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6月568例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以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以选取的17项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精神紧张、术中Billroth II式吻合、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D3)、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和总蛋白水平是PGS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工作,对防治PGS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年来行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及无PGS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年龄65岁以上,术前合并焦虑症、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手术时间>4h,术后使用自控型镇痛泵,日补液量>3500ml患者PGS发生率较高。结论上述因素可能是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纠正或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预防PGS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78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23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2选择无PG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GS的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出院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幽门梗阻、手术方式、胃空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并发症8个因素可能影响PGS;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远端大部分切除术和第3站淋巴结清扫为PGS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避免危险因素对降低PGS的发生几率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28例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PGS)的心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9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28例并发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可能的心理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P<0.01)、文化程度(P<0.05)及焦虑情绪状态(P<0.01)与PGS的发生有关,而性别与PGS发生无关(P>0.05)。结论术前心理治疗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PGS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 (PGS)的诱发因素 ,从而为PGS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 13例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多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出PGS的关联因素。 结果 病人自控性静脉镇痛、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术前低钾血症与PG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GS是多因素诱发的  相似文献   

7.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421例因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示PGS患病率为4.04%。术后补液量较多(P﹤0.001)及白蛋白(清蛋白)降低程度较严重(P﹤0.001)是PGS的高危因素。经限制性补液及充分的蛋白补充、适当的营养支持,所有病例均于5周内恢复。提示限制性补液及充分、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治疗术后PG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385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8例患者术后无复发转移(无复发转移组),15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9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再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 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157例发生肿瘤复发转移,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根治性切除术后17.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体分型、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阴性淋巴结数目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x2=5.248,13.493,12.319,18.315,9.704,10.28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及阴性淋巴结数目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5,1.809,1.520,0.763,P<0.05).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患者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86±0.28)枚和(6.89±0.58)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8,P<0.05);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患者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4.04±0.54)枚和(10.53±0.56)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6,P<0.05).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1~2、3~6、≥7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6.4%、43.8%、27.1%、7.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47、35、26个月,不同阳性淋巴结数目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83,P<0.05);阴性淋巴结数目为<9、10 ~15、≥16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21.5%、45.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34、47个月,不同阴性淋巴结数目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14,P<0.05).结论 肿瘤的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和阴性淋巴结数目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阳性和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年间收治的508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6个因素中有9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10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前情绪紧张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总蛋白水平为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高危因素。结果焦虑或抑郁、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患者更易发生PGS(P〈0.01);毕Ⅱ式胃肠吻合较毕Ⅰ式更易发生PGS(P〈0.05);经非手术治疗,PGS患者均可康复,平均治愈时间(28.64±15.74)d,其中肠内和肠外营养患者平均治愈时间较全肠外营养患者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营养支持和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有效,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老年胃癌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对255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胃癌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116例,行常规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术后生存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例数均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18/116),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8.1%(39/139)(P<0.05).是否行腹腔镜手术(P<0.05)、手术时间(P<0.01)和术前合并症(P<0.01)是老年人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P<0.05)和术前合并症(P<0.01)是老年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3.0和22.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且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手术时间和术前合并症是老年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22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6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156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结果DG组和TG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之下,TG组患者肿瘤更大、分期更晚、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1)。按TNM分期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相同病期的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以4cm、5cm还是6cm作为近切缘截点,不同近切缘距离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而胃切除方式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中部癌患者如果能够达到根治手术的要求,其预后不受胃切除方式的影响,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根治术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为胃上部癌(42例)、胃中部癌(57例)、胃下部癌(69例)三组,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胃上部癌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8.6%),平均年龄亦较中、下部癌高;上部癌、中部癌、下部癌中肿瘤直径≥4 cm的分别占71.4%、49.1%、29.0%(P<0.05);上部癌的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部、下部癌(P<0.05);术后3年,上部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中部癌和下部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高、上部癌均是胃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上部癌与中、下部癌临床病理特征明显不同,且其预后较差,结合肿瘤生长部位并据此选择合理的术式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残胃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病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1999年2月至2010年2月因胃良性病而住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将术后发生残胃癌(残胃癌组)和未发生残胃癌(残胃组)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两组的一般情况、长期吸烟史,以及术后胆汁反流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等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分析残胃癌可能的病因及预防对策。结果共有89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其中32例发生残胃癌,57例无残胃癌发生。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及第一次手术方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残胃癌组与残胃组胆汁反流率比较为87.5%vs.57.9%,P〈0.01;Hp感染率比较为84.4%vs.56.1%,P〈0.01;长期吸烟史比较为62.5%vs.40.4%,P〈0.05。长期吸烟史与无吸烟史胆汁反流率比较55.7%vs.32.1%,P〈0.05。结论单因素考察证实,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Hp感染、长期吸烟史是发生残胃癌的高危因素,BillrothⅡ式手术不是发生残胃癌的独立风险因子,吸烟可促进胆汁反流的发生,控制胆汁反流、Hp感染和戒烟有望降低发生残胃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的胃癌肿瘤术式选择与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来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实际病症选择相宜手术,其手术方式分别为全胃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姑息切除术。分析手术结果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00例患者自2008年随访至今,47例死亡,8例失访,随访率92.0%。5年总生存率48.9%。上1/3部位、中1/3部位和下1/3部位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个月、36个月和39个月(χ2=1.853, P=0.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1/3、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0%、7.0%、9.4%,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92, P=0.031)。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2.12个月)和联合脏器切除术组(30.80个月)明显高于姑息术组(11.2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3, P=0.016)。全胃切除术组与联合脏器切除术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8, P=0.927)。结论手术的选择还应根据患者实际病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其生存时间较长,病死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对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将入组患者分入咀嚼口香糖组和对照组,咀嚼口香糖组患者从术后4 h起即开始咀嚼口香糖,对照组则采用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肠鸣音时间、住院时间及肠道相关并发症等进行对比。结果:咀嚼口香糖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对于对照组均提前,住院时间缩短(P0.05),肠道相关并发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咀嚼口香糖可以促进腹腔镜胃癌D2根治性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方法简便安全,可以作为腹腔镜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6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7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捡取数目将710例患者分为少于15枚组(327例)和15枚以上(含15枚)组(383例).按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期;按淋巴结转移数量进行pN分期.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少于15枚组和15枚以上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 CI:55.6~92.4个月)和96个月(95% CI:77.8~11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rN分期既是少于15枚组(P<0.01,RR=1.225,95% CI:1.102~1.362),又是15枚以上组(P<0.01,RR=1.421,95% CI:1.269~1.592)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N分期仅仅是少于15枚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475,95% CI:1.168~1.863).采用rN分期系统,相同分期的两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pN分期系统,在pN1期患者中少于15枚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5枚以上组(P<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预后中,按淋巴结转移率的rN分期不受检出淋巴结数目的限制,较pN分期系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3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胃外伤破裂、刀刺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68例,行胃大部切除时,胃血管弓保留完好。对照组362例,常规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用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覆盖十二指肠残端进行缝合加固。采用SAS 8.1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8%(14/362),χ2=11.292, P <0.01;术后腹腔感染率为0.5%(2/368)、4.1%(15/362),χ2=9.984, P<0.0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3%(12/362),χ2=9.34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保留完好的胃血管弓,明显降低了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最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e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171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