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117例ASAH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和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然后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基本证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术后第1周中医证候以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中医证候以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为主,风证、痰证、气虚证有动态变化(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P<0.01).(2)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组合形式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证候组合形式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风痰证、风火痰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1周证候组合形式与术前大致相同,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痰瘀证、火热痰瘀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和三证为主,四证较少,证候形态以痰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为主.[结论]ASAH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实证,以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后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提供辨证依据。【方法】将122例ACS患者资料纳入自制ACS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观察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介入治疗手术前122例以血瘀证为主(频率为92.6%),其次是气虚证(频率为68.9%);而介入治疗手术后血瘀和气虚证均为多见(频率均为81.3%)。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证要素改变情况表明,术后有13例(13.54%)由血瘀证转为非血瘀证,15例(15.63%)由痰浊证转为非痰浊证,18例由非气虚证转为气虚证(18.75%)。【结论】ACS围手术期的证候特点仍然以血瘀为主,其次是气虚,而经过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痰证、瘀证消失,而气虚证增多。提示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应注意其证候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建立胸科疾病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对150例胸科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胸科手术患者术前痰证占45.3%,其次为血瘀证(17.3%)和气滞证(16.0%)。术后虚证增多明显。气虚、阴虚、血虚证共51例,占34.0%。兼夹证术前、术后分别为37.5%和42.0%。手术前无证候者术后也大多无证候。结论:胸科患者术前多属实证,证型以痰证为多见;术后属本虚标实,以气虚痰瘀、脾虚痰湿最为多见。痰浊为主要致病之邪,手术前后化痰可作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聚类分析的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分型和诊断条件的确立.[方法]对2008年l月至2010年5月施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23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法及分层聚类,结合专家意见得出7种证型.[结果]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证候类型可以分为:单证--气虚、阳虚、血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特征与其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其中104例进行随访,同时对纳入病例进行了介入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的中医证候的观察,将其介入时的冠脉特征与后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①介入术前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165例(87.2%)、气虚证145例(76.5%)及痰浊证90例(47.5%)最为常见.介入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仍以血瘀证、气虚证及痰浊证最为常见.②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双支病变为最多见,其中又以阳虚、痰浊、血瘀及气虚等证型病变支数为最多:阳虚(平均2.32支)>痰浊(平均2.16支)>血瘀(平均2.15支)>气虚(平均1.96支);气虚、血瘀、痰浊及阳虚等证型的冠脉狭窄程度较重.在冠脉Gensini评分上,标实证型中以痰浊证及血瘀证为最高,本虚证中则以阳虚证为最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介入特征与其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与肠外营养(PN)组,以不同方式营养支持至术后第7天.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8天测量IgG、IgM、IgA、CD4、CD8、CD4/CD8、C-反应蛋白(CRP)和α-抗胰蛋白酶.结果术后第1天,PN组免疫球蛋白均下降(P<0.05),EN组IgA下降(P<0.05);术后第8天两组免疫球蛋白均较术后第1天升高(P<0.05);EN组术后第8天免疫球蛋白均明显高于PN组(P<0.01);两组术后第1天的CD4淋巴细胞较术前下降(P<0.05),EN组术后第1天CD8明显升高(P<0.01),EN组术后第8天的CD4、CD4/CD8均高于PN组(P<0.01),CD8低于PN组(P<0.05);术后第1天CRP、α-抗胰蛋白酶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8天EN组患者CRP、α-抗胰蛋白酶均显著低于PN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术后全身炎性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近30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题检索及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1978—2010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糖周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糖周的证候特点。结果:符合入选要求文献22篇。入选病例1912例,涉及10个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其中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近30年糖周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表现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30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题检索及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1978—2010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糖周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糖周的证候特点。结果:符合入选要求文献22篇。入选病例1912例,涉及10个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其中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近30年糖周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表现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将2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证(21例)、气虚血瘀证(98例)、气虚血瘀水停证(72例)、气虚阳虚血瘀证(56例)和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49例)5种类型,比较各型的LVEF和LVMI.[结果]按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气虚阳虚血瘀证、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的顺序,LVMI呈递增趋势,而LVEF呈递减趋势.统计结果显示,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3组间LVMI和LVEF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虚阳虚血瘀证、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2组间LVMI和LVE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其他3组比较,LVMI和LVEF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左室质量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的量化指标,这可能为该病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辨证规律.方法 选择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阴虚、血虚、阳虚显著高于气虚(P<0.05,P<0.01),阴虚、血虚高于阳虚(P<0.05);国绝经期综合征实证证素肝郁、气滞、热积分显著高于湿、痰(P<0.05,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位证素以肝、肾、脾积分显著高于肺、心(P<0.01).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血虚、阳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肝郁、气滞、热为主;病住证素主要在肝、肾、脾,属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对228例大肠癌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舌象、中医单证及证候变化。