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当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食欲减退、皮疹、诱发抑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不良反应。然而,IFN/RBV治疗诱发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报道极为罕见。我科近年收治1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处理结果报告如下,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0岁,江苏东台人,农民,因"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0余年,肝占位4d"于2010年7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余年前即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长期未注意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及肝功能等的变化。近1年来轻度间断乏力,无畏寒、发热,无明显恶心、呕吐、厌油,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S)近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5例CS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个月内生存60例(38.7%),死亡95例(61.3%);生存患者PTA(31.26±6.08%)、球蛋白(32.28±9.13g/l)明显高于死亡患者(26.11±9.76%和29.32±7.14g/l,P〈0.01和P〈0.05);生存患者TBIL(335.74±123.27μmol/L)、WBC(6.5±3.0×109/L)和中性粒细胞比值(64.42±14.59%)明显低于死亡患者(382.78±141.15μmol/L、8.8±5.4×109/L、71.63±11.37%,P〈0.05、P〈0.05、P〈0.01);中性粒细胞比值、球蛋白和PTA与生存密切相关。结论研究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情近期预后的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以胸腔积液首发起病者罕见。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例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32岁,平素体健,少年时曾患急性甲型肝炎,治愈。此次为治疗痔疮出血于2017年2月10日开始连续食用瘌蛤蟆草包饺子1周,开始出现乏力,食欲下降,伴恶心,小便黄,无皮肤瘙痒,无腹痛,其自行停止进食该饺子后病情未见减轻,且出现畏寒、发热,自测体温40℃,曾行"地塞米松、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天,体温恢复正常,但尿黄加重,体力及食欲进一步下降,其于2017年2月21日入院。当天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查生化:TBil 91.9μmol/L,ALT 1067U/L、AST 602  相似文献   
6.
NK/T细胞淋巴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NK/T细胞淋巴瘤的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误诊的1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2年前以周身乏力、食欲缺乏、双下肢有出血点发病.查丙氨酸转氨酶100 u/L.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继之出现双下肢水肿,先后误诊为脂肪肝、紫癜性肾炎.入院前3个月反复发热.全身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性皮疹,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活跃,酶谱均增高,后行皮肤活检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结论:NK/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地域性差别大,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临床应注意与母细胞性NK/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瘸相鏊剔,确诊需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8.
慢性Q热一例     
患者,男,35岁,农民,因“持续高热2个月,皮肤巩膜黄染5d”入院。2个月前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痰,全身肌肉酸痛,畏寒、寒战、发热,予氨基比林针肌内注射后汗出热退。每日发热1~2次,可自行退热。5d前,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乏力、纳差明显,尿色深黄。入院体检:神清,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眼睑无浮肿,巩膜重度黄染,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心率96次/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工肝大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时患者血中钙离子(Ca2+)、总钙(TCA)、甲状旁腺素(PTH)和骨钙素(BG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产KM8800型人工肝血液净化装置为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共36治疗次,每次置换同型冰冻血浆3000ml,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1h血中Ca2+、TCA、PTH和BGP的变化。同时,随机抽取体检正常者与置换治疗用血浆标本各10份作相应检测。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即刻Ca2+和TCA浓度明显降低(P<0.01),PTH和BGP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1 h血清中除BGP外,Ca2+、TCA、PTH已基本恢复,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与体检正常者比较,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治疗用血浆中Ca2+和TCA浓度极其减少(P<0.01),PTH和BGP无差异(P>0.05)。结论 大量血浆置换可造成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钙血症,这可通过患者体内PTH和BGP的调节作用短期内自行纠正。治疗中和治疗后应注意监控,以提高疗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PIVKA-Ⅱ、AFP和AFP异质体(AFP-L3)的优化组合对肝细胞癌(HCC)筛查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肝病中心118例HCC患者和76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血清,分别检测PIVKA-Ⅱ、AFP和AFP-L3水平。比较各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HCC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PIVKA-Ⅱ、AFP及AFP-L3筛查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HCC组PIVKA-Ⅱ、AFP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7. 80、3. 80,P值均0. 001)。HCC组中PIVKA-Ⅱ、AFP、AFP-L3阳性比例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χ2值分别为153. 36、83. 97、168. 82,P值均0. 001)。PIVKA-Ⅱ和AFP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 6%vs 67. 8%,χ2=0. 02,P 0. 05),但在肝炎肝硬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5%vs 51. 3%,χ2=23. 37,P 0. 001)。PIVKA-Ⅱ和AFP-L3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 6%vs 35. 6%,χ2=25. 83,P 0. 001),但在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5%vs 9. 2%,χ2=1. 01,P 0. 05)。AFP和AFP-L3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 8%vs 35. 6%,χ2=24. 50,P 0. 001),在肝炎肝硬化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1. 3%vs 9. 2%,χ2=31. 92,P 0. 001)。PIVKA-Ⅱ筛查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2,显著高于AFP的0. 662 (P 0. 01)和AFP-L3的0. 656(P 0. 01)。以PIVKA-Ⅱ 40 m AU/ml、AFP 10 ng/ml和AFP-L3 10%作为各自提示HCC可能的阳性界值,在ROC曲线中,PIVKA-Ⅱ和AFP的敏感度均为67. 8%,高于AFP-L3的55%。PIVKA-Ⅱ的特异度为85. 5%,高于AFP的48. 7%和AFP-L3的60%。PIVKA-Ⅱ、AFP和AFP-L3均阳性时,对HCC的筛查敏感度仅为29. 7%,但特异度提高至98. 7%。PIVKA-Ⅱ+AFP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55. 9%,特异度为90. 8%。PIVKA-Ⅱ+AFP-L3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30. 5%,特异度为98. 7%; AFP+AFP-L3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34. 7%,特异度为93. 4%。结论在除外抗凝剂和胆汁淤积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血清PIVKA-Ⅱ单项升高对HCC的筛查价值显著优于AFP或AFP-L3单项升高。PIVKA-Ⅱ或AFP任一指标升高可显著提高对HCC的筛查敏感度,PIVKA-Ⅱ、AFP和AFP-L3三者或两两同时升高可显著提高对HCC的筛查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