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望诊 ,在中医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居于四诊首位 ,而望神又居望诊之首。但是望神中神的内涵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很明确 ,搞清楚其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医诊断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神”的概念很多 ,在不同的书中解释也不尽相同。神的含义有三 :一是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 ;二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 ;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而六版教材增加了神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主宰者。《中医诊断学》五版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六版则说神是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2.
“神不使”一词首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指人神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则针刺难以取效。“神不使”中的“神”包含了精神与人身之神两个层次的含义。分析了“神不使”的原因,其中人身之神“不使”源于病人正气虚极、邪气盛极或脉症相逆;精神“不使”则包括了医患两方面的原因。文末提出了“神不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1.何谓神,神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称。神的含义有二。一为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内脏功能的反映,即所谓“精气”。“神气”,包括人的神志、面色、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映等各方面表现。二为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及意识活动,即所谓“神明”、“神志”。望神可了解病人机体精气的盛衰及病情的轻重。因为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只有精气充足,才能体健神旺,患病多轻;反之,若  相似文献   

4.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神合一” ,有形才有神 ,形健神旺 ,形衰神惫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动力 ,气能生神 ,神能御气 ,气载乎神 ,望神可知人体精气之盈亏、形体之衰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以养五脏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可见神与气相关的重要性。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 ,调和阴阳 ,使阴平阳秘 ,气血和达。经云 :“气至而有效 ,气不至而无效”。“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余食 ,莫知之者 ,一曰治神”。又…  相似文献   

5.
气功中的元神与识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米渠 《气功》1999,20(9):388-390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概念,大至天地宇宙间一切正常现象,小至瞬息即逝的灵感,中间涵义则主要指心理现象的表现。气功中练神为主导,则指中间涵义之神。神的范围和种类较多,与气功关系密切的是元神与识神。元神即为先天之神,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它藏于脑,是“无思无虑,自然虚灵”(《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先天之神是随遗传而来,处于先天状态之下,有自我主宰之能和自调之力。通过它,人体的元气可以与化育天地间万物的元气相通,使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形成个体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元神赖元精(人体中一切生命物质产生…  相似文献   

6.
“神”在祖国医学中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体的面色、眼神、应答、肢体活动姿势等 ,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之内。《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就是这种广义之神。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整个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因而 ,“神”为生命之主宰 ,神的得失存亡 ,反映了人体脏腑气血之盛衰 ,是临床上决断生死的重要关键。《灵枢·本神》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即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仅从针刺治…  相似文献   

7.
段鲜红  孟丹 《中国针灸》2002,22(10):43-51
《黄帝内经太素》乃隋唐时期的著名针灸医家杨上善所著。书中论及针刺与“神”的关系时 ,重点提出“治神”与“养神” ,指出 :“欲为针者 ,先须治神”“用针之要 ,无忘养神”。强调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神气的变化 ,只有在针刺时“治神”“养神”才能治愈疾病。这里杨氏所谓的“神”有特殊所指 ,《太素》中认为神、魂、魄、意、志“皆名神” ;心、意、智、虑“皆神之用也”。那么这个“神”就应是机体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内部各脏腑功能状态的协调统一 ,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健康态。“神”对人体有主宰和调整及修复作用 ,“神…  相似文献   

8.
阴阳五行,四诊八纲,五运六气,七情六欲,四气五味,都属于中医“气”的范畴。肺主气,以气为本,精属阴,气属阳。精和气在肺部合流。精气合一,“精气神”一体,精气和神气,构成“精神”的主要内核。气基因合一,形神一体。“阳主阴从”,同样强调了气和神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神”是精气合一的最高形式,换句话说,阴阳平衡是“神”的最佳生命存在和表达。“神者,水谷之精气”,“血气者,人之神”,形健则神旺,可见“形神合一”,是人体生理和生命力的最佳存在形式和表达形式。形与神皆根源于气,“气者,精神之根蒂也。”道法自然,天地之道,阴阳而已。本,气也,阴阳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所讲的神,是建立在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基础上,是对人体的宏观和整体评价,尤其是在“四诊八纲”层次的辨证施治。精属阴,气属阳。阴平阳秘是人体阴阳和谐的最佳平衡状态。现代医学对气的研究,对阴阳的研究,对神的研究,尤其是对“神”的认知,始终同临床脱节。气,神,神志,神明,是中医对“神”各阶段的不同称谓,是形神一体,精气神合一,精气和精神最佳生理外在表达和抽象评价。人体理化和功能及生命力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医所讲的“神”。在“精气神”和“精神”层面,“神”只是气的高层和高端抽象评价;在治疗层面,理气调神互为因果。精气合一,气行血行,扶阳理论和甘温除大热理论,对健康的保持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精气血神”既是精神的生理过程,又是由低级向高级的“神”的抽象和表达,主宰者理,气也,神也。看病难、看病贵,要从国情出发。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临床疗效。大医情诚,首先是公益性,其次是责任和服务。几千年来,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中医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9.
莫慧  王挺  何苗  文燕 《陕西中医》2020,(1):82-85
摘 要 本文从神的本义出发,分析“神”及相关系统的涵义,对其进行剖析和分别定义。认为中医的“神”是一种难以表述、却可被感受的精神、思维和意识的状态。根据“神”系统产生顺序和属性区分神、魂、魄、意、志;根据特性和功能区分元神、识神、欲神。在神的诸多表述中,神明为“神”之外显部分,表现为神识、神志、心神等不同;神识为感觉和神知部分;神志为神魂魄意志的合称,亦可是心中所藏之神。神机是神的运动调节形式,通过气立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换。深入研究“神”及神相关系统,是从中医角度认知和解释精神、思维、意识、躯体等之间关联性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罗元恺教授妇科望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珍  罗颂平 《新中医》1993,(9):15-16,19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望而知之谓之神”。罗元恺教授积几十年之经验,根据妇科特点,对望诊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望诊在妇科至为重要,较切诊更为客观。望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和望月经、带下、乳汁、恶露等变化,可测知病情。1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望神的重点在于眼神、表情和动态。在妇科急、重症中望神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20.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