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29岁,平素月经规律(5/28 d),经量中等,无痛经,G0。因缺乏避孕常识,自婚后开始口服左炔诺孕酮(毓婷)0.75 mg,1次/1~2 d,连续服用8个月,服药期间月经仍较规律,但经量极少,有时仅为点滴出血,服药1个半月后出现轻度的情绪改变,有时情绪不能自控,症状进行性加重,服药8个月后症状  相似文献   

2.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治疗12例,受伤1周内行手术治疗39例,受伤8~26 d行手术治疗11例;经随访比较治疗前后ASIA分级的变化.结果 经12~48个月随访,非手术治疗者症状改善比例为91.67%,1周内手术者症状改善比例为87.18%,1周后手术者症状改善比例为54.55%;经x2检验,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周内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疗效优于1周后手术,但非手术治疗需严格选择病例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4岁,98 cm,16 kg,ASAⅢ级,因"咳嗽1周,加重伴发热、喘息6d"入院. 患儿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并逐渐加重,伴发热、喘息症状,在外院治疗后无好转而转入我院. 患儿入院前3个月反复发作"肺炎",经治疗可缓解,易反复,无特殊病史及过敏史.  相似文献   

4.
7 小儿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儿胆石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2例小儿胆石症的临床资料,20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行胆囊切除术(其中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18例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1例出现胆瘘,经引流后痊愈,1例右肝管内结石残留。18例(81.8%)得到随访,4例失访。随访5个月至7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3例偶有腹痛、腹胀,1例行二次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顺利。行非手术治疗的2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近期症状缓解,其中1例症状反复发作。结论对有腹痛者首选B超检查,对有胆总管扩张或黄疸的患儿结合CT检查可提高正确诊断率;症状明显的胆石症应早期手术治疗;腹腔镜可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例小肠肿瘤连续性误诊致四次手术教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伴恶心,黑便一月,加重一周,于1994年4月,在他院诊断为“急性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毕Ⅱ术)。术后症状无缓解,仍感腹痛腹胀,间断呕吐胆汁,低热,上腹部CT检查,提示急性胰腺炎,诊断为“术后胆源性胰腺炎”,距第一次手术后半年,1994年10月,行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第二次手术后,上述症状不但未缓解,且加重,仍感腹痛腹胀。腹部X线透视检查:提示不全性肠梗阻,临床诊断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在距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颈神经根病的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A-SCCC)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病例资料,患者入院后先接受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如果神经功能无缓解或加重,则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影像学资料,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平均随访4个月,其中23例经非手术治疗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1例改善不明显,其中8例改手术治疗,3例患者继续非手术治疗(2例症状逐渐缓解,1例出现脊髓病临床表现)。治疗后及随访期间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伴颈神经根病的A-SCCC患者经过系统非手术治疗后病情可以缓解,部分仍需手术治疗,伴颈神经根病或脊髓高信号的A-SCCC不必预防性手术,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_([1])。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为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和症状重体征轻_([2])。LSS治疗方案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评估,一般先进行3~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时可先采取微创治疗,仍达不到治疗目的再行传统开放术治疗。近年来,脊柱外科的微创治疗技术趋向成熟,相较传统术式,其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就国内外微创治疗LSS的主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于2019-04采用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高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91岁。因"右膝关节疼痛20年加重1个月不能行走"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曾注射药物、外敷膏药及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休息时可明显缓解,行走时需拄拐缓解疼痛。1个月前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疼痛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病人女,48岁。于2005年11月入院。自10岁起出现间隙性腹痛、腹泻,偶有暗红色血便,但无发热,每次经治疗后症状能缓解一段时间。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8℃左右,无规律。腹痛部位为脐周,呈阵发性,自觉能忍受,常伴有腹泻、呕吐。近半年来腹痛加剧,以进餐后及夜间明显,时有便血、同时出现反复的口腔溃疡。在外院先后诊断为“伤寒、败血症、类风湿”等,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但其发热、腹痛症状无缓解。3个月前病人因右下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5d出现高热、腹痛、经抗炎治疗症状无好转,术后8d切口破溃,引出约100mL脓性液体,放置双套管进行引流,每日引流量为100~200mL含粪性肠液,经引流后体温下降,但仍有间隙性腹痛,创口糜烂、不愈合,1周后转入上级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中等量腹水。腹腔粘连。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64岁,因"行走时阴囊间歇性疼痛1年半"入院。患者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阴囊胀痛,以行走时尤为明显,每行走约100 m即出现双侧阴囊胀痛,需下蹲或弯腰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再行走一段距离。卧床休息时,阴囊处无明显胀痛不适。双下肢无酸胀痛麻症状。一直于外院以附睾炎、前列腺炎等病治疗无效,并呈进行性加重。于门诊经骶骨裂孔行硬膜外封闭治疗后,双侧阴囊处疼痛减轻,可行走500 m,1个月后症状复发。入院症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是一种血、尿中草酸异常增高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常在10岁前出现双肾广泛结石钙化导致终末期肾病犤1犦。本病极为罕见,至今我国仅见1例犤2犦。我们曾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患儿,男,8岁,半年前出现面色苍白,1个月前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近3d尿量减少(500ml/d)、气促、腹胀而收入院。患儿病后无明显水肿及尿路刺激症状。5岁时曾出现双侧腰痛,未进一步检查,自行缓解。患儿有一胞姐,体健,家族史无异常。体检T37℃,P100次/min,R40次/min,BP140/90mmHg,体重16kg,身高113cm。神清,面色苍白,眼睑轻度水肿,心肺听诊无明显异…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8个月,因"反复颜面部、双下肢水肿4个月,咳嗽3 d"于2018年10月30日入院。患儿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水肿,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无皮疹、口腔溃疡、光过敏、脱发,无腹痛、关节疼痛,曾在外院诊断"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治疗可达部分缓解,家属依从性差,出院后自行停药改中药调理,病情仍反复。个人史、既往史无特殊,父母及同胞弟弟正常,祖父祖母40余岁不明疾病去世。入院量血压120~90/60~80 mmHg(1 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经病理组织学和钡灌肠诊断证实为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截石位3、6、9钟位,将肉毒毒素A注射入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肌层内,总剂量1.5U/kg。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1年分别作肛门直肠测压,治疗后3~6个月复查钡灌肠,以后每年钡灌肠复查1次。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年内所有患儿均能自主排便,未发现腹胀、便秘。有3例1年后再次出现便秘(3~5d排便1次)和轻度腹胀症状,但经扩肛后均迅速缓解。随访1个月时,肛门直肠静息压8例均较术前降低,1年后复查6例仍低于术前。术后3~6个月复查钡灌肠,8例扩张结肠均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短段型巨结肠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其损伤小,近期疗效良好;但作用机制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经后路360°融合内固定治疗合并严重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后路、自体髂骨360°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合并严重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1 例,男38 例,女33 例;年龄21~59 岁,平均38.5 岁.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采用临床疗效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定,0~1分为优,2~4分为良,5~6分为可,7~9分为差.结果术后切口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感染.1 例患者失访,临床融合率98.6%;临床疗效:优45 例,良23 例,可2 例,优良率97.1%.术后4 例患者有腰部僵硬或不适,有明显下肢痛6 例(8.6%),其中5 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8周疼痛逐渐消失,另1 例患者下肢痛症状顽固且无缓解趋势,行CT检查证实为邻近节段间盘突出,再次手术行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后症状消失.结论 经后路360°融合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下肢痛,但由于其具有固定坚强、融合确切、症状缓解好和相对经济等优点,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将是治疗合并有严重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腹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2014-05—2017-05间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共收治26例急腹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肛门恢复排气时间4~8 d,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3~9 d,住院时间12~18 d。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掌握急腹症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并及时给予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但在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相似文献   

