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173-2176
目的:比较针刺太冲、曲池、风池穴的降压疗效,对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进行穴位优选研究。方法: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太冲组、曲池组、风池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疗程2周,观察第一次针刺后即时血压、治疗前后平均血压及总有效率。结果:针刺后3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太冲组、曲池组在即时降压疗效和长期降压疗效方面均优于风池组(P0.05),而太冲组总有效率最高(P0.05)。结论:针刺太冲、曲池、风池均具有降压作用,其中太冲穴降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电针曲池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穴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化以及血浆儿茶酚胺(CA)浓度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曲池穴的降压机制.方法:将60例EH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曲池穴组(电针组)和药物对照组(药物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电针曲池穴和西药治疗(口服尼卡地平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改变以及血浆儿茶酚胺的浓度变化.结果:①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1);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D)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血浆多巴胺(DA)降低不明显(P>0.05);③两组在疗程结束后降压疗效方面,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6.7%,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穴和药物均能够通过调节血浆CA浓度达到对血压的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降压组穴治疗轻 中度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降压组穴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上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提供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首次治疗采用太冲+合谷+曲池,先针刺太冲+合谷10min后针刺曲池再留20min,取针后观察1h,记录血压变化,第2~15次均采用太冲+合谷+曲池留针30min,针刺前后观察血压变化。结果:针刺治疗早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显效38.71%,有效35.48%,总有效率74.19%。结论:针刺降压组穴可以有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4.
电针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与NT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的变化及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浓度的影响,探讨针刺单个特定穴(曲池)的降压效果及降压机制。方法:80例患者经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各40例,电针组予电针曲池治疗,对照组予尼卡地平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NPY、NT浓度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NPY浓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NT浓度均明显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NPY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血浆NT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能有效调节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与NT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效应机制.方法: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用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选用传统取穴进行针刺,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含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浆ET含量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ET含量可作为临床判定颈源性高血压疗效的一项客观检测指标,同时证明颈部夹脊穴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本病的选穴方案.  相似文献   

6.
针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对5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设药物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总疗效及每1疗程的治疗效果。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98%,药物组总有效率88%,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第1、2疗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3疗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针刺治疗该病疗效优于药物组,各疗程的疗效亦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压胶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阴虚阳亢型)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用降压胶囊和罗布麻胶囊治疗,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浆心钠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显著优于对照组(56%,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脑血液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升高血浆心钠素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总胆固醇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仅血压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降压胶囊对老年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浆心钠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结果: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NO、ET、TXB2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结论: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变化,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项七针优于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9.
选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血压≥20kPa,分针刺和对照二组.针刺双侧“曲池”、“足三里”穴,测量三个疗程前、后血压及血浆和中枢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各部NE和DA、5-HT含量,另选择7周左右尚未形成高血压的SHR大鼠46只,血压介于16~20kPa,分别观察静脉注射10%HMWD溶液和生理盐水后1、2、3小时的血压和全血粘度,结果如下:1、针刺治疗三个疗程后,可显著降低SHR血压,血压从25.493±0.733降到19.547±0.555(P<0.0001);2、针刺治疗后.针刺组SHR血浆NE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DA含量显著升高(P<0.05);3、针刺治疗后.针刺组脑干、大脑皮层、下丘脑脑组织N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5,<0.01,<0.05),脑干、大脑波层的DA含量也轻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0.057,下丘脑的DA含量也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5-HT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05);4、给尚未形成高血压的SHR注射10%HMWD溶液后,注射1、2,小后全血粘度均较注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P<0.001),较注射前血压显著升高(P<0.0005),上述结果提示,针刺对SHR的降压作用是针刺综合调节中枢和外周NE、DA和5-HT含量,调整脑内和外周交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极针对高血压病患血压及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磁极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二组均予基础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ET的改变,结果:磁极针组治疗后患者血压及血浆ET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1),对照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浆ET含量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极针能有效降低高血病患者血压及抑制内皮素的过量释放,提示磁极针对高血压病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血压升高大鼠的血压及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传导途径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效应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电击加噪声刺激15d制成应激性血压升高模型。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12只。各治疗组动物每日分别施以双侧"太冲"穴针刺不做手法、捻转补法和泻法操作。7d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Ach、胸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和cGMP的含量。在造模前、造模后、针刺后分别测量动物收缩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血压明显上升(P0.01);针刺7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压均有所降低(P0.05,P0.01),其中捻转泻法组较其它两个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Ach、动脉NOS和cGM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血浆Ach、动脉N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捻转补法和泻法组的动脉cGMP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3个治疗组中,捻转泻法组Ach含量升高更明显(P0.01),捻转补法组NOS含量以及捻转补法和泻法组cGMP含量的升高较针刺组显著(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泻手法可以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Ach/NO/cGMP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合谷刺配合化脓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合谷刺组和西药组,各30例.