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持续和剂量维持的作用 持续抗HCV治疗和剂量维持的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对达到最高SVR已经变得更重要了。研究人员对一项来自干扰素alfa-2b或长效干扰素alfa-2b加利巴韦林的3组随机试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评价持续治疗对SVR的作用。通过对药物配方/反馈记录以及患每日剂量的观察决定所给予的各种药物的数量。为了进行该项分析,患被分为两组:(1)接受两种总计剂量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80喊以上以及治疗时间在预期的治疗时间的80%或以上的患,(2)患接受了降低的剂量(小于一种或两种药物的8096,预期的治疗时间≥8096)。该分析排除了早期退出该研究的患。  相似文献   

2.
长效干扰素alfa-2a和利巴韦林对无应答者的治疗Mitchell Shiffman和同事们对已加入丙型肝炎抗病毒药预防肝硬化(HALT-C)的前604例患者的结果进行了报道。录入的患者HCVRNA阳性、干扰素治疗无反应和肝活检反应出桥接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们采用长效干扰素alfa-2a(180ug/N)加利巴韦林(1,000-1,200mg/天)治疗。治疗20周时,35%的患者未查出血清HCVRNA,因此所有患者需继续治疗至48周。完成48周治疗以后,24周持续病毒反应率(SVR)的患者有18%。与SVR相关的因素为:1)先前单一用干扰素治疗;2)基因2或3型感染;3)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效干扰素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n=30例),普通干扰素组采用普通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n=30例),均分别于治疗4、12、24、48w及治疗结束后24w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长效干扰素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90.0%,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的56.7%(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有发热、肌肉酸痛、脱发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但长效干扰素组发生发热和肌肉酸痛比率分别为36.7%和33.3%,显著低于普通干扰素组(90.0%和93.3%,P〈0.01);长效干扰素组中性粒细胞下降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在4~24w尤其明显。结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过程中出现皮肤损害的类型及发生率、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药物剂量有无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9例CHC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 HCV)治疗过程中的皮肤损害,其中45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的患者为A组,44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135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的患者为B组,利巴韦林剂量两组患者均根据体重予900~1200mg/d口服,在每周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损害,详细记录皮肤损害发生时间,请皮肤科医师协助皮肤损害诊治,并观察皮肤损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用药剂量的关联。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过程中患者出现常见皮肤损害类型的几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脱发、瘙痒症、皮疹、皮炎、皮肤干燥。发生的时间为抗HCV治疗的4~20周,皮肤损害与性别和药物剂量没有明显相关性,4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皮肤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联合利巴韦林抗HCV过程中出现脱发、瘙痒症、皮疹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皮肤损害的程度日趋稳定或逐渐减轻,皮肤科医师给予适当的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抗病毒的疗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6.
陈尉华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6,11(7):446-447
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用α干扰素治疗发展为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到近几年来提倡采用聚乙二醇化(Peg)干扰素α-2a或2b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率(SVR)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认为Peg干扰素α-2a或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α干扰素或复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效果均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慢性丙型肝炎(CHC)不同抗病毒药物及方案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动态观察、比较经典治疗组(普通干扰素α/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与经典治疗组比较,其快速应答率高,早期的不良反应相对少而轻,对不良反应的总体耐受性好,疗效高并且稳定。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较优,治疗中密切观察处理不良反应、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提高总体疗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雷君  张少军  许绿叶 《肝脏》2012,17(10):720-72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对8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血象的改变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83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象改变;其次为类流感样不良反应(71%)、不同程度的脱发(46%)、转氨酶升高(35%)、甲状腺功能异常(28%)、皮疹、心肌酶升高、精神异常。结论 PEG-IFNα-2a虽然有较多不良反应,但仍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只要在应用过程中定期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给予适当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疗程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10.
