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概述中药蒺藜的化学成分,并就其皂苷类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进行总结分析。蒺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等,其中皂苷类为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蒺藜皂苷类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功能、降压、降脂等多重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心肌细胞、减轻炎症损伤、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抗血小板聚集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菊科阔苞菊属的多种植物为世界各地的民间用药,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阔苞菊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桉烷型倍半萜类衍生物、噻吩环聚炔类、苯丙素类等;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及神经药理学作用.以期对今后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热带药用资源海南砂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海南砂仁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探寻其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海南砂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二苯庚烷和黄酮类化合物,在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良好疗效,此外还具有抗氧化、镇痛等药理活性。本文简要探讨了不同学者所研究的挥发油类成分具有差异的原因。通过总结其药理活性,发现其各个药理活性可能是其抗消化性溃疡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北豆根属于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抗肿瘤等作用,该药材含有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其中生物碱类是该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对该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制剂研究进行总结,为北豆根的深入研究及其临床用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豨莶草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豨莶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按照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分类综述。结果:豨莶草中主要含酯类、长链烷醇类、有机酸及其他类化合物成分,并且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豨莶草中有效活性成分化学结构明确,药理活性研究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三尖杉属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和黄酮两大类化学成分。因其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所以生物碱类成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我国已将三尖杉酯碱HT和高三尖杉酯碱HHT开发成药物,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较好疗效。综述了三尖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包括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药理活性、活性成分及衍生物的构效关系、HT和HHT的药理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丹参素及原儿茶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目前已阐明结构的成分近50种。其有效成分由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的酚性酸类组成。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都证明丹参具有广泛而复杂的药理活性。脂溶性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外,还有类雌激素样、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水溶性部位则具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8.
赶黄草作为传统苗药,在民间拥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赶黄草具有抗氧化、抗肝炎病毒、保护酒精/非酒精性肝损伤和利胆等作用。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发现赶黄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类黄酮类、木质素类、香豆素类、苯乙酮类、鞣质类、三萜类等。对赶黄草的活性成分及药理学特性作综述,就其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间的联系进行初步探讨,初步确立赶黄草酮B为其质量标志物,为赶黄草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花丹是我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药材,研究表明白花丹含萘醌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甾醇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抑菌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抑制葡萄糖酵解作用、肝损伤保护作用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等。对国内外有关白花丹的化学成分、生物合成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为开发利用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椴树属(Tilia)植物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北温带。椴树属植物在国内外具有长期的民族药用历史。本文总结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药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该属药物植物资源提供参考。该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萜类、挥发油、甾体及其苷等,具有抗炎镇痛、神经细胞保护、抗焦虑、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1.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最佳组方配伍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泽泻汤加昧方降压效果的最佳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取造模成功的高血压模型大鼠54只,随机分为9组。根据泽泻汤原方宗旨,确定泽泻(因素A)为君药;并以原方的用量比例泽泻:白术:5:2为基础,确定白术(因素B)的相应剂量;考虑到加用石菖蒲、泽兰(因素c)后的影响,确定石菖蒲、泽兰2味用量相等,2味用量之和不超过泽泻汤原方用量,设计为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各组按正交表中相对应的剂量配伍而成的水煎剂进行灌胃给药,连续4周。测定实验前后大鼠尾动脉血压及尿量变化。结果泽泻汤加味方降压效果最佳组合为:A1B1c3,即泽泻21g,白术9g,泽兰、石菖蒲各15g。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在泽泻:白术:5:2,且泽泻+白术=泽兰+石昌蒲的药用剂量时,降压效果最佳;其降压作用初期与利尿有关,长期降压作用与利水活血祛痰的综合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二妙丸不同配伍比例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膏15 g/kg+腺嘌呤100 mg/kg+氧嗪酸钾300 mg/kg联合用药制备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苍术∶黄柏1∶1组(简称苍黄1∶1组)、苍术∶黄柏1∶2组(苍黄1∶2组)、苍术∶黄柏2∶1组(苍黄2∶1组)、苍术∶黄柏1∶3组(苍黄1∶3组)、苍术∶黄柏3∶1组(苍黄3∶1组)、苍术∶黄柏1∶0组(苍黄1∶0组)、苍术:黄柏0∶1组(苍黄0∶1组)、阳性药组(别嘌呤醇15 mg/kg)。