合谷刺组选曲池、三阴交等穴合谷刺,配合大椎、足三里等穴化脓灸治疗;西药组口服双氯灭痛,肌注甲氨喋呤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血沉和类风湿因子情况.结果:合谷刺组总有效率为7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沉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西药组不良反应较合谷刺组更为明显.结论:合谷刺可明显缓解RA活动期症状及体征,疗效与口服西药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西药明显降低,是治疗RA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选穴、留针时间、针刺深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的影响,优选最佳针刺降压方案。方法:纳入48例临床病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按照3因素2水平,即选穴(人迎、太冲)、留针时间(15、30 min)、针刺深度(浅刺、深刺),分为8组,每组6例,观察针刺前后24 h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1)针刺深度对收缩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收缩压方案为深刺人迎30 min;(2)留针时间对舒张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舒张压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3)不同因素对于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选穴;各因素不同水平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昼夜节律的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结论:深刺人迎或太冲30 min为针刺调节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温通针法组和捻转针法组。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方法造成VD大鼠模型,并给予相应的针刺("大椎"合谷"等)及药物(尼莫地平)治疗15d,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VD模型组大鼠CGRP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ET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温通针法组、捻转针法组和药物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明显升高CGRP含量(P<0.05,0.01),降低ET含量(P<0.01);温通针法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温通针法组升高CGRP含量、降低ET含量的作用优于捻转针法组(P<0.01)。结论:温通针法能使血浆中ET含量降低、CGRP含量升高,因而温通针法能有效改变机体中舒缩血管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D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44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对照组取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悬钟、关元、手三里等穴,均每日治疗2次,6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和第6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羰基(carbonyl group,PCO)、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guanine,8-OHd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疗程结束时,两组血浆MDA、PCO、8-OHdG较治疗前升高(P0.05),SOD活性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血浆MDA、PCO、8-OHd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观察组SOD活性升高(P0.01),对照组SOD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50.00%(35/70),对照组为44.44%(3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9%(59/70),对照组为55.56%(40/7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够改善DN患者抗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调理脾胃针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针治病时辨证施治的必要性。方法 把高血压病人按虚实辨证的不同分为虚证组和实证组 ,以相同的电针波型、频率和高强度电流 (4 .2 m A)刺激曲池和太冲穴 ,比较两组血压的变化。结果 电针后 ,虚证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 (均 P<0 .0 1) ;而实证组收缩压不降反升 (P<0 .0 1) ,舒张压变化不明显 (P>0 .0 5 )。结论 高强度电针较适宜高血压虚证病人的治疗 ,不适宜实证病人的治疗 ,提示电针治病时有必要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周海燕  杨洁  冯跃  杨慎峭 《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目的:比较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热证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透天凉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制造热证模型。治疗组动物选取"曲池"穴,分别施以"烧山火"补法和"透天凉"泻法各1次。用体温计检测各组家兔基础肛温及治疗前后肛温,用鲎试剂检查法检测血清ET含量。结果:造模后家兔肛温和血清ET含量增高(均P<0.01)。治疗两组与模型组相比肛温显著降低(P<0.05,P<0.01),E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透天凉组ET含量较烧山火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烧山火"透天凉"确能降低实热模型家兔血清ET含量,且"透天凉"退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对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应。方法: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病情3个重要的预后因素一一配对,将每对受试对象按随机的原则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照组采用耳穴直刺法。采用单盲法以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简化MPQ)对入选的全部病例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5 min3、0 min疼痛程度评分,将获得的透穴刺法和直刺法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积分分别采用质反应序贯试验和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序贯试验结果:透刺组与直刺组在针刺后5 min时镇痛效应无显著性差别(P>0.05);透刺组在针刺后30 min时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配对t检验结果:透刺组与直刺组在针刺后5 min和30 min对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应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耳针直刺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血压指标、心脏超声指标及病理学检测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4只10周龄SH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6只、针刺组8只,6只同周龄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大鼠针刺双侧“足三里”“太冲”,留针20 min/次,连续4周,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无针刺干预。每周检测血压,连续5周。在针刺干预结束次日,使用彩色超声心动仪测量并记录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内径、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相对室壁厚度。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干预第3、4周,针刺组大鼠收缩压[第3周:(178.38±9.47)mmHg比(190.00±13.90)mmHg;第4周:(167.96±23.47)mmHg比(195.47±11.36)mmHg]、舒张压[第3周:(139.33±13.20)mmHg比(159.56±12.89)mmHg;第4周:(132.92±18.02)mmHg比(165.61±13.36)mmHg]降低(P<0.01或P<0.05);针刺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0.96±0.07)mm 比(1.28±0.24)mm]、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1.15±0.08)mm 比(1.68±0.19)mm]、左室质量[(0.51±0.12)g 比(0.84±0.17)g]、左室质量指数[(14.96±1.53)比(23.65±5.04)]降低(P<0.01)。HE 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外膜有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增生及纤维化;针刺组大鼠心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针刺“足三里”“太冲”可有效降低 SHR 大鼠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左室肥厚和心脏重构,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和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效应机制.将80例EH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针刺合谷、太冲加百会穴温针灸和口服卡托普利片治疗30天,前后各检测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 1次.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ET含量均有减少,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NO含量都有增多,但前后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ET/NO比值下降明显,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刺开"四关"加百会穴温针灸治疗EH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双向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