α-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α-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2个月,平均随访3年。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稳定应答率为72.7%,慢性丙型肝炎为50.0%(P0.05);干扰素治疗的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和白细胞减少。结论α-1b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3例慢性丙型肝炎。各型患者均给予PEG-IFNα-2a和利巴韦林,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及48周测定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58.7%(37/63)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68.2%(43/63)获得早期应答,73%(46/63)获得治疗结束后应答,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65%(41/63)HCV RNA仍为阴性,48周时有57.1%(36/63)仍为阴性。63例患者中有5例因为药物副作用终止干扰素治疗,完成治疗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感冒样症状、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异常、精神症状及甲状腺疾病。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适当措施,能够确保患者完成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治疗中可诱发和加重自身免疫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TD)是干扰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等。我们对52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并观察自身抗体与甲状腺抗体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是采用长效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一种合成的鸟苷类似物)的联合治疗。长效干扰素是α干扰素分子被连接到聚乙烯乙二醇分子上的形式,可确保在每周注射一次后持续不变的干扰素浓度。长效α干扰素有效地抑制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复制。并且具有可能加速受感染细胞清除的免疫调节特性。利巴韦林产生一种弱的、短暂的早期抗病毒作用,并且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对已有初期应答的病人具有预防复发的基本作用。利巴韦林的作用机制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肝病科就诊的42例CHC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分别接受重组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观察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8.1%、81.0%、90.5%和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52.4%、69.1%和64.3%(P<0.05);在治疗4周、12周和48周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9.5%、73.8%和83.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7.6%、69.0%和81.0%,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儿流感样症状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CHC近期疗效较好,但副反应较大,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NFα-2a)间隔10日与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方法:6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2周。随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10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B组32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予以48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前12针治疗方案相同,治疗12针时的HCV RNA应答率,A、B两组分别为59%、61.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4针时HCV RNA的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7.2%、8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HCV RNA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9.7%、92.3%,治疗结束6个月时HCV RNA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2.1%、80.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的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10日与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12周后,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给药间隔期,改为10天1次皮下注射,可有效减轻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评价单一或联合用药治疗某一疾病时,主要是看是否达到疗效的最大化并把不良反应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本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Q(PEG-INFs)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并与最大剂量的单一PEG-INFs治疗对比的Ⅲ期临床试验(48周)中,结果在意料之内。在这一疗程内,PEG-INFs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最佳。在48周联合治疗的方案中,PEG-INFs联合利巴韦林比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与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效的比较,评价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78例CHC患者接受普通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148)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30)治疗48 w的效果进行分析,使用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病毒学应答定义为血清HC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结果 治疗前,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血清ALT水平为(80.9±22.6) U/L,AST水平为(74.3±18.2) U/L,HCV RNA水平为(2.9±0.5)×105 copies/ml,与长效干扰素治疗组【(82.32±20.5) U/L、 (72.9±16.7) U/L和(2.8±0.5)×105 copies/m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 w、12 w、24 w和48 w及随访至72 w时,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79.7%、87.2%、90.5%、92.6%和86.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76.7%、83.3%、90.0%、93.3%和90.0%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66.2%、71.0%、84.5%、90.5%和69.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66.7%、73.3%、80.0%、90.0%和70.0%比,也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外周血WBC和PLT减少、脱发和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能获得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方案类似的疗效,且副作用显著少于后者,但停药后长期疗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当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食欲减退、皮疹、诱发抑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不良反应。然而,IFN/RBV治疗诱发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报道极为罕见。我科近年收治1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处理结果报告如下,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对中国人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混合感染(HCV/HIV)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与其对单独HCV患者的治疗进行对比。方法10例HCV/HIV患者和17例HCV患者,以肌肉注射干扰素α5MU,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0.3g,3次/d,动态观察两组的HCV RNA水平和HIV RNA水平,CD^4+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主要的肝功能和血细胞指标,以及主要的不良反应。结果HCV/HIV患者与HCV患者治疗l2周和24周,HCV RNA较用药前平均分别下降1.14log(t-3.843,P〈0.01)和2.08log(f=6.564,P〈0.01),1.48log(f=6.438,P〈0.01)和2.33log(t=7.343,P〈0.01);同时HIV RNA也较用药前平均下降了1.22log(t=3.662,P〈0.01)和1.73log(t=6.119,P〈0.01),但两组用药前后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不大;27例患者的氨基转移酶除2例稍高以外其余均降至正常值。用药过程中部分病例发生流感样症状和消化道反应(多见于用药早期),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各有4例轻度下降;未发现明显精神神经异常和自身免疫疾病表现。结论以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国人HCV/HIV患者,用药24周的抗HCV效果不低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单独HCV患者的效果,并有一定的抗HIV作用。两组的生化反应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接受48周的抗病毒治疗及24周的随访,其中两组分别接受5MU和3MU的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另一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结果 5MU组、3MU组在48周治疗结束时ETVR分别为68.2%和61.9%,两组均显著高于单用利巴韦林组(5.6%)(P0.01);干扰素5MU组、3MU组随访24周结束时SVR为50.0%和42.9%,两组均显著高于单用利巴韦林组(0%,P0.01);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组间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结束时均能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5MU组疗效优于3MU组,两组均可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脏组织学,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