻患儿新鲜大便,送作细菌培养,从中筛查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大便培养阳性的1005例病例中,筛查出肺炎克雷伯菌322例,占32%,居同期病原菌之首。年龄均在3岁以下,其中以内婴儿占71.7%,夏秋季为发病高峰。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人体肠道正常寄居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致婴幼儿腹泻,成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发病的流行因素与年龄.免疫力、季节、喂养方式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几年来,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提请临床儿科医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婴幼儿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对广州市四所三甲医院的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菌分离。结果 共收集腹泻标本210份,分离致病菌株31株,分离率为14.76%。腹泻患者以男孩为主,性别比为136:74,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2月和12-36月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例数的62.86%和21.71%,发病季节则以夏秋季的6-10月份为主,每天腹泻次数最多为15次,以3次和4次的居多,大便性状以粘液便、水样便、稀便居多,分别占总数的27.14%、26.67%和26.19%。分离的致病菌以沙门为主,13株,占总数的41.93%。结论 广州市婴幼儿腹泻的特点为:男孩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以三岁以内小儿居多,致病菌多为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1.
高璐  李佳萌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2):1149-1154
目的 分析天津市2015—2017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感染谱,比较不同病原下的临床特征的差异,为儿童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监测医院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特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55例5岁以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的病例为150例,感染率32.97%,检出一种、两种和三种病原的病例数分别为126例、21例和3例,占比分别为84.00%、14.00%和2.00%。72例病例感染单一细菌,感染率为15.82%,以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为主。检出单一病毒的54例,感染率为11.87%,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在21例检出两种病原的病例中,诺如病毒混合感染的有10例,占比为47.62%。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渐上升,48月龄以上病例感染率最高,6月龄以上病例感染率高于6月龄以下病例。检出单一病毒病例每日腹泻次数4次以上、出现呕吐症状和便常规中检出白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检出单一细菌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多病原的病例每日腹泻次数4次以上、出现呕吐和发热症状的比例均高于检出单一病原的病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岁以下腹泻病例主要感染谱为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多病原感染以诺如病毒合并感染为主。感染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应引导6月龄以上儿童及其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疾病防护意识。病毒和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在临床表现及便常规方面都有所不同,建议临床医生加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许敏 《西部医学》2010,22(9):1628-1629
目的探讨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特征。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分别在秋、冬、春季节,对151份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RV检测。结果在151份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57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37.7%;其中1、2月份检出30例RV阳性粪便,占52.6%;0.5~2岁年龄段RV阳性33例,占57.9%;57例RV阳性中检出男性RV阳性30例,占52.6%;女性RV阳性27例,占47.4%。结论由A群RV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1~2月份,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为A群RV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苏州地区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蓓蕾  李世红  王天成 《吉林医学》2010,31(32):5769-5770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病例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特点。方法:收集苏州木渎人民医院儿科863例<5岁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检测标本中的A群RV抗原。分析阳性患儿流行病学资料。结果:863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RV抗原检测阳性174份,1~2月及11~12月其阳性率分别达25.56%、37.10%,后两者与其他月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段患儿RV感染率以6个月~2岁年龄段较高,6个月~2岁年龄段与其他年龄段的RV抗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RV感染率为24.62%,女性为16.3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05)。结论:苏州地区RV感染高峰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患儿年龄为6个月~2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细菌耐药情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诊治的腹泻病人并符合病例纳入条件者共533例,对患者采集病史临床检查、大便常规、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感染性腹泻533例中,共检出病原菌368株,其中以致病性弧菌为主,占71.7%(264/368);志贺菌属次之,占14.9%(55/368)。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喹诺酮类药物对大部分细菌敏感。大部分细菌感染的患者表现为腹痛,主要在志贺菌感染的患者中里急后重的临床表现常见。结论感染性腹泻患者主要致病菌为致病性弧菌,其中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大便性状与细菌菌种有关;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致病性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氯霉素、青霉素.G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大部分细菌对于喹诺酮敏感,可首选,也可选用敏感的头孢菌素及氨基糖甙类。  相似文献   

15.
司马贯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59-2760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婴幼儿感染杯状病毒所致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我院采集的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2354份,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检测分析。结果:2354份粪便标本中,RV阳性910份,阳性率为38.7%。G血清型检测355份标本,其中以G3型为主,占57.5%(204/355);对1444份RV阴性标本进行HuCV、AstV和AdeV检测,检出HuCV阳性511份,阳性率为35.4%;AstV阳性342份,阳性率为23.7%;检出AdeV阳性49份,阳性率为3.4%。结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感染杯状病毒所致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6.
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专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38-939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病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予以头孢曲松钠100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3~5 d,对照组60例予以阿莫西林100 mg/kg.d,静脉滴注,1次/d,无效者3d更换药物,疗程同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且治疗组热退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大便常规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病疗效显著,P<0.01,值得推荐作为治疗小儿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抗菌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Yersiniosis in children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Sixty-five strains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were isolated from stool specimens obtained from 35 patients over a 12-month period. The micro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drug sensitivities are reported and the clinical patterns o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organism are described. Gastroenteritis affecti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s the most frequent manifestation. The data for 1972 show the same epidemiological trend as in preceding years.  相似文献   

18.
测定急性腹泻病儿大便pH值,探讨与小儿急性腹泻病因关系。以精密试纸对细菌感染性腹泻病(Ia组)、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Ib组)、急性非感染性腹泻(Ⅱ组)和非腹泻病儿(Ⅲ组)大便pH测定,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儿大便连续监测。结果3年中测定了846例病儿大便,其中76例连续测定;Ia组大便pH8.0±1.06,Ib组5.79±0.51,Ⅱ组5.69±0.4,Ⅲ组5.92±0.46.Ia组与其他组差异明显(U=2.18,P<0.05),Ib组与Ⅱ、Ⅲ组间无显著差异(U=0.15,P>0.05);各种病原茵致泻大便pH值无差异(x~2=2.52,P>0.05)。Ia组恢复期大便pH值随着腹泻次数和大便中白细胞数减少以及细菌培养转阴而下降(x~2=113.38,P<0.01)。结果表明,大便pH值测定可作为小儿急性腹泻病因的简单、快速、价廉的初步诊断及指导应用抗菌药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安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情况,为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辖区内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标本2310份,病原菌的检出率为12.29%(284/2310)。分离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是沙门菌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高峰在6-9月;沙门菌感染中婴幼儿占52.56%,副溶血性弧菌在20~40岁多见。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辖区内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茵,加强夏秋季海产品的监测和针对特定人群的饮食安全教育是腹泻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小儿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及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用以指导临床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儿科就医的细菌感染性腹泻的240例小儿大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并分别应用头孢曲松钠和氨苄青霉素对患儿分组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①小儿细菌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粪检病原菌阳性率37.50%,主要病原菌为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病原菌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氨苄青霉素(86.67%),两组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典型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均为头孢曲松钠组少于氨苄青霉素组.结论 :用药前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有助于对症用药,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