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臧雅楠 《中外医疗》2014,(35):107-10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治复性超高度近视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年2—12月复性超高度近视散光患者32例(60眼),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治,对患者手术前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超声生物显微镜、Obscan-II角膜地形图等,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屈光状态。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日、1个月、6个月三个时期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屈光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ICL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TICL)植入术矫治几乎不伤及眼表,术后并发症少,其矫正视力的效果较好,术后屈光状态稳定,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景聪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72-172
目的 对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视力与眼调节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高度近视患者64例128眼行LASIK治疗,对比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视力与单眼调节幅度。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改善,单眼调节幅度在术后1周及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已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手术中虽会造成眼调节力短暂下降,但经一段时间适应锻炼后,调节力会恢复至术前戴镜水平。  相似文献   

3.
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采用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2和6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各组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虹膜固定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种植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以评价虹膜固定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种植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例(18眼)术前平均等效球面屈光度数为-15.12±5.23D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1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视力、眼压、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角膜内皮计数及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和晶体的混浊程度,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18眼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0.73±0.21,与术前矫正视力0.52±0.17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散光明显减轻,与术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裸眼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值较术前在全频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及眼压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短期观察虹膜固定型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种植矫正高度近视有较好的预测性及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性高,是一种颇具前途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Epi-LASIK组高度近视患者16例(32眼),行Epi-LASIK矫治,LASEK组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行LASEK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pi-LASIK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或高于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比例明显高于LASEK组(P〈0.05);屈光度明显优于LASEK组(P〈0.05);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明显好于LASEK组(P〈0.05);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ASEK组(P〈0.05)。结论 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较LASEK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行20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4例(44眼)。结果:术后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4眼(100%);玻璃体切割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后1月眼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1月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21眼(47.7%);术后2d视力较术前提高25眼(56.8%);术后3d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61.4%);术后1月视力较术前提高32眼(72.7%);对术后视力〈0.1与≥0.1的病例分析发现,视力的好坏与手术时间的长短存在关系(t=2.959,P=0.005);高度近视眼与非近视眼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8,P=0.(133),且非近视眼较高度近视眼手术效果好。结论:20G玻璃体切割术仍然是一种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视力恢复理想、术后眼压控制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2006年7月该科接受LASIK治疗的等效球镜>-10.0D的近视患者158例284眼,术后随访6个月~3a,对其并发症及不同时间段的裸眼视力,剩余屈光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1个月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趋向稳定,实际矫正屈光度与预期矫正度屈光度差值在±1.0D范围内达85.2%。实际最佳矫正视力与预期最佳矫正视力符合率达92.3%。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但其屈光回退率较高、中及低度近视高。  相似文献   

8.
杨路  陈曦  曾庆森  余腾  田川  胡东瑞  朱雁捷 《浙江医学》2010,32(6):813-814,818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接受ICL治疗的23例(46眼)高度近视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7d及1、3、6个月以及1~2年对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效球镜、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3±0.40)较术前(0.075±0.096)明显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987±0296)较术前(0.625±0.309)也明显提高(t=12.975,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2.18±170)D]较术前[(-18.64±5.01)D]显著改善(t=29.083,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和术前预测等效屈光度符合率达93.5%以上。术后眼压平稳,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总体满意度达100%。结论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及可预测的特性,在适应证和关键技术能得到合理掌握的基础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后干眼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68例(136眼)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分别观察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两月、三月及六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等,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记录泪液分泌量(schirmer I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一周至两月干眼症状明显加重(p〈0.01),直至三月角膜荧光素染色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一周至三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而术后一周至两月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术后一周42眼达到干眼症的诊断标准,术后一月为50眼,术后三月恢复正常。结论高度近视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为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干眼症的发病率,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10.
