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政  张会慧  杨婷  王恒  范吉法 《广西医学》2023,(18):2191-219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42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1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得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MCT较治疗前缩短,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6周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得分、WMFT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患者的上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手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存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效果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已成为神经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具体刺激模式及刺激参数的选择尚未有临床指南推荐。文章主要对阳极tDCS、阴极tDCS、双侧tDCS刺激在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以经颅直流电刺激为基础,同时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的56例脑卒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疗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卒中患者应该同时使用多学科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脑刺激是近些年用于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新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皮直流电刺激(tDCS)和硬膜外皮层电刺激(ECS)。研究表明,使用rTMS、tDCS都可以增加神经的可塑性变化,促进运卒中后动功能恢复,ECS则对一些保留有完整皮质脊髓束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对不同脑刺激在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安全性、机制及有效性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开展治疗的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15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采取常规治疗并且联合功能电刺激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A组的81.33%,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差异性(P0.05)。B组治疗后MBI评分(55.88±4.62)分,FMA评分(72.33±6.91)分;A组治疗后MBI评分(36.78±2.32)分,FMA评分(50.95±4.21)分,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中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日常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配合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颅磁刺激配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治疗,观察治疗7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神经心理学认知功能(HRB)、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总结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NIHSS、HRB评分降低;ADL评分明显增高;显效率100%。结论:经颅磁刺激配合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卒中是成人运动性残疾的首要原因。尽管有一些关于近期进展的报道,但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通常是不完全的。利用双盲设计、假对照、交叉研究,验证“无创性运动皮层刺激可改善慢性卒中患者轻瘫手的运动功能”这一假说。采用Jebsen-Taylor手功能测试(JTT),这种测试被广泛使用,可有效反映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性运动。JTT检测发现,无创性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明显改善轻瘫手功能,但对假对照组无效果。每例受检患者均出现了比刺激时间持续更久的治疗效应,且与受累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兴奋性相关联,表现为募集曲线(RC)的升高和短间隔皮层内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12月钟祥市人民医院神经科老年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以掷硬币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统计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MA-U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力性溃疡、便秘、肺炎、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科研进展磁力刺激可安全地改善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卒中的一种康复技术,重复经颅磁力刺激(rTMS)可减缓在未受累脑半球所见到的高反应性,引起运动功能改善。发表于6月30日的《卒中》(Stroke 2006)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通过使用一次以上的rTMS,运动益处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得到安全地增加。连续治疗5次,运动功能的持续改善在2周以上的研究期间明显存在。作者解释说,在卒中以后,未受累的脑半球试图恢复受累脑半球的功能丧失,但是抑制性信号被传递到受累的脑半球,这样可能损害功能性恢复。经颅磁力刺激可能减低这些抑制剂信号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患者经常留有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在探索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皮层代表区及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皮层刺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皮层刺激在促进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皮层刺激的方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世界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多侧重于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失语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情绪障碍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1],近年来,美国每年PSD的发病率约为20%~60%[2],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61.54%.PSD可显著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的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3].近年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中的功能锻炼、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疗法(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TMS)等[4].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患者经常留有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在探索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皮层代表区及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皮层刺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皮层刺激在促进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皮层刺激的方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单纯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康复效果,疗效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BI)、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进行评定。结果:在康复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FTHUE-HK、Fuge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阶段实施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康复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在脑卒中后手功能恢复中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该次按纳入标准的9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选择1 m A直流电流强度刺激患者患侧额叶背外侧,1次/d,10 min/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基础治疗相同,电流设置为0 m A。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釆用Jebsen-Taylor手功能评分、九孔柱量表等评测,通过对比前后评分来判断对卒中后手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九孔柱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相比,t=6.31,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Jebsen-Taylor手功能评分前后比较,在书写、翻卡等方面亦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该研究已经证实,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是临床上的难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本文观察其对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为优化脑卒中康复策略提供依据。研究采取对比研究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作业治疗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比对照组患者恢复的更好,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肢体功能康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后效应配合眼针带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眼针带针运动组)、治疗2组(TDCS配合眼针带针运动),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治疗1组给予眼针带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2组在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后立即应用眼针带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且治疗2组下降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升高,且治疗2组上升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量表分数升高,且治疗2组上升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升高,且治疗2组上升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后效应配合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够进一步增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的疗效,使患者的运动能力能够明显的增强,显著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世界上死亡率、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然而,如何更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近来研究报道,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通过微电流(阳极和阴极)刺激大脑兴奋以激活神经细胞活动并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皮质功能区的兴奋性增高,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脑卒中后的偏瘫、痉挛、失语症、帕金森病、抑郁症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合近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经颅直流电刺激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相关性作一综述。结果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吴相慰 《当代医学》2014,(33):98-99
目的探讨序贯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遗留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障碍患者根据其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60)。治疗组采用序贯康复护理进行干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于干预前、干预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Bathel指数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情况,并对比临床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MMSE、Bathel指数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序贯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探析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及运动障碍的影响。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和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共同治疗(观察组),每组50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显著提高,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80.00% vs 92.00%)显著增高;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和运动障碍功能的效果较单纯奥拉西坦治疗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杨昌霞 《西部医学》2017,29(4):530-534
【摘要】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及其功能影像学变化。方法 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分为rTMS治疗组8例和传统康复治疗组(Conventional Therapy,CT)7例;rTMS组除接受10天高频rTMS治疗外,其他治疗措施与CT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评分进行评估,并进行功能磁共振图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采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评分及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rTMS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改善优于CT组。另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F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FF值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壳核、左侧小脑;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双侧M1区、双侧SMA区、右侧丘脑、右侧小脑。结论 高频rTMS可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高频rTMS可能通过影响大脑内相关区域的神经活动强度达到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