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手术中对病变中鼻甲的处理意义。方法在50例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中,对病变中鼻甲适当处理,并术后观察中鼻甲、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中鼻甲恢复正常43例,发生粘连7例;上颌窦口开放41例,狭窄9例。结论在鼻内窥镜手术中,适当处理病变中鼻甲,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中采用保留中鼻甲内侧壁、切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治疗慢性鼻窦炎35例。随访3-17个月。结果: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31例(88.6%),上颌窦、蝶窦窦口开放良好30例(86%),鼻窦炎治愈29例(82.8%)。提示在FESS中保留中鼻甲内侧壁,同时切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既可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又符合人体鼻腔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炎35例。随访3~17个月。结果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31例(88.6%),上颌窦、蝶窦窦口开放良好30例(86%),鼻窦炎治愈29例(82.8%)。提示在FESS中保留中鼻甲内侧壁,同时切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既可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又符合人体鼻腔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应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FESS),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和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开放各组鼻窦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220例,并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与鼻窦开放率的关系,以及无效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原因。结果:上颌窦、蝶窦、额窦开放良好201例(91.3%),狭窄、闭锁19例(8.6%)。治愈187例(85%),好转28例(12.7%),无效5例(2.3%)。认为在FESS中,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和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扩大各鼻窦窦口,保持鼻窦的良好通气引流,对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有临床意义,且符合人体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术(FESS)中上颌窦窦口大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行FESS术治疗的39例(71侧)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25例(43侧),术中窦口为大于1.0cm;B组14例(28侧),术中窦口为0.5~1.0cm,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按1997年海口会议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23例,未愈2例,治愈率92.0%;B组治愈8例,未愈6例,治愈率57.1%.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个月取病理活检,治愈患者窦腔黏膜恢复恢复正常,未愈患者鼻窦黏膜基本形态消失,纤毛细胞排列紊乱,无序,结缔组织增生,腺体明显减少.结论 FESS术中上颌窦自然窦口开放直径应大于1cm,可利于减少窦口的狭窄、闭锁,而促进上颌窦炎症黏膜的病理学转归,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使扩大的窦口直径>1cm。结果 5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窦口开放率为86.2%(444/515例),闭锁率为13.8%(71/515例)。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12):44-4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 ,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本身的病变情况 ,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 ,使扩大的窦口直径 >1cm。结果  42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 6个月的随访 ,窦口开放率为 86.4%闭锁率为13 .6%。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13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 ( ESS)对病变中鼻甲处理方法与慢性鼻窦炎 II型 2、3期手术疗效及鼻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2 1 4例慢性鼻窦炎 II型 2、3期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鼻甲病变包括肥厚、泡性、反向弯曲等解剖变异及息肉样变。依中鼻甲病变程度行中鼻甲下缘激光烧灼 ,中鼻甲外侧部矢状切除及外侧部加下部部分切除术。结果 :术后 3~ 6个月中鼻甲形态基本恢复正常 ,无鼻腔粘连发生 ,慢性鼻窦炎 II型 2、3期的治愈好转率 86.4% ( 1 85 /2 1 4) ,无效率 1 3.6% ( 2 9/2 1 4)。结论 :对慢性鼻窦炎 II型 2、3期患者 ,在术中酌情处理病变中鼻甲 ,既防止鼻腔粘连的发生 ,形成一个开放的窦口 -鼻道通气引流系统 ,缩短换药时间 ,提高治愈好转率 ,又符合人体鼻腔生理、解剖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囊肿往往通过内窥镜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处切除病变,但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再加开放上颌窦口受其周围解剖影响,如合并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中鼻甲肥大等,操作起来常有困难,有时还要行鼻中隔矫正,鼻甲骨折后再行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后再行上颌窦手术,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理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82例采用不同途径寻找上颌窦开口并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开口方式与处理方法。结果:随访6个月,发现窦口开发率为84.22%(574/682例),闭锁率为16.88%(106/682)。结论: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是鼻内窥镜手术重要步骤,也是影响疗效与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鼻窦炎的原因及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鼻窦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原因,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对168例(225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均实施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中鼻甲部分或完全缺失95例(121侧),上颌窦窦口狭窄阻塞51例(75侧),鼻腔粘连85例(117侧),钩突残留48例(57侧),筛窦骨质增生38例(65侧),鼻中隔偏曲25例。106例(134侧)痊愈,40例(56侧)好转,22例(35侧)无效。结论:病变残留、鼻腔粘连、窦口狭窄闭锁、钩突残留、筛窦骨质增生、鼻中隔偏曲是实施修正性手术的主要原因。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前鼻窦CT检查、选择好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解剖参照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晋舒  宋鑫 《四川医学》2017,38(8):895-898
