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成减重步行训练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通过电话访问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或稍有好转共22例(1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例(79.2%),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相对常规康复治疗手段,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病情,早期及时应用减重步行训练的康复治疗方法,利于患者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2.
陈荣  张跃荣  刘振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72-973
目的观察家庭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予以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训练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6min步行训练,连续12周,观察其生活质量及心泵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训练组在生活质量、心泵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运动训练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炎性标志物高教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心功能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n=15)及休息组(n=15),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hs-CRP、心脏超声及6min步行试验等检查.结果 运动训练可以显著降低训练组患者hs-CRP水平(P<0.05),也可增加6 min步行距离(P<0.05).结论 运动训练可以显著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反应,并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确诊为CHF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饮食干预、社会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共干预3周.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训练组在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白细胞介素(IL)-6、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训练组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住院CHF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min步行运动实验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训练组、对照组.训练组进行6min步行运动实验,2次/d.两组同时进行心衰患者生存质量(HRQOL)变化的横断面的SF-36调查.结果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生理﹑心理的8项指标均有提高(P <0.05),而训练组更为明显.HRQOL的正常判断值为290分,其敏感性81%,特异性70%.结论 6min步行运动实验简单可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生理功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6,(1):78-81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探讨CHF的康复护理模式。方法选取2014年1~6月收治的102例CHF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2014年7~12月收治的103例CHF患者作为训练组(实施早期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心率(HR)、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分别评定两组自理能力;观察两组平均住院天数,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训练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住院首日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第7天、出院当天及出院后1个月末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训练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6min步行运动实验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训练组、对照组。训练组进行6min步行运动实验, 2次 /d。两组同时进行心衰患者生存质量 (HRQOL)变化的横断面的SF 36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生理、心理的 8项指标均有提高 (P<0. 05),而训练组更为明显。HRQOL的正常判断值为 290分,其敏感性 81%,特异性 70%。结论 6min步行运动实验简单可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生理功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心功能影响.方法 将5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训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并在1周后对两组患者行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6 min步行试验检查.结果 早期运动训练不仅显著降低pro-BNP及hs-CRP水平(P<0.05),且增加6min步行距离(P<0.05),减少患者住院天数.结论 早期运动训练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心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分钟步行试验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医疗体操中的负荷强度测定进行了研究。60例缺血性心脏病伴慢性心力衰竭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对照组。通过对训练组增加6分步行试验训练,显示该运动可以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增强运动耐力,对患者在恢复心功能方面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物理治疗,骨盆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骨盆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分别进行评定,比较疗效。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步行能力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骨盆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60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该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减重步行训练,综合治疗组在减重步行训练组的基础上以节拍器释放的节律性声音作为节律性听觉刺激,并且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监测3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同时均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评分及冻结步态问卷评分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10 m步行能力测试及6 min步行测试来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与综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步长、步频、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部分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部分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步长、步频、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部分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部分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六分钟步行运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接近CHF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 6min步行运动实验对其QTd的影响。方法 :2 8例CHF患者及 2 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 6min步行实验 ,运动前后做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运动前后QTd和QTcd。结果 :无论运动前还是运动后 ,CHF组QTd ,QTcd值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1)。CHF组患者运动后QTd(P <0 .0 1)和QTcd(P <0 .0 1)均较运动前明显缩短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增加 ;适量运动可能能够改善CHF患者的心室复极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王国庆 《上海医学》2012,35(4):313-315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确诊为CHF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饮食干预、社会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共干预3周。结果与干预前比较,训练组在干预后的6min步行距离,白细胞介素(IL)-6、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训练组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住院CHF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田娟 《广东医学》2012,33(6):792-794
目的观察早期循序渐进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分为早期运动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指导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选择脑钠肽(BNP)和6 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血浆BNP水平及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训练后1周,其BNP(ng/L)明显低于对照组入组后1周(242.4±102.0 vs 311.3±65.1,P<0.05),6 min步行距离(m)明显长于对照组(171.0±50.5 vs 127.4±53.1,P<0.05)。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d)明显短于对照组(10.0±2.2 vs 11.9±2.9,P<0.05)。结论早期循序渐进运动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前体N末端(NT-proBNP)的影响。方法:将64例心功能II~III级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6)和对照组(n=28),入选后即进行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6-MWT)并检测血清NT-proBNP,两组均常规给予抗心衰药物治疗,训练组每天行2次约等于6-MWT运动强度的步行训练。8周后复查6-MWT及血清NT-proBNP浓度。结果:运动训练显著降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清NT-proBNP浓度(P<0.05),增加6-MWT距离(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并降低血清NT-proBNP浓度,有助于老年慢性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训练结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42例患者随机分为有氧训练组和对照组各71例,有氧训练组在接受以甲氨蝶呤为主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训练,每次30 min,共12周.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运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在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有氧训练组训练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健康自我认识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12%~28%),优于对照组.结论:有氧运动训练结合甲氨蝶呤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6 min步行运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康复期COPD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6 min步行运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平台进行6 min步行运动训练,并分别于出院后6个月对2组病人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后6个月6 min步行运动距离明显大于照组(P < 0.01)。观察组病人步行训练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1)。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高于对照组(P < 0.01),但2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6 min步行运动训练能提高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社会技能训练.并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作为评定指标,于入组时和入组后6个月进行测评.结果:入组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的SSPI和SQLS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社会技能训练能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始动性功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140人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70人,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护理.训练组患者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定期集中在康复科每周进行1~2个项目的日常生活技能的专项训练.结果:训练组患者按照"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始动性功能训练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型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