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骶管裂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骶管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12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上观察骶管裂孔的形态,测量两骶角距离、骶管裂孔矢状径、骶管裂孔上缘与尾骨上缘距离、骶管裂孔深度,按照骶管裂孔的形状、高度、骶角对称与否、两骶角同高与否、变异进行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骶管裂孔形状多为长尖形与不规则形;高度多数为骶裂至S4;两骶角对称、同高者较多,不对称者以偏左者为主;骶骨变异以尾骨骶化者占多数;男女两骶角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两骶角距离比女性大.结论 骶管裂孔变异较大,临床骶管注射时应参照上述指标以及相关体征以做到准确的操作,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骶管注射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采用骶管注药阻滞骶神经治疗CP患者48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骶管注药组489例,年龄16~58岁,平均29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2年3个月。联合用药对照组30例,年龄17~55岁,平均27岁。病程24天~19年,平均2年1个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及尿液,前列腺液(EPS)检验确诊。方 法 骶管注药组:于骶裂孔处进针约1~3cm达骶管腔(骶部硬膜外腔),将药(05%布比卡因5ml、曲炎缩松20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B121mg,生理盐水6ml)缓慢注入。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联合用药对照组:口服高特灵片2mg/…  相似文献   

3.
骶管注射疗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成人硬膜囊一般至S2处终了,因此临床上骶管注射多从骶尾间隙进针,国人骶裂孔到蛛网膜终端的平均距离为45mm左右,但变异较大,少数骶裂孔的前方就可能是硬膜囊,人体骶骨后壁,骶裂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变异较大,给穿刺造成一定的不便,骶管内前方静脉丛较之后方的管径大而密集,骶管愈向下血管逐渐细小和稀疏,穿刺成功后,针尖应避免不必要的推进,临床上用药量存在相当的盲目性,依据不足,目前穿刺的失误率仍较高,注意奠定操作规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术前给予骶管造影检查,能使骶管注射疗法的并发症降到最低限。  相似文献   

4.
骶管麻醉并发空气栓塞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患儿男,10岁,因先天性尿道下裂准备于骶管麻醉下行工期成形术。术前常规给药,入室血压100/70mmHg,脉搏92次/分,呼吸平稳,取左侧屈曲卧位,消毒皮肤后确认骶裂孔,局麻下用7号针穿刺进入骶管腔,落空感明显,快  相似文献   