对行LASIK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眼底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所有高度近视眼行LASIK术后患者864眼,术后1周、1月、3月、6月定期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详细的眼底三面镜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眼底黄斑出血发病率为0.46%,最易发生在LASIK术后3个月以内,男女比较无明显差异,一般发生在-15.0—-25.0D左右。眼底出血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术后视力。结论:虽然LASI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结果令人鼓舞。但术后仍然可产生或伴随一定的眼底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恢复。LASIK术本身是否作为一诱因导致眼底并发症的产生,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Gullstrand(1号)精密模型眼视光参数为设计基础,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理论参数的精确计算,并以此筛查、分析、探讨LASIK治疗超高度(等效球镜度数>-10.00 D)近视的中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Gullstrand(1号)精密模型眼的生理光学参数为基础,推导出LASIK手术理论参数,并以之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前筛查指标,结合我院德国SCHWIND ESIRIS准分子激光屈光不正矫治系统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实际手术矫正值,对48例(83只眼)超高度近视行LASIK矫正,患者术前屈光度数-10.00~-21.50 D,平均(-12.48±3.12)D(等效球镜),其中-15.00 D以上9只眼。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ORK分析系统、眼压、A超、角膜测厚、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等检查。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LASIK单光学区切削矫正屈光不正度(R)、切削半径(r)、切削厚度(T)、切削光学区弦长(L)的理论参数及数理关系是:r=0.346/(R+44.928)=L2/[8(C-T)]+[(C-T)/2];LASIK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72只眼(86.75%),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69只眼(83.13%),未见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屈光度数稳定在±1.00 D以下者59只眼(71.08%),角膜上皮瓣微皱褶1只眼,诉暗视力下降、眩光3例(6只眼)。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而角膜厚度偏薄者行LASIK应慎重,可考虑应用Epi-LASIK、眼内屈光手术或联合手术矫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预测性。方法: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高度近视[等值球镜-6.25D~-30.00D,平均(-12.50±5.39)D]104例164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6.25D~-9.50D(A组)74只眼;屈光度-10.13D~-15.00D(B组)35只眼;屈光度-15.50D~-30.00D(组)55只眼。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术后自觉症状轻微,无角膜雾状混浊及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探眼视力≥1.0者A、B、C3组分别达73.0%、57.1%及7.3%,裸眼视力≥0.5者分别达100.0%、91.4%及50.9%;屈光度在±1.00D以内的分别达75.7%、45.7%及16.4%,在±3.00D以内的分别达1000%、91.4%及58.2%。99.4%术眼,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未有低于2行以上者。结论:LASIK手术对于矫治高度近视有很好的疗效,无明显并发症,对于远期结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RGP在矫正LASEK或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52眼)LASIK术后4个月和LASEK术后6个月有3.0-6.0D的近视残留或回退同时伴有1.0D以上不规则散光,经综合验光无法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验配RGP后,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测量其矫正视力和配适情况及角膜结膜有无损伤和病变。结果 52眼配带RGP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37眼较术后综合验光结果视力提高3行,15眼提高2行。结论 配带RGP能有效矫正LAS1K或LASEK手术后的不规则散光问题,提高矫正视力,优化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LASIK再治疗矫治残余近视度数的患者23例(41只眼),按首次手术方式分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组4例(8只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组8例(15只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组11例(18只眼),观察各组LASIK再治疗后屈光度数、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时间均〉1年。结果三组患者LASIK再治疗后不同时间平均屈光度数稳定,各组之间术后不同时间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行LASIK再治疗的41只眼中,术后3、6、12个月裸眼视力1〉0.5者分别占总眼数的92.7%、92.7%和90.2%;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者40只眼(97.6%)。各组患眼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结论对于RK、PRK或LASIK术后屈光度数欠矫或回退的患者LASIK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正确选择再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大大的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切削术(MicrolamellarKeratoplasty-excimerlaserKeratectomy,MLK-E或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利用微型角膜刀系统在角膜上作一带蒂角膜瓣,在其下基质床进行PRK激光切削,共治疗了35例55眼,随访6个月以上,术前屈光状态等6球镜为-11.75±3.65D(-6.25~20.50),其中等球镜<-15D的1组共40眼,屈光度为-10.00±2.15D,最佳矫正视力为0.96±0.25(0.4-1.5);等球镜≥-15D的Ⅱ组共15眼,屈光度平均为-16.42±1.76D,最佳矫正视力为0.48±0.25(0.1~0.8).散光最高为4.5D.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在1-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随访:Ⅰ组:屈光度平均为-0.45±0.55D(-1.67- 0.45D),裸眼视力39眼(97.5%)达到0.5以上(另1眼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同为0.4),29眼(72.5%)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Ⅱ组:屈光度平均为-1.35±1.76D(-4.50- 1.18D),10眼(66.7%)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MLK-E结合PRK和MLK的优点,是一种符合角膜解剖生理、准确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LASIK术中两种模式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疗效比较。方法中高度近视散光90例,分为个体化组和传统组各45例。传统组采用常规LASIK程序;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程序。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球镜、柱镜检查情况基本一致(P〉0.05)。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球镜改善情况基本相似(P〉0.05),但个体化组的柱镜改善较传统组更明显(t=2.50,P〈0.05)。总体高阶像、慧差及差球,术前两组基本一致(P〉0.05),术后3个月个体化组均优于传统组(P〈0.01或P〈0.05)。结论LASIK术中采用虹膜定位的个体化修正技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7.
