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亚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流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诊断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 40例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者多为成年人;其中6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占15.0%,好转24例占60.0%,死亡10例占25.0%。引起血流感染的同时可出现肺部重症感染及多器官衰竭。感染者多为工人和农民,年龄11个月~79岁。职业为工人12例,农民16例,无业10例,儿童2例。类鼻疽伯克霍德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替卡西林、多粘菌素B、粘菌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为80.0%~100.0%,其在海南沿海地区多见。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及早行血培养,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首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麦文慧  陈海  朱雄  吴清艳  王日  陈柳红  陈学  郑霄  李伟 《海南医学》2016,(10):1695-1697
目的:分析威马逊台风过后集中发生的5例类鼻疽,探讨台风对类鼻疽发病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海南省遭遇18级超强台风“威马逊”,台风过后发病来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类鼻疽5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对培养分离的菌株进行16SrDNA同源性测序比对、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TTSS1与BLF1毒力因子检测等分子生物学分析。4个月后家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并采集患者居住地泥土和水培养做环境调查。结果威马逊台风是导致本次5例类鼻疽发病的重要因素。5例患者均来自台风中心经过海南东北部沿海一带,均在台风过后一个月内发病。5例均以肺部感染、脓毒血症为主要表现,死亡3例。5株分离菌株16SrDNA同源性比对均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分型分别为不同的ST型,毒力因子检测均为阳性。环境样本培养没有检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结论威马逊台风是导致本次5例类鼻疽发病的重要因素,台风会加大类鼻疽水源性或吸入性感染的概率,导致散发、甚至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我院病案室收集95例类鼻疽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该病的人群分布(如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有无易感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 95例类鼻疽患者中男83例,占87%;农民66例,占69%;年龄14~80岁,平均50岁;类鼻疽患者全部分布在海南沿海的12个地区,内陆地区未发现;雨季(8~10月)发病者共40例,占42%;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败血症、肺部感染、肝脾脓肿等;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多分离于血标本;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类鼻疽患者主要为男性农民,本病好发于多雨秋季,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和实验室均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常出现肺部感染、急性败血症和脏器脓肿等临床损害,病情进展急进,预后迁延,死亡率和复发率极高[2].为加强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1例类鼻疽复发睾丸脓肿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积攒临床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该痛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1996~2009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63例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过程.结果 类鼻疽假单胞菌易感染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可选用敏感药物少.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对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而部分患者可采用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及氯霉素等抗生素联合用药,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早期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以便提高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病的诊断率,并且尽早使用敏感药物,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采用0.01 m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 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 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总结1996~2004年治疗的22例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及其临床表现.结果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病临床表现多样性,误诊率高,多表现为急性暴发性败血病,易感染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治疗期长,可选用敏感药物少.医疗费用开支高.结论快速提高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病的实验诊断率,尽早应用敏感药物,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耐药性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结果 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农民发病最多,临床表现均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抗菌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耐药率为100%,阿米卡星95.2%,氨苄西林/舒巴坦79.8%,环丙沙星77.8%,左氧氟沙星70.2%,复方新诺明64.4%,头孢曲松70.2%,头孢他定2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8.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测.亚胺培南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敏感,应作为治疗类鼻疽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对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美国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果严重,该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泰能)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75.00%敏感,头孢他啶37.15%敏感,头孢唑肟35.50%,哌拉西林25.00%敏感,环丙沙星12.15%敏感;对头孢泊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噻肟等均耐药.结论 哌拉两林/他唑巴坦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菌作用最强,一旦确诊为该菌感染应尽快、足量使用.  相似文献   

10.