目的研究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彻底切除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107例上颌窦内的息肉、囊肿、真菌、良性及恶性肿瘤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翻乳头状瘤28例、上颌窦炎伴囊肿24例、复发性真菌20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7例、上颌窦骨瘤6例、上颌窦含牙囊肿5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囊肿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手术先切除鼻腔和其他鼻窦病变,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再行泪前隐窝入路切除上颌窦病变,术后肿瘤患者行下鼻道开窗。结果全部患者均能良好显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无面部麻木、溢泪、眼眶青紫、视物模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非肿瘤患者随访3~6个月、肿瘤患者术后一直随访。内翻乳头状瘤有4例复发,3例术后1~2年上颌窦口附近复发,经局部切除后随访3~5年未再发,另1例术后6个月中鼻甲残端处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病灶及中鼻甲,随访3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腔上皮化。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前内下壁及窦腔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观察方便,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周虎军  谢金 《安徽医学》2012,33(12):1626-126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中复发性上颌窦炎伴息肉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5例、上颌窦囊肿12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泪前隐窝入路解剖或不解剖鼻泪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去除上颌窦前内下壁骨质,所有患者均行下鼻道开窗。结果随访6个月~1年,复发性慢性上颌窦炎伴息肉病例,术腔局部黏膜囊性泡状隆起;真菌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水肿,3次换药及鼻腔冲洗,创面逐步上皮化。所有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膜性鼻泪管损伤或面颊部麻木发生,下鼻甲形态正常无坏死,下鼻道开窗口引流通畅。结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视野宽阔,清除病灶彻底,术后换药视窗清晰。该方法为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提供了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临床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扫描的63例解剖变异伴副鼻窦炎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先行轴位薄层容积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影像特点及其与鼻窦炎症发生的关系。结果 (1)解剖变异:钩突偏移17例,其中向内偏移9例,向外偏移8例;中鼻甲过度充气20例;中鼻甲反向7例;筛泡过度气化7例;Hallor气房6例。(2)鼻旁窦炎症表现:上颌窦炎26例(左侧10例,右侧11例,双侧5例);筛窦炎19例(左7例,右6例,双侧6例);上颌窦并筛窦炎15例(左5例,右6例,双侧4例);右侧鼻旁窦炎合并左侧上颌窦炎1例,左侧鼻旁窦炎合并右侧筛窦炎2例。结论MSCT多平面重组(MPR)着重OMC细节的显示,构建鼻道引流通道,提供治疗方案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影像学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未患鼻窦炎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鼻腔变异情况、鼻中隔偏曲情况及中鼻甲结构异常情况,观察研究组中合并有鼻息肉、筛窦炎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结构异常、钩突肥大、下鼻甲肥大、上颌窦内壁粘膜增厚及骨质改变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高位偏曲检出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两组中鼻甲结构异常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中鼻甲肥大及泡状中鼻甲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异性的CT影像学表现,其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具有典型的辨别作用,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鼻道开窗术的疗效。方法359侧鼻窦显微手术中鼻内筛窦手术152侧,经上颌窦手术189侧:上颌窦窦口扩大术工36侧,中鼻道开窗术52侧:288侧随访1~4年(平均36.4个月)。结果1年良好率82.29%、3年良好率67.71%;鼻内筛窦手术良好率60.63%,经上颌窦手术良好率7200%,窦。扩大术未闭率6042%,中鼻道开窗术未闻率9216%;二组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复发性全副鼻窦炎与鼻息肉以经上颌窦手术和中养道开窗术为好,应以3年疗效作分析对比。并强调中鼻道开窗术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胡春玖  汪永干 《安徽医学》2009,30(10):1202-1203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保留中鼻甲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双侧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切除一侧中鼻甲,保留另侧中鼻甲,应用鼻内镜观察手术后中鼻甲形态,中隔鼻甲以及术腔闭塞的发生率。结果①保留的中鼻甲形态及外观均接近正常;②中鼻甲保留侧和中鼻甲切除侧的中隔鼻甲出现率分别为15.0%和60.3%,术腔闭塞率分别为20.0%和65.0%。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经适当处理保留的中鼻甲可恢复正常,对术后术腔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