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2WI联合DCE-MRI的影像组学特征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8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RI图像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64)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104),并按8:2的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训练组(n=134)与验证组(n=34)。在T2WI和DCE两个序列手动勾画ROI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利用Select K Best、LASSO回归及迭代筛选特征对高维组学特征进行降维,保留与腋窝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T2WI、DCE和T2WI联合DCE三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效能,并以最优模型生成列线图。结果T2WI、DCE和T2WI联合DCE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的AUC分别为0.75、0.75和0.80;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73和0.79。T2WI联合DCE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结论T2WI联合DCE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术前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无创、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  相似文献   

2.
吕彦萍 《黑龙江医学》2021,45(7):762-76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分析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进行乳腺动态增强MRI影像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的患者50例临床资料,以临床手术或淋巴结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及多层螺旋CT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或淋巴结穿刺病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确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32例(64.00%),腋窝淋巴结未转移18例(36.00%);以临床手术或淋巴结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动态增强MRI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00%、93.75%、83.33%,MSCT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00%、75.00%、55.56%,动态增强MRI明显高于MS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分析应用于乳腺癌腋窝淋巴节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超声图像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构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模型。方法 纳入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56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47例和未转移组109例。比较两组超声图像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个危险因素和诊断模型对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有无边缘毛刺征、皮质厚度、血管分级、组织学分级、肿瘤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边缘毛刺征、皮质厚度≥3 mm、血管分级为Ⅲ级、组织学分级为Ⅱ级或Ⅲ级与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皮质厚度、边缘毛刺征、血管分级、组织学分级诊断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17~0.738,其中皮质厚度的AUC大于其他指标(均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诊断模型为P=1/(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钼靶、MRI的多模态影像组学预测肿块型乳腺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采用钼靶及MRI检查的111例(114个病灶)肿块型乳腺癌病人的资料。按照8∶2的比例随机将所有病例分为训练组与验证组。对所有图像进行勾画并提取组学特征,利用最小最大值归一化、Select K Best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筛选出有效特征并建立钼靶、MRI、钼靶联合MRI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钼靶、MRI、钼靶联合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76、0.82、0.89及0.74、0.81、0.88。钼靶联合MRI影像组学模型AUC值最大,效能最高。腋窝淋巴结阳性组病灶大小明显大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组(P < 0.01)。结论钼靶联合MRI的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肿块型乳腺癌术前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30名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与22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MRI形态学特点、早期强化率及ADC值,探讨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病灶的形态、边缘、信号是否均匀、病灶内部强化是否均匀、曲线类型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原发病灶的大小、早期强化率、ADC值的P值<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结论 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原发病灶大小较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体积大、早期强化率高、ADC值低,因此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原发灶大小、早期强化率、ADC值对预测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齐凤杰  张丽  赵树鹏 《广东医学》2012,33(4):469-472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及相应癌旁乳腺组织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the 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1,SFRP1)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5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乳腺组织中SFRP1基因的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浸润性乳腺癌组SFRP1基因的甲基化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织组(P<0.05);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浸润性乳腺癌组SFRP1基因的甲基化显著高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SFRP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的mRNA表达量与乳腺癌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例SFRP1基因启动子CpG岛发生异常甲基化的浸润性乳腺癌组,均未检测到SFRP1的mRNA表达。结论 SFRP1基因异常甲基化可能影响其mRNA的转录水平;SFRP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其进行检测有可能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和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常规超声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超声造影与MRI影像学资料,以临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97枚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结转移69枚,淋巴结无转移28枚;超声造影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9.71%、96.43%、84.54%;MRI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41%、92.86%、89.69%;超声造影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SImax-SImin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MRI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短径、长径及皮质厚度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可以依据检查方法的特点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2-9月于该院行乳腺MSCT增强扫描的83例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n=41)和非转移(ALNN,n=42)两组.对患者临床特征、MSCT形态学特征及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伟  胡林巧  吴斌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张艳珍  郑轲   《四川医学》2022,43(12):1214-1221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组织ER、PR表达与超声显像特征相关性,分析患者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病理及超声资料,比较两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超声显像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乳腺癌超声显像特征与同侧乳腺癌ER、PR表达的关系,分析预后特点。结果 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第二癌肿块血供不丰富组较血供丰富组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P<0.05),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较转移组有更高的ER、PR阳性表达率(P<0.05)。第一癌与第二癌在肿块内部回声、瘤内钙化、瘤内血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乳癌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及单侧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P<0.05),双侧病灶ER、PR一致阴性患者预后最差,ER、PR一致阳性患者预后最好(P<0.05),双侧pTNM高分期(III期)较双侧低分期及单侧高分期预后更差(P<0.05)。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两侧浸润性癌灶在超声显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第二癌瘤内血供、腋窝淋巴结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ER、PR的表达情况。双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面临更高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预后不良,术后需密切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阐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发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cT1-2N0期乳腺癌患者687例,根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对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687例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6例(22.7%)。