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剂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疑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收治的92例疑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CT扫描;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能及辐射剂量,分析低剂量CT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者的诊断价值。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CT检查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96%和8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33、P = 0.392)。两组患者CT检查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辐射剂量为(1.28 ± 0.26)mSv,显著低于对照组[(3.12 ± 0.3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102、P < 0.001)。 结论低剂量CT对疑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CT检查相似,且辐射剂量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颌面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颌面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60mAs螺旋CT扫描)30例和低剂量组(30mAs螺旋CT扫描)30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两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手术发现47处骨折,常规剂量组手术发现49处骨折,两组骨折部位及比例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以上、下颌骨骨折为主;低剂量组CT三维重建颌面骨折检出率为93.62%,与常规剂量组CT三维重建检出率95.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颌面部骨折患者临床诊疗中采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不明显影响诊断准确性同时,大幅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在不同剂量条件下所获得的图像质量,以评价踝、腕关节低剂量扫描对关节正常结构显示及其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探讨256层螺旋CT踝、腕关节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就诊的成年患者106例(130个腕、踝)。常规剂量条件组120 kV/240 mAs (对照组),低剂量条件组100 kV/100 mAs,100 kV/80 mAs,100 kV/60 mAs,80 kV/60 mAs(实验组)。对所得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处理后,以同层面感兴趣区测得CT值计算标准差(SD)记为客观评分,由两位放射科专家以双盲的方式对各扫描剂量条件下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用统计软件对所得分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当扫描条件为120 kV/240 mAs,100 kV/100 mAs,100 kV/80 mAs,100 kV/60 mAs,80 kV/60 mAs时,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分别为235.74±17.34,43.94±6.33,40.88±4.17,26.48±3.41,18.19±1.72,主观评分为3.97±0.16,3.58±0.51,3.29±0.46,3.06±0.27,2.65±0.53,客观评分分别为7.76±1.68,10.18±3.97,23.03±4.17,34.88±6.27,43.83±7.17。结论当扫描条件降至100 kV/60 mAs,患者DLP降至(26.48±3.41) mGy·cm,主观评分为3.06±0.27,所得图像中优级图像比例降低,但低剂量下的横断及三维图像能够较好显示解剖关系,符合临床需要,并保护了患者。  相似文献   

4.
多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筛查肺结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4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方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胸片可疑肺结节患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扫描机。螺旋扫描采用预设35.5 mAs,床进20 mm/圈(即螺距1),0.75 s/圈,非螺旋扫描预设24 mAs,床进20 mm/圈(层厚=层距),0.48 s/圈,其他扫描参数相同:120 kV,准直0.5×4,DFOV 300 mm,重建层厚5mm。根据出现伪影程度及是否分辨出肺结节来评价CT图像质量,对肺结节进行简单计数。比较两者发现肺结节的差异及有效放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方式检查30例患者均为阳性,发现各种肺结节都是108个。非螺旋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低于螺旋扫描方式(P〈0.001)。结论非螺旋方式扫描与螺旋方式扫描在胸部低剂量检查中对于肺内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扫描剂量相对更低的非螺旋方式扫描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及筛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疝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LVHR)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无张力修补术的68例腹壁疝病人(缺损长径≤20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VHR 31例,开放式腹壁疝修补术(OVHR)37例。随访时间1~21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LVHR与OVHR在年龄、性别比、BMI和疝缺损大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R与OVHR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0.5±17.7)min和(75.5±30.3)min(P=0.017),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2±2.5)d和(9.6±8.0)d(P=0.026),术后2周内恢复非限制性活动人数分别为96.8%和78.4%(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VAS分别为5.6±1.2和6.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1周和1个月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P=0.056)。