5.
骶管阻滞时出现延迟高平面脊麻3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4-50岁,施行肛门区手术。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或安定10mg。取俯卧位用9号静脉针于骶裂孔斜刺进入骶管腔,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5 ml,观察5 min无脊麻现象后再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20-27 ml。10min后取膀胱截石位开始手术。距注药35-55min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5岁,体重17kg。诊断肛门息肉。普鲁卡因皮试阴性,拟骶管麻醉行息肉摘除术。麻醉前血压13.33/9.31kPa(100/70mmHg),心率100bpm呼吸28/min,未用术前药。取左侧卧位,用6号针于骶裂孔处注2%普鲁卡因皮丘1ml后,再进针约0.7cm,确定在骶腔后,回吸无血液,注1%利多卡因(含肾上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骶裂孔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效果。方法 将60例LS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针刺治疗+超声引导下骶裂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利多卡因+0.9%氯化钠混合液。对比治疗前及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问卷(RDQ)、直腿抬高(SLR)、腰部活动范围(ROM)、站立行走计时(TUG)及6分钟步行(SMW)距离。结果 观察组28例一次性完成注射,2例因骶裂孔定位失误致首次注射失败,再次定位后注射成功;注射后即刻1例出现尿失禁,注射后48 h内6例短暂性疼痛加重、3例面部潮红,均自行缓解;术中及术后均未见神经损伤、感染或血肿等并发症。治疗后观察组腰部和下肢VAS评分、RDQ和TUG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SLR、腰部屈曲和伸展ROM及SMW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且SLR及SMW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复发率16.67%(5/30),低于对照组的43.3...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硬膜外侧隐窝注射治疗腰椎间盘偏侧型突出致单侧腰腿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90例典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n=30)硬膜外腔注射、B组(n=30)骶管注射、C组(n=30)硬膜外侧隐窝注射治疗,结果 硬膜外侧隐窝注射疗效佳,优于硬膜外组和骶管组(P<0.05),结论 硬膜外侧隐窝注射治疗腰腿痛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李国胜 《颈腰痛杂志》2021,42(6):818-820
目的 观察清宫正骨手法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手法骶管注射组、牵引骶管注射组、骶管注射组(对照组)各30例.手法骶管注射组采用清宫正骨手法联合骶管注射治疗;牵引骶管注射组采用腰椎牵引联合骶管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骶管注射治疗,比较三组的JOA、VAS评分和直腿抬高角度、疗效.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直腿抬高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手法骶管注射组的JOA评分>牵引骶管注射组>对照组(P<0.05),手法骶管注射组、牵引骶管注射组的直腿抬高角度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宫正骨手法联合骶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探讨 MRI在骶椎椎管蛛网膜囊肿诊断中的应用并对照手术病理。方法 分析2 4例骶管蛛网膜囊肿的 MR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 ,男 6例 ,女 18例 ,年龄 17~ 5 6岁 ,平均 36 .5岁。结果 骶管蛛网膜囊肿分布于骶 1 至骶 4节段中 ,呈脑脊液样信号 ,可造成同水平骶管的破坏及扩大。结论  MRI在诊断骶管蛛网膜囊肿中具有显著准确性 ,并可指导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I在骶椎椎管蛛网膜囊肿诊断中的应用并对照手术病理。方法 分析24例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男6例,女18例,年龄17-56岁,平均36.5岁。结果 骶管蛛网膜囊肿分布于骶1至骶4节段中,呈脑脊液样信号,可造成同水平骶管的破坏及扩大。结论 MRI在诊断骶管蛛网膜囊肿中具有显著准确性,并可指导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12.
骶管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笔者自1982年起采用新的骶管麻醉操作方法,共施行83例,报道如下。一、方法患者右侧卧位,腰背向后弓,在骶裂孔中央的上缘作一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一装有1.6%利多卡因局麻药(内加1:20万u 肾上腺素)的20ml 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于标记处与皮肤呈垂直的方向缓慢进针,当穿过骶尾韧带时有明显的突破感,一般进针深度约1cm,回吸无血液,先注入5ml 试验量,观察5分钟,证实无不良反应后,将予定药量注完,退针后平卧。注药时不宜过快,还要反复抽吸、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71年以来,应用骶管阻滞术行肛门会阴区手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全组2326例,其中男2108例,女218例,年龄11~79岁。 2.操作方法:用7号针头(针体长28mm)经骶裂孔行骶管穿刺。穿刺时接5ml注射器,由骶裂孔进针,针尖指向头侧,与皮肤成角75°,边进针边推注1%普  相似文献   

14.
骶神经调节治疗隐性骶椎裂排尿功能障碍一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骶神经调节系通过对骶神经的轻度电刺激调节支配膀胱、括约肌和盆底肌的神经反射 ,以求治疗慢性排尿功能障碍。我们于 2 0 0 1年 4月采用骶神经调节疗法 (InterStimtherapy)治疗隐性骶椎裂排尿功能障碍 1例 ,效果显著。资料与方法 患者 ,男 ,5 2岁。因尿频、尿急、排尿费力 1年入院。排尿日记提示约 0 .5h排尿 1次 ,每次尿量约5 0ml。有频繁的急迫性尿失禁 ,无尿痛。夜间尿床 ,尿液持续漏出 ,但无尿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35分 ,生活质量评估 (QoL) 6分。体格检查 :肛门括约肌肌张力正常 ,球海绵体反射…  相似文献   

15.
胡军  郑满红 《中国骨伤》2001,14(1):19-19
读过胡立勇医师的提问,深感问好,即“碱化药液注射到腰椎管内,5%碳酸氢钠的量10ml,碳酸氢钠的药作用会不会引发马尾神经的刺激症状,会不会导致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的现象?”问题予以答复,还望指教。关于胡立勇医师提出的上述问题,我们复习解剖:①硬膜外腔介于硬膜囊与椎管壁之间,上至枕骨大孔,下至骶管裂孔。②硬膜囊下端终止于S2水平,S2的骨质标志髂后上嵴联线。③脊髓尖端下延成一细丝(即终丝),长约20cm,上段15cm在蛛网膜下腔中,为内终丝,主要由软膜延成;下段5cm穿出硬膜囊,止于尾骨,为外终丝,表面有硬膜延成。我…  相似文献   

