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病变特点。指导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随访6-14个月,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与同期非IVUS指导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IVUS检查对可疑血栓病变、内膜溃疡、偏心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用IVUS检出的平均病变长度长于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生与IVUS检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IVUS组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心血管病再住院、再狭窄、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心血管死亡两组无差别。结论IVUS能精确分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病变特点,可以指导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治疗、改善短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对38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及冠脉造影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69.64%,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静息型心绞痛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复杂性病变和C型病变检出率也较其他各型高(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变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罪犯”病变多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变异型心绞痛多半仅有轻度冠脉狭窄;梗塞后早期心绞痛血栓比初发、恶化型多见(P<0.05)。提示静息时心绞痛发作者病变更严重,应予积极治疗,对梗塞后早期心绞痛患者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症状未缓解状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时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53处病变置入56个支架,术中无严重并发症,34例心绞痛消失;9例有不典型胸痛,症状在1~2天内消失,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及死亡。随访3个月~3年,6例冠脉造影证实再狭窄,5例行再次PTCA术后症状消失,1例行PTCA后仍有症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无死亡病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期及远期效果较好,治疗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评估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患者根据典型、不典型的心绞痛与无症状的心电图心肌缺血分为A、B和C三组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组33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占91.67%;B组仅5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占14.29%;C组20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占62.50%;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在心电图上易出现下壁部位心梗,22/30占73.33%;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时主要在心电图上表现下壁与正后壁部位,分别为11/19占57.89%与7/19占36.84%;左前降支(LAD)病变在心电图导联以前壁多见29/36占80.56%。结论心律失常虽然是一个判断因素之一,但无典型心绞痛或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其冠心病发生率低;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易忽视,识别与及早治疗是减少心脏事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P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74处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以前降支病变最常见。UPA患者绝大多数(45/48、93.7%)有明显冠状动脉病变,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病变有增多趋势,3支病变的冠心病病程明显长于单支病变(P<0.05)。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多数为单支病变,自发性心绞痛与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以单支、双支病变为多,混合型心绞痛以双支或3支病变为多。UA可发生冠状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对角支病变的疗效.方法 使用球囊导管对2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对角支进行扩张.术前口服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氢氯吡格雷.酌情服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统计手术成功率.术后1、3、6个月复查随访心电图、血脂情况,并询问有无心绞痛症状.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5.71% (24/28),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7%±9.3%降至术后的30.4%±8.5%.术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活动耐量显著增加.随访6个月,3例心绞痛复发,均为手术不成功患者,无AMI及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对角支病变成功率高,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011 PCI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CABG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的比较[Cohen DJ,van Hout B,Serruys PW,et al.N Engl J Med,2011,364(11):1016-1026(英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都可选择用于治疗多支血管冠状动脉病变;以往研究显示:多支血管冠状动脉病变实施CABG或PCI实施气囊血管成形术或金属裸支架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应用冠脉内旋磨术(ROTABLA-TOR),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观察其对治疗冠脉血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9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经冠脉造影或血管内超声诊断)血管段先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然后以球囊扩张术,其中7例进行支架置入术,并对结果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手术全获成功,术中无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事件,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与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的和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7例复杂冠脉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病变血管共162支,B型115处,C型病变63处,其中急性、亚急性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23例23处病变。结果共植入186个支架,成功184个,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残余狭窄,手术成功率为98.4%。住院期间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死亡1例(0.8%),随访3个月~7年(平均30.6±11.4个月),心绞痛复发率12.6%。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1.
