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方法:对114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结果:114例患者,肾动脉狭窄发病率18.4%,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77例冠心病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为26.0%,冠状动脉造影正常37例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为2.7%。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7%与26.0%,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有较高的肾动脉狭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治疗冠心病,应该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后,常规行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一种辅助循环装置,其安全性与为心肌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已被人们所接受,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心力衰竭的循环支持中。这里我们旨在探讨IABP在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轻度心功能不全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持治疗的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踝臂指数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评价踝臂指数(ABI)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ABI在人群筛检时的诊断界值. 方法 连续选取在上海同济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83例,其中男性245例,女性1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DSA检查及ABI的测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特异性及似然比. 结果 在以DSA显示下肢动脉狭窄≥50%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时.ABI等于0.95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93.0%,特异性为85.0%,阳性似然比为8.81,阴性似然比为0.23.ROC曲线F面积为0.953(95%CI为0.920~0.985). 结论 ABI可以代替DSA识别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在我国人群中,可以考虑用ABI等于0.95作为筛检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界点.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名正常人(正常组)、138例单纯冠心病(冠心病组)、5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三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冠脉病变、血糖(BS)、血脂、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比较。结果(1)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居多。(2)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多支、C型和末梢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冠脉狭窄和钙化程度严重。(3)与冠心病组和正常组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CR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功能不全,冠脉病变严重;血脂异常和炎症反应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可引起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的形成。如急性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可引起其所支配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形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及时开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PCI治疗中同等获益。临床上观察到即使解除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内无血栓、痉挛、夹层,冠状动脉内血流仍减慢,临床上称之为无复流现象EPCI术后血流分级(TIMI)血流0~1级]。无复流现象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导致梗死面积增加、左心室功能低下。因此判断哪些患者能出现无复流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心电图ORS波群终末部分改变与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立型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方法 共入选60例受试者,其中30例心功能正常的孤立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另选取性别、年龄、血压与房颤组相匹配的非房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及血浆BNP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EF为(59±8)%,对照组为(61±7)%,两组EF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05).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8±7)mm,对照组为(46±7)mm,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7,P>0.05).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113±36)pg/ml,对照组为(39±23)pg/ml,两组血浆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8,P<0.01).结论 孤立型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检测BNP水平可以预测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踝臂指数与外周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比,评价踝臂指数(ABI)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可靠性.方法 连续选取在同济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心内科入院患者383例(男性245例,女性138例),所有患者都接受DSA检查及ABI的测量.结果 研究对象中,他汀类药物干预率为90.9%、ACEI类为69.2%,抗血小板药为96.6%,B受体拮抗剂为67.9%.根据DSA将动脉狭窄分为正常、轻度狭窄(腔内狭窄<30%)、中度狭窄(腔内狭窄30%~49%)、次重度狭窄(腔内狭窄50%~69%)、重度狭窄(腔内狭窄70%~89%)和完全闭塞(腔内狭窄≥90%)六个等级.与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金标准DSA相比,随着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加重,ABI值逐渐降低(ABI值分别为1.08±0.11,1.05±0.16,0.99±0.17,0.66±0.24,0.55±0.28和0.54±0.00).结论 ABI诊断外周动脉疾病与DSA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中心动脉压测量仪测量农村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桡动脉增强指数,探讨该指效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共有321例来自农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调查.分别记录性别、年龄、体重、血压等参数,同时使用中心动脉压测量仪记录肱动脉血压,收集30 s的脉搏波图形,自动计算出桡动脉AI值.分析桡动脉AI值在性别中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①男女性别间身高、体重、BMI和AI值有统计学差异;年龄、心率、SBP和DBP无统计学差异.②男女AI值分别为(78.6±15.1)%和(86.6±15.0)%,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依据年龄进行分组后,60岁以下女性AI均高于男性(P<0.01);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间的这种差异消失(P>0.05).③年龄和桡动脉AI之间都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男性,r=0.391,P<0.001;女性,r=0.187,P=0.01.结论 在农村地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女性AI值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随年龄增加而消失.AI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56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共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568例,其中疑诊急性心肌梗死416例,疑诊不稳定性心绞痛152例。结果416例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有328例施行了梗死相关血管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rimaryPTCA,P-PTCA)治疗;有32例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狭窄<75%,前向血流TIMIⅢ级,未行P-PTCA治疗;有12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6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择期CABG治疗;有8例因梗死相关血管不能确定或是不适宜P-PTCA或CABG病例接受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有4例梗死相关血管细小,未行特别处理;有1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结果正常或体表心电图判定的梗死相关血管正常。152例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行急诊PTCA治疗108例,CABG33例,动脉造影正常8例,因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适宜PTCA/CABG治疗,选用IABP短期辅助治疗加药物治疗维持2例。2例急性心梗和1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死于术中或术后即刻。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和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连续收治的167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心室颤动将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1组),136例患者没有发生心室颤动(2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病后15分钟~4星期)。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没有明显差异[(60.3±11.9)%vs(58.0±12.9)%,P=NS],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没有差别[病变支数[(2.02±0.80)vs(1.77±0.76),P=NS]。但心室颤动组的病人的血清磷酸肌酸(CK)峰值显著高于无心室颤动组[(2872±1797)vs(2322±1313),P<0.05]。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别(LAD:38.7%vs44.1%,LCX:3.2%vs14.0%,RCA:58.1%vs41.9%,P=NS).结论: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与没有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证实心室颤动复苏后的患者与未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能相似。但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酶峰值较高,说明该组病人的心肌损伤范围较大,这可能是他们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