单因素分析,年龄、cT分期、pT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分子分型等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年龄<35岁(r=3.440,P=0.010)、cT2(r=1.770,P=0.007)、浸润性导管癌(r=3.397,P=0.001)、脉管浸润(r=7.434,P=0.000)和Luminal型(r=2.212,P=0.015)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中,年龄、cT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和分子分型是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有无脉管浸润最为重要,术前全面分析和评估临床资料及术前获得的病理结果将有助于正确选择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T1-2)患者146例。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在病理分型方面,133例为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包括125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13例为特殊类型乳腺癌,包括10例粘液癌,2例髓样癌,1例大汗腺癌。非特殊类型乳腺癌所占比例高于特殊类型乳腺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区域淋巴结方面,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56例,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且尚可推动90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且尚可推动组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均高于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且尚可推动组、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肿瘤直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在病理类型上多见非特殊类型乳腺癌,且出现早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胡林巧  王伟  权毅  吴斌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张艳珍   《四川医学》2023,44(5):492-500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6年1月至2022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96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特点。结果 9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第一癌91例为浸润性癌,55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0.4%;第二癌81例为浸润性癌,36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4.4%;两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癌肿块长径越长、组织学分级越高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第二癌ER表达阴性较ER阳性表达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及单侧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P<0.05),双侧病灶ER、PR一致阴性患者预后最差,ER、PR一致阳性患者预后最好(P<0.05),双侧pTNM高分期(III期)较双侧低分期及单侧高分期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双侧ER阳性是影响BPBC患者无病生率的保护性因素,双侧肿瘤pTNM高分期是其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多期相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影像组学在预测浸润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9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术前接受乳腺DCE-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50名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其中,SLN转移阳性者61名,阴性者89名,并将其以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20)与测试集(n=30)。在乳腺DCE-MRI(增强早期、增强峰值期及增强末期)剪影图像上进行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获得三维容积感兴趣区域(volume of interest, VOI),再对各期进行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Z分数(Z-Score)归一化对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再使用Select K Best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及相应癌旁乳腺组织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the 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1,SFRP1)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5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乳腺组织中SFRP1基因的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浸润性乳腺癌组SFRP1基因的甲基化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织组(P<0.05);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浸润性乳腺癌组SFRP1基因的甲基化显著高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SFRP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的mRNA表达量与乳腺癌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例SFRP1基因启动子CpG岛发生异常甲基化的浸润性乳腺癌组,均未检测到SFRP1的mRNA表达.结论 SFRP1基因异常甲基化可能影响其 mRNA的转录水平;SFRP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其进行检测有可能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云瀚  王灿  杨钱 《重庆医学》2012,41(11):1071-1072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48例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结果 448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55例(56.9%),无转移193例(43.1%);对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分子亚型、肿块大小、肿块部位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进行分析,P值分别为0.858、0.822、0.660、0.844、0.972、0.000、0.001。结论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肿块大小、肿块部位相关(P<0.05),而与年龄、ER、PR、HER-2、分子亚型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目前已成为女性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判断、肿瘤分期、治疗方式选择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并在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巨大潜能。因此,本文基于M R I的影像组学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手术后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将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分为研究组,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的声像学特征和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淋巴结边界不清、内钙化灶、长短径之比、皮质向心性增厚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流信号分级主要为2级(70.27%),血流分布以门型(62.16%)为主。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分布以周边型(60.46%)为主,血流信号分级主要为3级(72.09%),两组患者间血流信号分级与血流分布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是82.86%,灵敏度是88.89%,误诊率是14.71%,漏诊率是13.04%。结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诊断中具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box手动描绘模式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评估乳腺癌硬度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乳腺癌患者143例,使用SWE评估NAC前乳腺肿物的平均硬度和最大硬度,6周期NAC后,病理评估患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将其作为诊断金标准,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估SWE参数对预测NAC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物浸润直径、平均硬度及最大硬度均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X~2=17.4、28.5、25.6,OR=1.79、2.69、2.75,P0.05)。诊断试验证实SWE评估的最大硬度预测NAC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8),Z检验提示无论是最大硬度还是平均硬度与浸润直径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box手动描记模式SWE评估的乳腺癌硬度预测NAC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好,其可为NAC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生长因子(DLL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32例乳腺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DLL4的表达情况,分析DLL4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中DLL4的高表达率为56.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组(13.8%)。DLL4的高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呈正相关。DLL4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OR=3.726,95% CI:1.751~7.929,P=0.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DLL4呈高表达的患者的恶性程度较高,更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刘佳  徐卫云 《重庆医学》2024,(3):387-39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超声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建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logistic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穿刺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的242例患者病例资料,按3∶1将数据分为训练集(n=182)和验证集(60例)。训练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C-index等指标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约登指数确定预测模型高风险人群的界限值。结果 乳腺癌原发灶的不同肿块最大径、肿块钙化灶、肿块血流的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的不同淋巴结纵横比、皮质厚度≥淋巴门最大径1/2、淋巴结髓质消失情况、淋巴结边界情况、淋巴结血流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块象限、分子分型、Ki-67表达情况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子分型中,Luminal B型和三阴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