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泥土之中,通过受损的皮肤和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人和动物的类鼻疽病(Melioid-osis)。我国的类鼻疽疫区主要在海南岛、雷州半岛、湛江、及惠州等地,动物类鼻疽通过剖杀血清学阳性的猪已得到证实。由于疫区临床医生不了解类鼻疽,研究人员刻意去搜寻和发现人类鼻疽病例实属困难,这一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得以解决。李俐等首先在海南省报道了我国第一例人类鼻疽病例,次年,唐德森等在湛江发现了4例人类鼻疽,随后有多例病例报道。类鼻疽杆菌的感染没有特有的临床症状,加之目前临床医生对该病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总结乐东地区类鼻疽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为临床类鼻疽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病例查询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9月就诊于乐东县人民医院的类鼻疽病患者,采用生化反应鉴定疑似菌种,对生化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菌种,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复核鉴定结果;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致病菌和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4例类鼻疽患者均有糖尿病史,患者在6—9月发病占71.43%;男性占78.57%;50~65岁占71.43%;农民占78.57%;临床表现以败血症为主,占92.86%。细菌培养48 h后菌落由湿润、凸起变干燥、扁平,镜下呈中央淡染、两端浓染的特征。生化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菌株经全基因测序复核结果均一致。药敏试验显示致病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噁唑全敏感;14例患者治愈或好转10例,死亡4例,病死率28.57%。结论 类鼻疽高发于台风季节,男性糖尿病农民为高危人群,且易发展为败血症而死亡,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应提高对类鼻疽病认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经鼻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后续类鼻疽菌的毒力研究和急性类鼻疽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经鼻主动吸入的感染途径,通过大体解剖、组织病理和组织匀浆计数菌落等方法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小鼠的病理生理反应、脏器病理损伤和细菌定植情况,分析急性类鼻疽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并比较致病性类鼻疽临床株与非致病性类鼻疽泰国株(伯克霍尔德菌)感染BALB/c小鼠的不同表现。结果 急性类鼻疽菌经鼻感染模型中,BALB/c小鼠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3×105~3×106 CFU可作为急性类鼻疽BALB/c小鼠病死模型的合适攻毒剂量,而半数致死量约在3×104~3×105 CFU。大体解剖和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形成脓肿或坏死病灶,其中在脾脏最明显,并与攻毒剂量呈正相关。类鼻疽菌感染的小鼠血液、肺脏、脾脏及肝脏中均发现类鼻疽菌定植,且定植量与组织特异性有关,血液中分离到的活菌浓度最高[Log2对数值:(10.28±0.34) CFU/mL],定植总量最高的脏器是肺脏[Log2对数值:(7.54±2.11) CFU]。虽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伯克霍尔德菌株在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学效应类似(多核巨细胞形成、胞内增殖等),但是对BALB/c小鼠的毒性差异显著。伯克霍尔德菌即使在高剂量(8×107 CFU)时对小鼠仍是非致死性的,而且无法在小鼠脏器中有效定植。结论 成功构建了经鼻吸入性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类鼻疽动物模型,明确了类鼻疽菌造成的组织病理损伤特点,发现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伯克霍尔德菌株在动物水平上的显著生物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类鼻疽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收治的1例慢性类鼻疽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 患者有明确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流行区工作及生活史。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胸腹部CT可见双肺、肝脏、脾脏多发结节形成。通过积极脾病理组织培养及二代高通量测序尽早确诊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给予敏感药物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此后电话随访六月, 未再出现相关不适症状。结论 类鼻疽病为地区流行病,临床表现以急性感染为主,血液及肺为最常见感染部位。也有少数呈慢性感染且不易与结核、真菌、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相鉴别。临床中若遇到长期反复发热伴有肝、脾多发结节的病人则应考虑该病的可能,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Melioidosis is caused by an infection by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Osteomyelitis is a recognised manifestation of melioidosis but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is a relatively rare aetiological agent in 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s. We report a 32-year-old diabetic man with septicaemia due to melioidotic infection of the spleen, liver and distal femur. The osteomyelitis relapsed despite being treated with the standard radical debridement and insertion of gentamycinimpregnated polymethylmetacrylate (PMMA) beads, followed by an optimal antibiotic therapy. The PMMA-gentamycin beads were then removed. The bone defect was debrided and packed with calcium hydroxyapatite blocks filled with ceftazidime powder. The osteomyelitis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and the patient remained free of infection four years postoperatively. Computed tomography demonstrated successful incorporation of the calcium hydroxyapatite into host bon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16KDa抗体、38KDa抗体和LAM抗体是否存在于类鼻疽患者血清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3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微生物室分离鉴定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23例患者作为类鼻疽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结核蛋白芯片法检测类鼻疽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16KDa抗体、38KDa抗体和LAM抗体,应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健康组人群血清中没有检出16KDa抗体、38KDa抗体和LAM抗体。