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体动、舌后坠、术后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与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总用量T组明显大于M组(P〈0.05),T组麻醉效果优于M组(P〈0.05)。丙泊酚诱导后血压下降程度M组大于T组(P〈0.05),术中出现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例数M组多于T组(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优于丙泊酚人工控制输注。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输注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静脉麻醉(TIVA)与静吸复合全麻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是一种诱导快速、麻醉过程平稳、苏醒迅速的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靶控输注(TCI)又称目标浓度输注,代表着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最新进展。TCI能维持效应室或血浆丙泊酚的浓度在有效的范围,避免有效浓度波动带来的术中知晓、循环抑制、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丙泊酚的镇痛作用较弱,常与其他镇痛药联合应用。本研究应用TCI丙泊酚复合恒速输注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麻醉特点。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特点,已被广用于门诊短小手术的麻醉。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方法,与传统静脉输注丙泊酚比较,具有可控性高和简便精确的明显优势。本文将丙泊酚的TCI法与手控注射(MCI)法的应用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成人麻醉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下对全身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犬12只,基础麻醉后靶控输注丙泊酚,选取不同时间点测量全身二氧化碳产量(VCO2)、氧耗(VO2)、全身代谢率(EE)、动脉和脑回流静脉血气、血糖、乳酸,计算动-静脉氧含量差(Da-jvO2)、乳酸含量差(Da-jvL)、脑氧摄取率(CEO2)、脑糖摄取率(Erglu),分析全身及脑代谢。结果靶控丙泊酚下全身及脑代谢均下降,且随丙泊酚血浓度升高,代谢进一步降低,并没有发现代谢失衡现象.而全身代谢与脑代谢呈一致性下降。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能同时降低全身及脑代谢,无氧供需失衡发生,脑代谢和全身代谢下降程度与丙泊酚浓度升高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后恒速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变化.方法 择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AHHD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20 ml/kg羟乙基淀粉130/0.4,30 min内输完.分别在AHHD后(H组)和诱导后30 min(C组)恒速输注丙泊酚6 mg·kg-1·h-1.记录丙泊酚输注后0、1、2、4、10、15、20、25、30、35、45 min采集挠动脉血3 ml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检测两组诱导后、输注丙泊酚前和输注丙泊酚45 min后的Hb及Hct.结果 H组患者稀释后为中度血液稀释状态.H组输注丙泊酚后各时点血药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AHHD后恒速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降低,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丙泊酚剂量.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的两种输注方法在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丙泊酚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项检查和操作。本研究主要观察在纤维结肠镜检查中人工输注丙泊酚与靶控输注丙泊酚的两种给药方式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以及丙泊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都具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抑制作用,无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这可以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但有时会引起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后果。除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病人体质状况外,许多药物对血液动力学的抑制程度取决于给药方式、速度、剂量或血浆浓度。本研究是观察四种泵输注法输注雷芬太尼(RF)和丙泊酚(Prop)诱导麻醉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丙泊酚手控和靶控输注在无痛人流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研究旨在了解丙泊酚手控(MCI)和靶控输注(TCI)在门诊无痛人流手术静脉麻醉中的效能,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副作用,并对两种不同麻醉方法作临床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8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观察和血流动力学的比较。结果评价其诱导方法、术中情况和术后苏醒过程。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平稳、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甘露醇预处理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后,对经颈内动脉特续输注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8只健康杂种犬先后接受3次颈内动脉丙泊酚麻醉。笫1次给予0.1 mg·kg~(-1)·min~(-1)的丙泊酚,到达预定麻醉深度并维持1 5 min,再使犬恢复清醒。在第2、3次麻醉前,以1 ml·kg~(-1)·min~(-1)的输注速率分别进行生理盐水和20%甘露醇2 min 的预处理后再麻醉。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表示麻醉深度。观察每次麻醉的丙泊酚用量、达到预定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_(hypnotic))的时间和脑脊液丙泊酚浓度以及恢复清醒时间。结果甘露醇预处理后颈内动脉麻醉的内泊酚用量少、达到 AAI_(hypnotic)的时间以及恢复清醒时间短,与其他两次麻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 AAI_(hypnotic)时的脑脊液丙泊酚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甘露醇预处理可以显著增强经颈内动脉输注丙泊酚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比两种方式输注丙泊酚全静脉麻醉完成颅内肿瘤切除手术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喉罩静脉麻醉应用于颈部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8例接受颈部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实施喉罩静脉麻醉,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比较2组患者在各时的SBP、DBP、HR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和停药时点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喉罩置入前、后1 min时SBP、DBP、H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丙泊酚使用量少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手术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喉罩静脉麻醉,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且可减少丙泊酚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正丙泊酚由于其半衰期短,起效快,降低脑耗氧量和降低颅内压的优点在临床上普遍用于各种手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以及重症患者的镇静。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opofol infusion sydrome,PRIS)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大剂量、长时间输注丙泊酚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脂血症、肝脏脂肪浸润、横纹肌溶解、心律失常和难治性的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PRIS的诊断除了有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的先决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要求无痛胃镜检查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丙泊酚人工静注组(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B组)、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组(C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 min、置胃镜后2 min、苏醒时的SBP、DBP、HR、RR、SpO2,以及各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后2 min及置胃镜后2 min B、C组SBP下降,C组DBP下降(P<0.05);三组患者RR下降(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SpO2均高于96%.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三组患者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为无痛胃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方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喉罩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方式和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方式实施喉罩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方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喉罩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恒速输注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泊酚因起效快、无呼吸道刺激、苏醒迅速平稳及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尚未配备靶控输注(TCI)设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应用Trivatrainer软件模拟血药浓度3·5μg/ml的9-7-5恒速输注(constant infusion,CI)方案,随机对照全麻诱导和维持中丙泊酚C  相似文献   

18.
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有效靶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将利多卡因与丙泊酚复合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多卡因减轻丙泊酚注射痛方面,对两者之间的麻醉相互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少。本研究以脑电双频指数(BIS)50为麻醉深度指标,并结合血液动力学变化,探讨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有效靶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靶控浓度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法用于无痛人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靶控输注(TCI)是以药代学和药效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目标浓度为调控指标控制麻醉深度的给药方法。TCI和丙泊酚结合,将使静脉麻醉的深度可控性更强,如找到合适的技术指标,将杜绝人为的干扰因素。本研究拟确定丙泊酚应用TCI法在无痛人流中合适、安全的靶控浓度,观察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LC的70例老年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麻醉。通过警觉/镇静评分系统(OAA/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定,并比较2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2组患者术中、术后各个时间段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LC时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优秀,安全性高。麻醉撤药后患者苏醒快,利于老年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