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73例患者接受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29例,心肌梗死6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例、陈旧心肌梗死37例,胸痛待查83例。结果冠心病185例,冠脉三支病变52例,双支病变54例,单支病变79例,正常冠脉88例。对其中111例患者的143支血管155处病变行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52枚。经左侧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8.2%(268/273)。不成功的5例改用股动脉途径后行介入治疗均获成功。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确诊的81例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以及介入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共81例,其中男5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0.1±7.1)岁。临床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5例,稳定型心绞痛10例。81处靶病变中,29例为回旋支开口病变,44例为第一对角支开口病变,4例为钝缘支开口病变,4例为后侧支开口病变。病变长度为(18.98±6.40)mm, DCB长度为(20.38±3.26)mm,即刻管腔获得(1.12±0.32)mm。5例病人DCB后出现C型以上的夹层,均行补救性植入支架。随访期间4例病人行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其中3例发生在DCB治疗后,1例为补救性支架治疗术后;均未出现死亡及心肌梗死。复查造影显示最小管腔直径和直径狭窄程度较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管腔丢失(0.02±0.32)mm。结论 DCB治...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冠脉血管病变的特征,来指导正确的治疗。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行冠脉造影结果提示:血管病变最轻的类型为变异型和自发型心绞痛,多为较轻的A型病变(85.7%),其心肌缺血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痉挛或张力性改变,首选钙括抗剂治疗。冠脉病变最重的是梗塞后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且均为B、C型病变,应争取冠脉搭桥。初发心绞痛为严重单支血管病变,且侧支循环不丰富,可能存在心肌梗塞的危险,应积极药物或PTCA治疗。非Q波型心梗血管完全性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33.3%)(P<0.001),侧支循环在该类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如药物治疗下仍有心绞痛发作,应行冠脉搭桥术保护存活心肌,维持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探讨常规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2例临床疑有CHD的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3组:冠状动脉狭窄≥50.0%为CHD组(32例),冠状动脉狭窄<50.0%或正常并除外X综合征者为非CHD组(31例),符合X综合征者为X组(9例);并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结果:普通和动态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均约为45.0%和60.0%。CHD组中28.1%有典型心绞痛,71.9%为单支血管病变,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积分为6.14±4.12,其中绝经和危险因素≥2个者占80.0%以上,相反非CHD组和X组约占30.0%。结论:女性CHD患者心绞痛不典型且冠状动脉病变较轻,多发生于绝经后;心电图对女性CHD患者的诊断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08例老年心律失常伴(A组)或不伴(B组)心绞痛及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冠状动脉病变率77%,双支、三支病变占58.14%;B组冠状动脉病变率19.2%,单支病变占80%。A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P〈0.001)。结论心律失常伴典型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诊断冠心病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病变而有冠状动脉迂曲的胸痛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病变的胸痛病人分为冠状动脉迂曲组78例和无迂曲组24例,观察两组胸痛发作情况、临床用药效果、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心电图及运动试验的特点.结果 与无迂曲组相比,冠状动脉迂曲组多为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β受体阻断药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常有效,静息心电图多为冠状T波,运动试验多阳性.结论 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而有冠状动脉迂曲的病人可出现典型劳累型心绞痛、冠状T波、运动试验阳性、β受体阻断药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有效等表现,临床上酷似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对鉴别这类病人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38例UAP患者经标准药物治疗3~7d后日常活动仍有心绞痛发作或运动试验阳性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病变血管狭窄〉70%且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应证的病变处行PCI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共治疗病变血管202支,植入支架243个。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术中和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1例于术后3h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138例患者随访6~24个月,1例死于出血性脑卒中,2例猝死,8例进行了靶血管血运重建。7~18个月共复查冠状动脉造影37例,支架内在狭窄5例。135例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三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UAP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病变而有冠状动脉迂曲的胸痛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病变的胸痛病人分为冠状动脉迂曲组78例和无迂曲组24例,观察两组胸痛发作情况、临床用药效果、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心电图及运动试验的特点.结果 与无迂曲组相比,冠状动脉迂曲组多为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β受体阻断药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常有效,静息心电图多为冠状T波,运动试验多阳性.结论 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病变而有冠状动脉迂曲的病人可出现典型劳累型心绞痛、冠状T波、运动试验阳性、β受体阻断药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有效等表现,临床上酷似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对鉴别这类病人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56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共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568例,其中疑诊急性心肌梗死416例,疑诊不稳定性心绞痛152例。结果416例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有328例施行了梗死相关血管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rimaryPTCA,P-PTCA)治疗;有32例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狭窄<75%,前向血流TIMIⅢ级,未行P-PTCA治疗;有12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6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择期CABG治疗;有8例因梗死相关血管不能确定或是不适宜P-PTCA或CABG病例接受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有4例梗死相关血管细小,未行特别处理;有1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结果正常或体表心电图判定的梗死相关血管正常。152例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行急诊PTCA治疗108例,CABG33例,动脉造影正常8例,因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适宜PTCA/CABG治疗,选用IABP短期辅助治疗加药物治疗维持2例。2例急性心梗和1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死于术中或术后即刻。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和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腔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以美国ACC/AHA专家组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B、C二型特征为复杂病变诊断标准,对37例复杂冠脉血管病变患者施行PTCA,其中34例患者冠脉内置入支架.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7.4%(36/37),无死亡病例.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者21 例,部分血运重建15例,PTCA未成功1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是治疗复杂冠脉血管病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