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军 《广西医学》2005,27(10):1506-150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肿瘤.在1960年,Nowell和Hungerford首先发现CML病人具有获得性的染色体异常,名之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Ph).1973年,Rowley发现它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间交互易位的结果,即t(9;22)(q34;q11).1983年以后,证实了9号染色体上c-abl与22号染色体上bcr基因交互易位,在22号染色体上所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P210^bcr/abl融合蛋白,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使一系列信号蛋白发生持续性的磷酸化,导致白血病的发生.CML病人经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三个阶段,各自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3~4年;6~9个月;3~6个月.CML治疗不能满足于完全血液学缓解(CHR),还要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进而提高CML分子学缓解率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发病率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近10近来,对CML致病的分子基础的研究及其早期治疗有较大进展,但对晚期病人的治疗仍显得束手无策。超过90%的CML病人白细胞内存在着一种philadclphia(Ph)染色体,是由1个22号染色体与1个9号染色体的长臂相互融合而成,即(9;22)(q34;q21)移位。这种Ph染色体携带着BCR-ABL融合基因,通过酪氨酸激酶催化,表达为一种磷蛋白(P210),P210~(BCR-ABL)在  相似文献   

3.
Ph染色体存在于95%慢性髓性白血病中,随着近年来MIC分型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发现其在急性白血病的患者中也有一定的检出率。Ph染色体由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易位,即t(9;22)(q34;q11)形成,这种易位在第22号染色体上形成了融合基因BCR-ABL,在第9号染色体上形成了融合基因ABL-BCR。BCR-ABL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比C-ABL编码的蛋白更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与Ph阳性急性白血病(AL)的发病有关。ABL-BCR融合基因的功能尚未被阐明。Ph染色体见于10%~20%成人急性淋巴细胞(舭),2%~5%儿童ALL及2%~3%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Ph阳性急性白血病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以携带费城染色体(Ph)的异常造血细胞克隆扩增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血液疾病,CML是由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的长臂相互易位构成[t(9;22)(Q34;Q11)]染色体导致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该融合基因编码产生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成为CML发病的主要原因。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格列卫)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治疗。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药物耐药性一直是困扰和阻碍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该耐药性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许多研究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对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达沙替尼治疗耐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9号和22号染色体的转位t(9;22)(q34;q11),从而导致BCR-ABL融合酪氨酸激酶的过度表达.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是目前治疗CML的一线药,可使大多数Ph+的CML慢性期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的完全缓解,但是约有25%的患者仍然达不到缓解,或在缓解后由于激酶位点的突变或者其他机制而引起耐药性的产生.伊马替尼的耐药在CML加速期和急变期以及Ph+ALL患者中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例具有BCR-ABL融合基因e14a3罕见亚型的成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结合文献回顾,阐述其临床和生物学特点.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诊为白血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确定其细胞遗传学异常,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确定BCR-ABL融合基因类型及拷贝数,给予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结果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倾向血小板增多症,骨髓活检提示CML,费城(Ph)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克隆性异常t(9;22;11)变异型异位,FISH提示伴融合基因阳性的间期核占74%,即伴t(9;22)染色体易位的间期核占74%,RT-qPCR检查JAK2、CALR、MPL、BCR-ABL(p210、p190、p230)基因均为阴性,罕见亚型BCR-ABL(e14a3)基因为阳性,给予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0.4 g/d,并监测治疗效果,患者用药4个月后BCR-ABL(e14a3)转阴.目前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BCR-ABL(e14a3)基因持续阴性.结论 骨髓形态不典型,染色体及FISH检查均符合CML的特点,但是典型的BCR-ABL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应进行非典型BCR-ABL的融合基因筛查及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  相似文献   