类鼻疽组患者血清中没有检出16KDa抗体,血清38KDa抗体阳性率为60.87%(14/23),LAM抗体阳性率为69.57%(16/23),38KDa抗体阳性率和LA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阳性率均高于16KD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模式以38KDa抗体和LAM抗体阳性组合模式为主。与对照组比较,类鼻疽患者血清38KDa抗体阳性率和LAM抗体阳性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生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类鼻疽患者血清中结核分枝杆菌的38KDa抗体、LAM抗体可能为临床类鼻疽诊断提供新 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髓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远处转移中的早期诊断价值,为进一步确定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骨髓检查的时机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经临床或病理诊断明确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1例RB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91例进行骨髓常规检查,70例患儿同时进行了骨髓活检。其中,男性48例(52.7%),女性43例(47.3%),患儿年龄2~76个月,平均年龄25.1个月(双眼16.3个月,单眼29.0个月)。在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的91例患儿中,16例做单部位骨髓穿刺,余75例患儿均做胸骨和右髂后上棘两部位穿刺。仅8例患儿骨髓涂片幼稚淋巴细胞比例≥5%,仅1例眼外期患儿经骨髓活检证实骨髓转移,余7例患儿骨髓活检阴性。8例骨髓幼稚细胞比例≥5%的患儿随访至2016年4月25日,随访时间29~54个月,存活6例,死亡1例,失访1例。结论 眼内期D和E期RB早期骨髓转移发生率极低,骨髓检查可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当临床分期不明确,可疑眼外期RB或眼内期RB存在影像学检查高危因素时,应完善骨髓常规和骨髓活检以协助诊断,另外,RB患儿发病时年龄小,骨髓增生活跃,骨髓结果受影响较多,故不能作为确诊检查,需行骨髓活检进一步明确幼稚细胞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病的发病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治疗的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17例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农民发病最多,临床表现均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对抗菌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均100.0%耐药,左旋氧氟沙星23.5%和头孢噻肟17.6%,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洛培南耐药。结论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测。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洛培南对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敏感,应作为治疗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病感染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既往病例诊断治疗情况,结合实际收治病例经验,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所致脾脓肿的科学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中心,收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导致脾脓肿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和药物敏感性等病例资料。同时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Library、 Embase、Web of Science和Ovid)中关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致脾脓肿的病例报告。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 1 月 1 日,采用病例报告偏倚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收集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3例,筛选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9个病例),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类鼻疽脾脓肿病例12例。类鼻疽脾脓肿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发热伴随寒战、左上腹痛等症状,影像学提示脾脓肿通常表现为多发脓肿灶。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常见的并发类鼻疽感染所致脾脓肿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采用单药物治疗、药物结合脾切除术、脓肿引流等治疗方法对于类鼻疽脾脓肿患者均有效果,预后多为好转或治愈。结论 类鼻疽脾脓肿患者首选单纯药物抗感染治疗,长期无效应及时进行脾脓肿引流与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浓缩自体骨髓复合纤维蛋白胶修复骨缺损及骨不连,观察成骨效果并探讨其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应用浓缩细胞技术取得骨髓有核细胞混合物,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后植入16例骨不连及骨缺损患者体内。植入前取复合物行电镜观察、长期培养及细菌学培养。术后定期拍片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浓缩后,骨髓中有核细胞数量由(3.2±1.3)×10^6/ml提高至(31.0±3.9)×10^6/ml,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由(152±89)/ml浓缩至(531±168)/ml。电镜下见纤维蛋白胶与骨髓有核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长期培养无致瘤性,细菌学培养阴性。所有患者术后无脂肪栓塞、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无骨髓供区并发症。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得到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1.6个月。15例中的13例患者骨折治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6个月。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结论通过浓缩技术可及时、有效的获得足量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注射自体浓缩骨髓与纤维蛋白胶}昆合物可修复骨不连及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离纯化,并进行鉴定以及活性的检测。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得到的中性粒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高内涵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Ly6G的表达。同时对得到的细胞加入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刺激后,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释放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表达情况。结果 用Histopaque©-1077、Histopaque©-1119分离纯化小鼠骨髓细胞后,细胞表达Ly6G,将分离纯化的细胞加入100 nmol/L PMA刺激2 h后检测MPO的表达增强,实验组是对照组的(3.26±0.22)倍。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体外分离纯化、鉴定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