汤诗圣 《当代医学》2011,17(31):24-25
目的评价对超高度近视眼患者,应用分区切削模式进行LASIK手术治疗7年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84眼曾于2004年在本科行分区切削治疗的(分2~3区,切削光区直径5.0~6.5mm)超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回访,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形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等于或超过术前,裸眼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等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达29眼,占34.5%;无圆锥角膜发生。出现屈光回退的达44眼占52%,最大屈光回退度达-5.00D,5眼别曾于术后6个月行二次增效手术。角膜层间异物存留4眼,占4.7%,已吸收,局部浑浊,自觉有眩光暗视力下降现象的44眼占48%,但患者表示基本能够接受,对生活、工作基本无明显影响。结论 LASIK术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它具有安全性好,手术效果满意,远期疗效肯定等优点,是超高度近视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追踪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方法对628例近视眼患者,共986只眼,男性302例,女性326例,年龄18~47岁,进行了LASIK手术。根据屈光度划分为3组,术前利用VISX波前像差仪的红外线相机获取患者检查位(坐位)虹膜影像图,激光切削前利用VIsx STAR S4激光治疗仪的红外线相机获取患者治疗位(卧位)虹膜影像图,比较两幅虹膜影像图的差异,计算眼球的旋转度数和瞳孔中心移动的距离。结果 LASIK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无明显不适感觉,1周后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9,P〈0.01)。跟踪6~8个月,视力稳定,与术后1周比较,经统计学SPSS for windows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P〉0.05)。屈光度3个组之间视力恢复无差别,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P〉0.05)。结论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效果好,恢复快。LASIK手术与LASIK/Epi-LASIK以及飞秒激光、全激光无刀LASIK手术等已经成为目前眼屈光矫正视力的主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高度近视患者79例共153只眼行LASEK手术,按术前球镜度数分为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随访1—6月。结果LASEK术后刺激症状较轻;术后6月角膜haze发生率低,0级嘶眼(62.1%),0.5级47眼(30.7%),1级11眼(7.2%);术后整体视力随时间均有显著提高(P〈0.05),3月后开始趋于稳定(P〉0.05)。术后各时期3组视力:高度近视组均〉中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P〈0.05)。结论LASEK拓宽了近视激光手术的适应症,对于角膜厚度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偏中心切削的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选取-1.00~-3.00D患者200例(400眼)行LASIK,术后1d根据检查结果选出偏中心切削>0.5mm共22眼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行电脑验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检查。结果屈光术后偏中心切削距离为0~0.5mm占94.5%,0.5~1.0mm占5.5%.偏中心距离>0.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电脑验光结果,球镜度数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1d两两比较,P<0.01,柱镜度数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前1d两两比较,P<0.01。术后裸眼视力、偏中心距离6个月、12个月结果较术后1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偏中心切削>0.5mm概率为5.5%,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但随着时间推移,电脑验光结果逐渐变好,裸眼视力逐渐提升,偏中心距离逐渐减小,视觉质量慢慢提高,避免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