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入院时进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观察患者预后与PSS评分的关系,探讨其对病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47例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在入院时开始进行PSS评分,并观察凝血功能、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时的PSS评分与PT、INR、APTT呈正相关(分别r=0.836,P=0.000;r=0.794,P=0.000;r=0.840,P=0.000),分值越高凝血功能异常越明显;入院时的PSS评分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性(r=0.833,P=0.000),分值越高住院时间越长;<3分组无死亡,3分组死亡2例.结论 入院时的PSS评分对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不同预后患者院前急救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预后患者的院前急救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在百草枯摄入量、血浆百草枯浓度、首次呕吐时间、呕吐次数、是否催吐及配合救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对改善急性百草枯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在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55例APP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浆百草枯质量浓度分为低浓度组(<0.5μg/mL) 15例、中浓度组(0.5~2.0μg/mL 15例,高浓度组(>2.0μg/mL)25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血尿素、血肌酐最高水平。结果:高、中浓度组血肌酐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1);高、中浓度组血尿素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1),而中浓度组血尿素显著高于高浓度组(P<0.01);高浓度组病死率均高于中、低浓度组(P<0.05和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可以作为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SIPP)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3种评估方法在急性百草枯中毒严重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集73例口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及各项临床资料计算SIPP和APACHE Ⅱ,根据患者医院内及出院7 d内的预后结果对3种评估方法进行分辨度和校准度检验,以此评估预测价值。结果:3种评估方法均有较好的分辨度(>0.8),其中SIPP的ROC曲线下面积(0.938)均大于血浆百草枯浓度(0.857)和APACHE Ⅱ(0.8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9,2.021;P=0.015,0.043),而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55,P=0.45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三者均有较好的校准度(P>0.05)。结论:3种评估方法均可用于急性百草枯中毒严重度和预后评估,但SIPP比其他两个评估方法更具优势,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相对次之,但在没有条件实施血浆百草枯浓度测定的医疗机构也可采用APACHE Ⅱ为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清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血红素氧合酶-1(HO-1)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05例,收集并记录其年龄、性别、服毒剂量等一般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入院时患者血清IP-10、HO-1、Nrf2水平。随访30天患者生存和死亡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IP-10、HO-1、Nrf2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随访期间共32例患者死亡(30.48%)。死亡组入院时血清IP-10、HO-1、Nrf2、百草枯水平高于生存组。服毒剂量、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IP-10、HO-1、Nrf2、入院时百草枯水平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IP-10、HO-1、Nrf2可预测患者的预后(P<0.05)。 结论IP-10、HO-1、Nrf2为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影响因素,IP-10、HO-1、Nrf2水平可辅助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萍  陈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61-116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30例和尿酸正常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及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高尿酸血症组MMSE及ADL评分显著低于尿酸正常组(P<0.05或P<0.01),总有效率高尿酸血症组低于尿酸正常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入院时进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观察患者预后与PSS评分的关系,探讨其对病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47例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在入院时开始进行PSS评分,并观察凝血功能、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时的PSS评分:①与PT、INR、APTT呈正相关(分别r=0.899,P=0.000; r=0.887,P=0.000; r=0.832, P=0.000);②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性(r=0.833,P=0.000);③<3分组无死亡,3分组相死亡2例。结论 入院时的PSS评分对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2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5%NaHCO3液体洗胃、活性碳灌胃及其它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3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时间〈6 h)入院的第1、2、3、5天血清CTnⅠ水平。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生存时间≤2周)和存活组(生存时间≥2周)。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CTnⅠ、心肌酶、肝、肾功能、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CTnⅠ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1);死亡组患者口服百草枯的剂量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1);CTnⅠ水平与口服百草枯的剂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死亡组患者CTnⅠ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口服百草枯的剂量呈显著正相关;中毒后血清CTnⅠ水平可作为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患者预后的预警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入院时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对急性中毒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中毒患者在入院时即刻进行PSS评分,并追踪观察,进行随访PSS评分,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入院时评分为3分者9例,死亡6例,入院时评分为2分者23例,死亡4例,病死率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而入院时评分为1和0分的患者分别有16和2例,均无1例死亡.