7.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带有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扩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特异的BCR-ABL抑制剂,现在成为CML的首选治疗措施,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治疗20例Ph染色体阳性CML患者。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带有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扩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特异的BCR-ABL抑制剂,现在成为CML的首选治疗措施,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治疗20例Ph染色体阳性CML患者。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6个月时分子学反应(BCR-ABL<1%)在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38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计算Sokal积分,分析伊马替尼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18、24个月时的染色体和BCR-ABL表达。结果:CML患者的Sokal危险度分级与早期分子学反应无明显相关性;在6个月时BCR-ABL<1%患者较BCR-ABL≥1%患者有更高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治疗后6个月的BCR-ABL<1%预示患者良好的预后,推测可以作为早期临床干预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钱丽 《重庆医学》2018,(19):2608-2610,2613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以髓系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是导致该病的核心因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临床应用,尤其是第一代TKI伊马替尼的问世,使CML患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得到很大提高.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对该药原发或继发的耐药,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CML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的产生,往往伴随着BCR-ABL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现就目前研究较热的JAK2/STAT、Hedgehog、Notch、PI3K/AKT等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慢性髓性白血病以9:22染色体易位为特征,易位产生的BCR-ABL融合蛋白具有组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并导致白血病转化。甲磺酸伊马替尼是BCR—ABL的选择性抑制剂,已经用于临床试验,对所有疾病的阶段疗效均好且毒性低。在对CML慢性期的Ⅲ期临床研究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疾病进展和耐受性方面优于干扰素加阿糖胞苷。  相似文献   

12.
格列卫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细胞毒药物、干扰素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ML近年治疗的最大进展是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格列卫),它是在CML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CML致病分子BCR-ABL而设计的靶向药物,为肿瘤治疗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占全部白血病的15%~20%,成人发病率1~2/10万,90%以上的CML细胞中出现t(9,22)(q34;q11),形成Ph染色体,产生BCR-ABL融合基因.CML病程可分为3期:CP(慢性期)、AP(加速期)及BC(急变期).现就近年来CML的分子靶向治疗作一综述,供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反义核酸技术、RNA干扰技术及核酶技术等靶向抑制BCR-ABL mRNA的药物,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了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缺乏体内研究资料,目前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影响BCR-ABL肿瘤蛋白稳定性的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可以克服突变细胞株的耐药,并显示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干细胞的抑制效应,在BCR-ABL阳性白血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5.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外周血中粒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幼稚粒细胞、Ph染色体阳性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等特征[1].临床上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及维持血细胞在正常范围内[2].基于此,本文探讨伊马替尼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现...  相似文献   

16.
BCR-ABL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特征性标志,根据BCR的断裂位置主要分为3个类型:M-BCR、m-BCR及μ-BCR。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突变对于CML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军 《广西医学》2000,22(3):522-52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恶增生性疾病.Ph染色体是CML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第9号染色体和经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从而使第9号染色体上大部分的c-ab1原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上,形成一个融合的bcr/ab1基因.该基因经转录后,翻译成分子量为210kD的蛋白质(P210bcr/ab1),P210bcr/ab1是具有活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这种蛋白使细胞调控系统发生紊乱和抑制细胞凋亡(1),这可能是正常细胞恶变成白血病细胞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为克隆性造血千细胞疾病,主要累及粒细胞系,其细胞遗传学基础是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之间的平衡易位后衍生出Ph染色体,并成为bcr/abl融合基因形成的结构基础,95%以上患者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儿童发病率较低,仅占同期白血病患者的2%~3%[1],婴儿CML更为少见,而近年国内对儿童尤其是婴儿的慢性髓系肿瘤的诊断名称缺乏规范化.本文报告1例婴儿CM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儿童/婴儿慢性髓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后的3?6个月时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在疗效监测中的价值,为CML患者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观察了128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分析伊马替尼治疗后3?6个月时的不同的BCR-ABL水平与后续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和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关系?结果:CML患者达EMR(早期分子学反应,3个月时BCR-ABL≤10%)患者比EMR失败(3个月BCR-ABL>10%)的患者在后续的时间点有更高的CCyR和MMR(P < 0.05)?在EMR失败的患者中,6个月BCR-ABL≤1%的患者组疗效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BCR-ABL介于1%~10%及>10%的患者与EMR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CML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的达EMR及EMR失败后6个月BCR-ABL≤1%能够预示良好的预后,推测可以作为早期干预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α-干扰素治疗使CML-C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甚至可能治愈.格列卫对CML的治疗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很少会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完全缓解,少数患者都存在着复发的危险和相关的克隆异常,因而格列卫是不能治愈CML的.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CML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