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母乳喂养与儿童期肥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对儿童期肥胖和超重的影响。 【方法】 抽取北京市 6~ 8岁学生 10 2 2 1名 ,测量身高、体重。其中 9712名学生家长完成了包含出生体重、2岁前喂养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和职业等内容的调查问卷。肥胖的判断标准根据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 ,凡超过标准值的 110 %~ 119%为超重 ,超过标准值的12 0 %为肥胖。 【结果】 有母乳喂养史的儿童肥胖发生率为 14 .8%,从未母乳喂养的儿童肥胖发生率为 18.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母乳与非母乳喂养儿童超重的发生率分别为 12 .7%和 12 .1%,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从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来看 ,肥胖率没有随母乳喂养时间延长而下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确定出生体重、父母BMI、性别和母乳喂养在儿童期肥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结论】 生后前几个月的母乳喂养对降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作用弱于出生体重、父母BMI及性别对其肥胖发生的危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绍兴市0~2岁婴幼儿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7 985名婴幼儿,以WHO身高标准体重为肥胖的判断标准。 【结果】 0~2岁婴幼儿总的肥胖检出率为2.64%,男童2.99%,女童 2.24%,总的超重检出率为9.83%,男童10.50%,女童9.06%,男女童之间肥胖超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4.424,χ2超重=4.687,P均<0.05)。1岁以内婴儿年龄越小肥胖检出率越高,18月以后随年龄增加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173.627,χ2超重=161.542,P值均<0.01)。肥胖影响因素有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 【结论】 绍兴市婴幼儿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是本次调查婴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太原市5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共1 582名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和9.4%,男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女童,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独生、父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母亲学历、银屏活动次数和出生体重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表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1 844名儿童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1.12%、7.21%,男生超重肥胖合计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P<0.05)。超重肥胖组出生体重、父亲BMI、母亲BMI高于对照组,每餐进食时间低于对照组(P均<0.001)。性别、父母亲超重肥胖、每餐进食时间、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吃东西、是否认同“每天喝牛奶是个好习惯”和“活动少,容易发生肥胖”观点这7个因素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较为常见,儿童超重肥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母亲孕期增重及婴儿喂养方式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2个社区的4所二级幼儿园共计儿童949名。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儿童的身高、体重、家庭基本状况、母亲孕期、喂养早期状况等。使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及喂养早期状况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到的949名儿童中,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和10.1%; 在控制儿童年龄、性别、户口属性、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后,孕期增重≥15 kg、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2个因素与儿童肥胖有关。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显著可能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而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则可能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5-2-1-0模式研究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济南市、淄博市和临沂市抽取3所小学共计1 584名学龄儿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儿童身高、体重以及儿童的日常活动和饮食习惯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2-1-0模式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1 584名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8%和13.3%;5-2-1-0模式中日均看电视玩电脑时间、日均户外运动时间、一周喝甜饮料频率与儿童超重、肥胖有关。【结论】 我国城市儿童肥胖问题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可以借鉴5-2-1-0模式中有意义的因素,提出一套预防我国儿童肥胖的健康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城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方法】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浦区和虹口区11所中小学学生6 965名,男3 440人,年龄(12.6±3.5)岁,女3525人,年龄(12.5±3.5)岁。采集数据包括每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结果】2006年上海7~18岁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均值,BMI百分位数值;在身高发育曲线图上,11和12岁时,男女身高发育曲线出现典型的二次交叉,体重发育曲线图未见二次交叉现象;超重和肥胖学生分别为916名(13.2%)和590名(8.5%),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6.6%(572/3 440)和11.5%(396/3 440),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8%(344/3 525)和5.5%(194/3 52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173.5,P<0.01)。【结论】目前上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生长发育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男生与青春发育前期的女生的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9 517名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厦门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患病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厦门市城区34所幼儿园作为调查的研究现场。收集9 517名2~6岁学龄前儿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计算肥胖检出率,并对肥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厦门市学龄前儿童肥胖患病率为7.40%,其中男童9.03%,女童5.48%;2~6岁儿童肥胖发生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儿童肥胖的发生与父母肥胖及家庭高收入有关,与儿童饮食习惯及看电视时间、体育活动有关。 【结论】 学龄前儿童肥胖患病率较高,儿童肥胖的发生状况与性别、年龄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各类营养不良与父母体重指数(BMI)、身高的关系。方法从1991—2011年8次"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中选择6 950人次6~18岁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地点包括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进行8次追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区调查、住户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医学体检。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迟缓、消瘦、营养不良和肥胖与其父母的BMI、身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11年,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父母超重、肥胖和身高总体呈上升趋势。广义线性模型显示,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与母亲、父亲的身高及母亲的BMI有关,儿童青少年消瘦与父母BMI有关,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与父母身高、BMI有关;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父亲身高有关,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父母超重、肥胖有关。时间延迟效应模型显示,相比母亲身高150 cm,母亲身高≥165 cm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RR=0.2,95%CI:0.0~1.0)和营养不良(RR=0.4,95%CI:0.2~0.8)的发生风险低;相对正常体重者,父亲低体重的儿童青少年消瘦(RR=2.5,95%CI:1.5~4.3)和营养不良发生风险高(RR=2.5,95%CI:1.5~4.3),父亲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消瘦发生风险低(RR=0.5,95%CI:0.3~0.8;RR=0.1,95%CI:0.0~0.5)、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风险高(RR=2.6,95%CI:1.3~5.0;RR=4.3,95%CI:1.8~10.3);相对正常体重者,母亲低体重的儿童青少年消瘦发生风险高(RR=1.9,95%CI:1.1~3.1),母亲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消瘦发生风险低(RR=0.6,95%CI:0.4~1.0;RR=0.7,95%CI:0.3~1.5)、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风险高(RR=2.0,95%CI:1.0~3.9;RR=6.4,95%CI:2.8~15.0)。