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前以气血瘀滞证(43.3%)和湿热内蕴证(33.3%)两类实证为主;术后早期(术后1周)虚证证候逐渐增加,主要为气血两虚证;术后中期(术后1月)呈现虚实夹杂之象;术后晚期(术后3月)虚证比例又逐渐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呈现一定的规律,临床上中医药对大肠癌围手术期的治疗科可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71例患者中常见的证候依次为阴虚、气虚、血瘀。患者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患者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患者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越高;衰弱指数在血虚、阳虚、痰浊、血瘀、火热、毒证候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气虚、阴虚、气滞、湿证候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气滞、火热、湿、毒各证在不同衰弱分级情况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虚、血虚、阳虚、痰浊、血瘀证在不同衰弱分级情况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肠癌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对228例大肠癌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舌象、中医辨证及证候变化。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前以气血瘀滞证(34.2%)和湿热蕴结证(28.9%)两类实证为主;术后早期(术后1周)虚性证候明显增加,主要为气血两虚证(17.1%);术后中期(术后1个月)呈现虚实夹杂之象;术后晚期(术后3个月)虚证比例逐渐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呈现一定规律,大肠癌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可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临床演变规律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53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第1、3、5、7、14天中医证候要素、临床常见客观指标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信息,采用SPSS 22.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入组第1天各证候要素发生率从高到低:内风>痰湿>血瘀>内火>气虚>阴虚;第3天证候要素发生率:痰湿>血瘀>内火>气虚>内风>阴虚;第5天证候要素发生率:血瘀>痰湿>内火>内风>气虚>阴虚;第7及14天证候要素发生率:血瘀>痰湿>内火>气虚>内风>阴虚.在具体组合类型上,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四证候要素单发或两两组合、三证组合较多,气虚、阴虚证候要素及四证以上组合出现均较少.痰湿与CRP(P<0.01)、HCY(P<0.05)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血瘀与CRP(P<0.05)、D-D(P<0.01)之间正相关,不同性别分组下的血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虚与年龄(P<0.05)、肥胖(P<0.05)、NIHSS评分(P<0.05)正相关;不同脑血管病分组下气虚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演变方式及组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以风为先,以痰、瘀、火为主要病理因素,以虚为根本.其中痰湿证候要素多与CRP、HCY相关;血瘀证候要素多与性别、CRP、D-D相关;气虚证候要素与高龄、肥胖、既往脑血管病史、NIHSS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89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血瘀证、气虚证、热证、痰浊证、气滞证、阳虚证、阴虚证、寒凝证等证型。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4例(60.7%),气虚证50例(56.2%),热证32例(40%),痰浊证20例(22.5%)最为常见,气滞证13例(14.6%),阳虚证8例(9%),阴虚证6例(6.7%),寒凝证3例(3.4%)。介入术后3天中医辨证中以血瘀证40例(44.9%),气虚证33例(37.1)最为常见,热证17例(19.1%),痰浊证15例(16.9%),气滞证13例(14.6%),阳虚证9例(10.1%),阴虚证6例(6.7%),寒凝证0例。结论:介入术后胸闷、胸痛及汗出临床症状较介入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在介入术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①热证已成为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证型;②虽然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法研究251例稳定型心绞痛的25个常见症状的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方法:收集2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 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把25个常见症状聚成4类,专家辨证第1类为心气亏虚证,第2类为脾气虚弱证,第3类为气阴两虚证,第4类为痰瘀互阻证,其中心气亏虚证和痰瘀互阻证关系最为密切。应用对应分析法发现气虚和血瘀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痰浊和热蕴以及气虚和阴虚。 结论:气虚血瘀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证候要素组合为气虚+血瘀、气虚+阴虚、血瘀+痰浊、心气虚+痰浊+血瘀。同时还提示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是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不同临床分期的证素分布情况及演变规律。方法以来自6家医院的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IPF中医临床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现场问卷,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中医症状情况,建立数据库并从中提取证素。以多维度GAP指标和临床分期体系为依据将IPF患者分为3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统计和比较不同阶段病性及病位证素分布情况。结果发放调查表108份,回收108份,有效89份。29例IPF临床Ⅰ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99,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93.10%),痰(浊)(58.62%)、血瘀(48.28%);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58,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44.83%)、肾(34.48%)。32例IPF临床Ⅱ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174,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90.63%)、痰(浊)(78.13%);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87,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脾(71.88%)、肾(65.63%)。28例IPF临床Ⅲ期患者涉及病性证素11个,总频次19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气虚(100.00%)、血瘀(100.00%)、阴虚(92.86%);病位证素5个,总频次100,出现频率前3位依次为肺(100.00%)、肾(100.00%)、脾(89.29%)。IPF临床各期患者病性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血瘀、阳虚和寒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中血瘀、阴虚、阳虚、寒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阴虚、阳虚和气滞(郁)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IPF临床各期患者病位证素比较,与IPF临床Ⅰ期比较,临床Ⅱ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临床Ⅲ期脾、肾和心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与IPF临床Ⅱ期比较,临床Ⅲ期中肾的证素分布显著升高(P0.017)。结论IPF临床Ⅰ期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浊)、血瘀为主,临床Ⅱ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痰(浊)为主,临床Ⅲ期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阴虚为主,随病程进展痰(浊)变化不著,而血瘀、阴虚、阳虚渐甚,且可兼见寒和气滞(郁);病位以肺、脾、肾为主,晚期累及于心。气虚血瘀作为核心证素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间在我院住院的2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证候分布:阳虚血瘀证32例(15.8%)、气虚血瘀证28例(13.9%)、气滞血瘀证28例(13.9%)、痰瘀交阻证24例(11.9%)。兼证中:血瘀证及其兼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合计占88例(43.6%)、阳虚及其各兼证组(阳虚寒凝证+阳虚痰瘀证+阳虚血瘀证)合计占62例(30.8%)>气虚及其兼证组(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合计50例(24.8%)。[结论]血瘀阳虚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48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小儿脑瘫虚证证素中阴虚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P<0.05,P<0.01),气虚高于阳虚(P<0.05);小儿脑瘫实证证素中湿、痰、气滞、热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小儿脑瘫病位证素以肝、肾积分显著高于脾、心(P<0.05,P<0.01)。结论小儿脑瘫多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气虚、血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湿、痰、气滞、热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