结论入院时PSS评分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急性中毒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 2010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37例非生产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15例,年龄 11-83岁,平均 34.9岁.存活97例,死亡140例,病死率 59.1%.入院时尿连二亚硫酸钠试验结果为淡蓝色的全部患者存活,结果为深蓝色患者的病亡率达84.2%(128/152).尿百草枯浓度与中毒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0(P<0.01).服药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 0.887 (0.845-0.928),在最佳截断点为36.5 ml时,预测死亡的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80.2%.表明尿连二亚硫酸钠试验是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和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6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随机接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P-CVVH)治疗,分析性别、年龄、服毒量、血浆百草枯浓度、服毒至入院时间、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SIPP)、APACHEⅡ评分、血清尿素氮、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同时评价两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疗效。结果:6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死率为70%(死亡42例)。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服毒量[(21.67±15.01)mL vs(86.07±36.49)mL]、血浆百草枯浓度[(6.82±3.58)mg/L vs(12.45±4.67)mg/L]、服毒至入院时间[(3.75±1.04)h vs(9.93±4.25)h]、SIPP[(15.78±8.71)h.mg/L vs(105.54±55.48)h.mg/L]、白细胞计数[(8.84±2.54)×109/L vs(13.42±2.99)×109/L]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CVVH组病死率低于HP-HD组(62.9%vs 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毒量、血浆百草枯浓度、服毒至入院时间、SIPP、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与HP-HD比较,HP-CVVH不能明显改善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急性中毒患者血淀粉酶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血淀粉酶升高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 年3 月-2016 年3 月该院ICU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血清淀粉酶及同工酶变化。根据血清淀粉酶水平将患者分为淀粉酶正常组、轻度升高组和明显升高组,比较3 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SS 评分及死亡率。结果共纳入急性中毒患者189 例,132 例患者合并血淀粉酶升高,其中胰淀粉酶升高76 例。与淀粉酶正常组比较,淀粉酶轻度升高组、淀粉酶明显升高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SS 评分及死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淀粉酶明显升高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SS 评分及死亡率高于淀粉酶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毒患者常常合并血淀粉酶升高;血清淀粉酶可以作为判断急性中毒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中毒患者合并血淀粉酶升高的机制复杂,对胰腺炎的诊断需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RCT对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HR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1 d、1周、3周和6周的HRCT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毛玻璃密度影、肺实变、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气胸及皮下气肿。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在肺部有明确的影像学征象,其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改变相关,并且随中毒时间不同而变化,HRCT对观察该病的发展、演变、估计预后及确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克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13-1214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并观察效果。方法:应用综合治疗(洗胃、导泻、血液净化、药物治疗等)救治百草枯中毒患者21例。结果:21例患者中病死5例,自动出院3例,治愈13例。结论:早期洗胃、导泻及血液净化是救治百草枯中毒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传统的Logistic回归构建的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早期预后判别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收集急性PQ中毒患者152例,随访观察2个月的临床转归情况。应用随机数字表法以3∶2的比例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用于筛选变量和建立预测模型,计91例;另一组作为验证样本,用于评价模型预测效果,计61例。建模方法采用SVM和常规统计方法中的Logistic回归。结果:通过对PQ中毒患者的预测判别验证,线性核、多项式核、Sigmoid核及径向基函数核SV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7.92%、74.03%、75.32%、79.22%。对所有预测模型性能对比显示,SVM模型预测性能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径向基核函数(RBF)?SVM模型效果最好,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0.6%。结论:采用SVM模型能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PQ中毒患者早期预后的信息,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为预测PQ中毒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碱剩余(BE)、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6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30d时结局,将口服百草枯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动脉血碱剩余、PaCO2的差异,高低碱剩余组、高低PaCO2组早期病死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低PaCO2组30d病死率、乳酸值高于高PaCO2组,BE水平明显低于高PaCO2组。低BE组30d病死率、入院时乳酸值高于高BE组,入院时PaCO2水平明显低于高BE组(P〈0.05)。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就诊时BE、PaCO2、乳酸和入院12hBE预测30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675、0.836、0.912。结论早期碱剩余、PaCO2是早期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