1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局部硬化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PLE)局部给药治疗 5cm以上肝海绵状血管瘤 (C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15 6例CHL行PLE局部治疗 ,其途径包括 :经肝动脉 15 4例 ,经门静脉 1例、经皮直接瘤内注射 1例。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经肝动脉 15 4例 ,除 2例治疗后仍手术切除者外 ,其余 15 2例栓塞前肿瘤直径 (8 7±2 4 )cm ,栓塞后 3个月为 (4 8± 1 8)cm(P <0 0 1) ,栓塞后 6个月为 (1 9± 1 6 )cm(P <0 0 1)。经门静脉和直接穿刺各 1例治疗后瘤体均缩小。临床症状大部缓解。结论 CHL的局部PLE硬化治疗是疗效良好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ʹ����������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病人女 ,5 8岁。以腹胀、腹痛 6个月为主诉入院。 6个月前 ,无明显诱因 ,觉下腹胀满 ,排气次数减少 ,食欲减退。服用胃复安、普瑞博思、胃肠舒胶囊等胃肠动力药 ,症状无明显缓解。近 5个月 ,感腹部胀痛 ,尤以右下腹为重。 1个月前 ,进食后腹胀加重 ,出现呕吐 ,为咖啡样液体。病后体重下降 6kg。病人 15年前患“阑尾周围脓肿” ,经抗炎治疗好转。但经常有肠不全梗阻发作 ,每次经保守治疗 1~ 2天后症状缓解。个人及家族史无特殊记载。查体 :T 36 5℃ ,P 80 /min ,血压 16 0 /10 5kPa (12 0 /80mmHg)。消瘦 ,睑结…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可获满意疗效.但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症状无缓解或复发需再次手术率为2.0%~9.2%~([1]).  相似文献   

19.
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疗6~49个月后采用股骨颈开槽并去除硬化及囊性变之股骨头软骨下骨后嵌入带阔筋膜张肌骨瓣,清理坏死区域,使用2mm克氏针作锥入孔,直至有血液及脂滴自孔中溢出。术后使用CPM机康复训练,3个月内禁负重,3个月后先后经双拐、单拐、手杖辅助行走,1年后正常行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0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4例,患髋无疼痛;良8例,患髋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偶服用止痛药;可3例,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服用止痛药,后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的血供,促使坏死软骨面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后路360°融合内固定治疗合并严重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后路、自体髂骨360°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合并严重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1例,男38例,女33例;年龄21~59岁,平均38.5岁。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采用临床疗效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定,0~1分为优,2~4分为良,5~6分为可,7~9分为差。结果术后切口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感染。1例患者失访,临床融合率98.6%;临床疗效:优45例,良23例,可2例,优良率97.1%。术后4例患者有腰部僵硬或不适,有明显下肢痛6例(8.6%),其中5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8周疼痛逐渐消失,另1例患者下肢痛症状顽固且无缓解趋势,行CT检查证实为邻近节段间盘突出,再次手术行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后症状消失。结论经后路360°融合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下肢痛,但由于其具有固定坚强、融合确切、症状缓解好和相对经济等优点,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将是治疗合并有严重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