除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大鼠分别连续7 d给予酵母膏15 g/kg+腺嘌呤100 mg/kg灌胃造模,同时各比例组给予生药4.8 g/kg二妙丸,于最后1 d灌胃1次氧嗪酸钾300 mg/kg 1次,1 h后取材,通过检测大鼠血清尿酸(BUA)、黄嘌呤氧化酶(XOD)、肌酐(S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观察大鼠尿液中尿肌酐(UCr)、尿尿素氮(UUN)、24 h尿量(24 h UV)、24 h尿酸排泄量(24 h UUA)水平,及肝肾质量和肝肾脏器系数,研究二妙丸不同配伍比例对大鼠高尿酸血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妙丸各比例治疗组及阳性药组大鼠的BUA、XOD(除苍黄3∶1、1∶0、0∶1组)、SCr、24 h UV(除苍黄0∶1组、阳性药组)、24 h UUA、T-CHO、TG(除阳性药组)、HDL-C、LDL-C、肝脏质量及肝脏脏器系数(除阳性药组)、肾脏质量和肾脏脏器系数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显著提高大鼠UCr(除苍黄1∶0组)、UUN(除苍黄3∶1组)水平(P0.05或P0.01),而大鼠ALT(除苍黄1∶2组)、AST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初步表明二妙丸不同配伍比例具有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BUA、XOD水平并促进肾脏尿酸排泄、改善肾功能、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其中苍黄1∶2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补气中药对正常及辐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正常小鼠及辐射损伤小鼠经口服给予补气中药后,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和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MHC-I、MHC-II的表达强度;采用酶标仪检测、观察分析补气中药对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的影响,以了解对ID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补气中药均可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尤以西洋参显著;并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比例。人参、黄芪、白术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但可上调MHC-II类分子的表达,西洋参则对MHC-I、MHC-II类分子表达呈下调。经抗原刺激后,补气中药都提高巨噬细胞色氨酸含量,西洋参作用较显著。结论: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虽然同为补气中药,但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显示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制订香砂养胃软胶囊质量标准,对木香、白术、陈皮、厚朴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益肾康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益肾康颗粒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淫羊藿、白术、大黄、赤芍进行定性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了方中黄芪所含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黄芪甲苷在0.54~4.32μg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43%,RSD=1.08%;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无干扰,易分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有效地控制益肾康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输布、运化失司,进而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相互交阻于体内,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情缠绵难愈。孙伟教授擅用泄浊解毒法以祛邪。渗湿解毒常用茯苓皮、玉米须等淡渗利湿;化瘀解毒常用郁金、川芎、炒当归等;发汗解毒以桂枝配防风;升清降浊用醋柴胡、葛根、制苍术、大腹皮等;清化解毒常用积雪草、白花蛇舌草、河白草等;祛湿解毒常用石韦、土茯苓;通腑解毒用制大黄、槟榔等通下之品;辛开苦降常用苦寒之黄连、辛热之干姜相配。诸法相合,邪去正安,配以健脾益肾之法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叶天士和薛生白在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异同及各自治法特点。方法?根据叶天士、薛生白两人著作中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关联规则及SymbolcA@检验比较二者用药异同。结果?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茯苓、陈皮、厚朴、杏仁、滑石、泽泻、半夏、薏苡仁、白术、苍术等10味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中杏仁、滑石、泽泻3味药物的使用中叶天士要多于薛生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药物配伍方面,叶、薛二家均喜用茯苓-陈皮-厚朴;不同的是叶天士还喜用黄芩-黄连、猪苓-泽泻、滑石-竹叶-杏仁等配伍,而薛生白使用较多的是杏仁-厚朴-白豆蔻、陈皮-白术-茯苓、厚朴-茯苓-陈皮-草果等配伍。结论?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均遵行了《内经》的治湿原则,另外叶氏的常用配伍也体现了其“总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用药特色,而薛氏的用药则体现了其“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的认识,治疗以中焦阳明、太阴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对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被确诊为脾胃虚寒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和法莫替丁(10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2次/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可健脾益气和胃,理气止痛,达到治疗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拟解郁清毒散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8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各42例.治疗组予中药解郁清毒散(苍术20 g,香附15 g,神曲20 g,川芎15 g,栀子10 g,黄连15 g,黄芩10 g,黄柏10 g,夏枯草3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地龙30 g,丝瓜络30 g,黄芪30 g,元胡15 g,太子参30 g)治疗,对照组予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500 mg肌肉注射及阿米替林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9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郁清毒散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苍术提取物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阐明苍术提取物调节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苍术提取物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喂饲小承气汤煎剂加饥饱失常建立大鼠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苍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0.5、1.0和2.0 g·mL-1苍术提取物煎剂,多潘立酮组大鼠灌胃多潘立酮混悬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则灌胃生理盐水。采用炭末灌胃法检测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采用肠道灌流法检测大鼠肠道灌流液中IgA水平;腹主动脉采血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G和血浆中胃动素(MTL)、P物质(SP)、生长抑素(S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苍术提取物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肠道灌流液中IgA和血清中IgG水平升高,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升高,而大鼠血浆中MTL、SP和SS水平升高(P<0.05,P<0.01);与低剂量苍术提取物组比较,中和高剂量苍术提取物组大鼠肠道灌注液中IgA和血清中IgG水平升高,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升高,大鼠血浆中MTL、SP和SS水平升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LR4表达水平升高 (P<0.05或P<0.01)。结论:苍术提取物可改善实验性脾虚大鼠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对因脾虚而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及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低下状态均有较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