结论儿童青少年各种营养不良与父母的身高、BMI存在一定的关系,合理的家庭营养干预有利于改善整个人群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西安市城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病情况。 【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西安市城区7~18岁中小学生13 994人,采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断超重和肥胖。采用三次样条对西安市7~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身高和BMI百分位数进行拟合,将身高,体重P50,及BMI的P85、P95百分位数值与2005年中国全国标准进行比较。 【结果】 西安市城区7~18岁中小学生超重总发病率为10.42%,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1.85%和8.83%;肥胖总发病率为4.67%,男生和女生分别为4.92%和4.40%。男生身高P50值在10~15岁(除12岁)比全国标准稍低,男女体重和女生身高P50中位数与全国数值基本接近;男生BMI的P85、P95数值与2005年全国水平基本接近;女生P85和P95值在14岁以前与全国水平基本接近,15岁后有所减低。 【结论】 西安市中小学肥胖发病率在17年间增加了一倍,制定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抽取ADHD儿童60例和正常对照儿童60例,由儿童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60例ADHD儿童的父母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父母共240人同时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结果 ADHD 组儿童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因子得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而内外向性(E)和掩饰性(L)两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HD组父亲的精神质(P)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掩饰性(L)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HD 组母亲神经质(N)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掩饰性(L) 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显示,父亲E分与ADHD儿童的P分呈负相关;母亲P分与儿童E分呈正相关,父亲L分与儿童E分呈负相关;父亲E分、母亲E分与ADHD儿童的N分呈负相关,母亲N分和父亲P分与其呈正相关;父母亲个性特点各因子均与ADHD儿童的L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DHD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有一定的特征,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伤害程度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首次住长治某医院的意外伤害儿童共7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0,P=0.040),其中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最高(43.7%);母亲不同年龄组之间,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6,P=0.015);其中母亲年龄为40岁以上儿童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最高(60.0%);非独生子女中发生重度伤害的比例(46.3%)高于独生子女(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27)。儿童意外伤害程度与伤害转归、医疗费用、患儿年龄、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亲年龄段高的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程度重的危险性是母亲年龄段低的1.872倍。结论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高、非独生子女家庭使重度意外伤害发生的风险增加。伤害程度越重转归越差,医疗费用越高;患儿年龄段越大、父母亲年龄越大,伤害程度越重。母亲年龄段高是意外伤害程度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中的危险性因素,并探讨肥胖、扁桃体肥大及腺样体肥大与儿童OSAHS的相关性。 【方法】 对182例儿童OSAHS患者及160例无OSAHS儿童进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扁桃体大小及腺样体大小进行评价。对全部儿童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以无OSAHS儿童作为对照组。 【结果】 患有OSAHS儿童的体质指数、扁桃体肿大程度及腺样体肥大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并且两组患儿的OSA评分、呼吸暂停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OSAHS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肥胖、扁桃体肥大以及腺样体肥大均是儿童OSAHS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从病因着手控制儿童OSAH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晋江市3~6周岁幼儿屈光状态异常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3 346名3~6周岁幼儿,采用SureSight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状态检查,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周岁幼儿3 346名(6 692眼)屈光状态异常率38.5%,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88,P<0.001),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73,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3~6周岁幼儿近视与平均1 d看电视时间有关联;远视与母亲视力、父亲视力、幼儿营养状况有关联;散光与父亲视力、幼儿营养状况有关联。 结论 父、母亲视力先天遗传因素及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营养状态等后天因素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在学龄前儿童中早期进行屈光筛查,消除不良影响因素,对促进儿童视力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多态性对健康和肥胖儿童的血压、脂质代谢影响。 【方法】 用PCR-RFLP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5~13岁的肥胖儿童(105例,男54人,女51人)及健康儿童(98例,男49人,女49人)ACE基因和ApoE基因的基因型,并测定两组儿童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血压、身高和体重。 【结果】 肥胖儿童具有较高的D/D基因型频率、D等位基因频率及ε4等位基因频率。D/D型儿童与ε4等位基因携带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血TG、TC、LDLC-C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和较低水平的血HDL-C。 【结论】 本地区健康及肥胖儿童ACE和ApoE基因存在多态性,且ACE和ApoE基因多态性对健康儿童及肥胖儿童的血脂代谢、体脂分布及血压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身材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其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分析其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 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07例身材矮小儿童进行调查,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07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身材矮小儿童在行为、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及自我意识总分得分上均低于正常儿童。父母亲的温暖和理解均与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父亲惩罚及严厉与其行为(r=-0.512)、躯体外貌(r=-0.178)和合群(r=-0.321)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其合群(r=-0.212)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满足(r=0.226)呈正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与其行为(r=-0.235)和智力学校(r=-0.196)呈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其躯体外貌(r=0.263)和幸福满足(r=0.196)呈正相关。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与其躯体外貌(r=0.179)和幸福满足(r=0.234)呈正相关;母亲拒绝与否认与其行为(r=-0.369)、躯体外貌(r=-0.206)和焦虑(r=-0.239)因子及总分(r=-0.214)呈负相关;母亲的惩罚及严厉与其行为(r=-0.412)、躯体外貌(r=-0.261)、幸福满足(r=-0.253)及总分(r=-0.287)呈负相关;母亲偏爱与其智力与学校(r=0.224)呈正相关,与其焦虑(r=-0.236)呈负相关。结论 身材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较正常同龄儿童低,且与其父母养育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影响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语言鼓励、固定餐桌、使用围嘴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性因素(P均=0.00),父亲低学历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针对儿童饮食行为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强父母的健康教育,尤以父亲为重点,提高科学的育儿理念,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