16.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腰骶神经减压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澳大利亚Cornish首创棘突截骨椎管成形腰骶神经减压术 ,1993年由Fraser报道[1] 。作者采用该术式治疗 2 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现介绍如下。1 手术方法俯卧位 ,L3~S1棘突连线后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至腰背筋膜 ,在距中线 5mm处 (棘上韧带边缘 )切开症状体征较重侧腰背筋膜 (图 1)。将该侧骶棘肌自L4、L5棘突和椎板剥离至关节突中线 ,并用弧形骨刀将L4和L5棘突基底部截断 (L4~L5节段狭窄 ) ,将棘突 棘间韧带和骶棘肌向对侧剥离并显露出对侧椎板 ,并用自动拉钩牵开 (图 2 )。至此 ,L4和L5两侧椎板显露完毕。切除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拟通过黄种人S1~S4神经根及相应神经孔各径线和横截面积测量,以探讨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方法骶骨标本取自健康成年人共15具,其中男性11具,女性4具;年龄27~48岁,平均32.6岁.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骶前孔和骶前神经根的各径线;在对骶骨标本进行必要的解剖的基础上,显露骶椎间孔入口和骶前孔出口,以贺利氏印模材(通用型)获取横截面,利用Autocadr14平面软件测得骶椎间孔入口和骶前孔出口处横截面积以及相应部位骶神经的面积.用SPSS10.0对所测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从S1~S4,骶椎间孔入口部位骶神经面积分别约占该处骶前孔面积的40%、30%、20%、15%.而骶前孔出口部位骶神经面积分别占该处骶前孔面积的30%、20%、15%、15%.骶椎间孔入口的形状接近于椭圆形,而出口部位为近圆形;在骶椎间孔入口部位,S2、S3及S4神经横截面积约占S1的70%、25%、10%,而在骶前孔出口部位则约占S1的75%、30%、15%.硬膜囊终止节段,其中2例终止于S1椎体下缘,占13.3%;13例终止于S2椎体中部,占86.7%.结论骶骨骨折骶孔发生变形到一定程度,骶神经会受压而引发骶神经症状;同时,上位神经根受压的几率要比下位神经根高,神经根在骶椎间孔入口部位其横径和相应骶椎间孔比值较大,神经根在此部位更容易卡压.硬膜囊大部分终止于S2椎体后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骶髂关节螺钉置钉,在骨盆标本实验与临床应用中的准确性。方法 (1)采用8具骨盆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具,女3具。CT薄层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数字模型,以髂后上棘为锚定点,设计骶髂关节螺钉置钉导板。每具标本置入6枚空心螺钉,通过X线检查、CT扫描、标本剖开观察螺钉在骶椎内的位置。(2)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到2020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临床上采用3D打印新型导板引导骶髂关节螺钉固定12例骨盆后环损伤病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62岁,平均(35.75±11.58)岁。术后通过X线检查、CT扫描评价骶髂螺钉位于骶椎椎体内的情况。结果 (1)实验共应用骶髂关节螺钉导板16个,双侧共计置钉48枚。参照Smith评定标准:0级45枚,准确率93.75%。3枚螺钉穿出骶骨皮质,其中Ⅰ级2枚,Ⅱ级1枚。(2)临床1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共置入骶髂螺钉26枚,25枚完全位于骶椎椎体内,评为0级,准确率96.15%。仅1枚穿出骶椎进入骶管评为Ⅰ级(3.85%),但没有神经症状。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复位...  相似文献   

19.
王建金  王立金 《中国骨伤》2000,13(5):317-317
自1992年9月~1997年5月对疑有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管狭窄77例作硬膜外造影,发现阳性诊断68例,手术治疗45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2例,女25例,年龄20~68岁,病史20天~10年,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活动性肺结核。2 检查方法  本组均采用76%泛影葡胺12mL 2%利多卡因5mL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3mL,用时混合均匀,术前作碘过敏试验,禁食。于L2,3棘突间作硬膜外穿刺(如穿刺失败,进入蛛网膜腔,一周后,重作硬膜外穿刺),推入15mL混合液,拔除穿刺针,用9号针头于骶管推入5mL混合液。因多数病例有硬膜外腔粘连、狭窄、…  相似文献   

20.
再谈骶前大出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过去,对并发于直肠癌切除及后盆腔手术时的骶前大出血(简称大出血)都认为是因损伤了位于骶椎骨盆面上的骶前静脉丛(PSVP)引起。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大出血的起因及有关其它问题均有了全新的认识。1 大出血不仅是因损伤骶前静脉丛引起大出血除了因损伤位于骶椎骨盆面上的由骶中和骶外侧静脉以及二者间交通支组成的PSVP引起之外,经作者研究解剖学与临床有关资料发现,大出血尚可因损伤从远侧骶椎椎体上引出的骶椎椎体静脉(SBVV)引起。后者表现为骶椎骨面上大量渗血或从骨孔涌血。SBVV的外膜在其骨孔边缘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