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4%和24.3%(P =0.623),复发率分别为3.2%和5.6%(P =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8334±5336)元和(9508±92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LVHR对于缺损长径<20cm的腹壁疝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低剂量技术的应用。方法搜集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我院行双源CT上腹部增强检查的连续60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分别依次采用常规管电流量(210 mAs)和低管电流量(200、190、180、170及165 mAs)扫描,分别为常规管电流量组和低管电流量组。测量、计算并评估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值、肝脏和胰腺信噪比(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SD值、肝脏和胰腺S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和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5 mAs管电流量组图像SNR、射线剂量和主观质量评分均为最低,不能满足诊断需求。结论上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阶段性降低管电流量使诊断医生逐渐适应低剂量图像质量,从而普及现有设备的低剂量扫描的方法是可行的。双源CT采用170 mAs的参考管电流量,既能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合格图像,又能大大降低患者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术前渐进性气腹(PPP)在复杂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21例采用PPP行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气腹前后均行腹部CT检查,计算疝囊容积、腹腔容积。 结果21例患者均完成气腹,平均气腹时间(16.6±1.8)d,平均注入的空气量(3.7±0.9)L;4例(19.0%)发生与PPP相关的并发症,包括1例皮下气肿和3例肩胛痛;气腹前后平均疝囊容积分别是(901.0±430.8)ml和(1 115.1±481.9)ml,腹腔容积分别是(6 741.9±1 746.9)ml和(8 962.3±2 272.9)ml,(疝囊容积/腹腔总容积)×100%分别是(12±5)%和(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12.4、2.9,均P<0.01);气腹后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平均分别增加26.0%、33.7%,多数患者疝内容物自发性减少。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肠管损伤,平均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80.1±50.6)min、(11.4±9.0)d,腹壁缺损均完全关闭;术后出现血清肿2例,呼吸困难1例,肺炎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出现腹腔高压、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3.0±8.0)个月,无一例疝复发。 结论PPP应用于切口疝安全有效,允许疝内容物完全回纳腹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对照组采用开放切口疝修补术,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各5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2.8±4.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1.7±5.6)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研究组手术当天VAS评分为(5.7±0.6)分,术后1、2、3 d的VAS评分为(4.7±0.7)分、(2.8±0.5)分、(1.2±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22.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07)。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可有效减轻腹壁切口疝患者的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应用iDose4软件对低剂量胸部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将iDose4迭代重建(IR)技术用于胸部低剂量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1例体质量指数(BMI)正常(18.5≤BMI〈25.0kg/m2)且接受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20kVp,100 mAs)、B组(80kVp,100mAs)、C组(120kVp,50mAs),分别采用iDose4 IR技术和FBP进行重建,记录各组的噪声、SNR、CNR和有效剂量(ED)。按1~3分评价各组总体图像质量,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同一个患者的FBP和IR图像,IR技术明显降低了图像的噪声,提高了图像的SNR、CNR。B、C组IR后的图像噪声、SNR和CNR与A组FBP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IR后的图像总体质量与A组FBP重建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IR技术进行低剂量胸部CT增强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辅助瓦氏呼吸在补片重建腹壁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拟行补片修补的腹壁疝患者,术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及做最大瓦氏呼吸时分别行螺旋CT检查,测量疝环径线的变化,测量距离疝环不同距离腹壁肌肉的CT值。测量螺旋CT检查结果阴性患者的腹壁肌肉CT值。结果辅助瓦氏呼吸的腹部MSCT检查患者的疝环径线较平静呼吸状态下屏住气的检查增大:疝环左右径线平均增大10.7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7,P=0.000);上下径线平均增大10.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18,P=0.000)。97例腹壁疝患者距离疝环1、2、3、4、5、6 cm的腹壁肌肉的CT值组间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34,P=0.000)。腹壁疝患者远隔部位(距离疝环6 cm)与腹部 MSCT检查结果正常者的腹壁肌肉的 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197,P=0.000)。结论辅助瓦氏呼吸的MSCT检查,有利于腹壁疝的检出以及了解腹内压增高患者疝环的真实径线。测量疝环周围腹壁肌肉CT值,能够了解患者腹壁肌肉的生理状态,帮助确定固定补片的安全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生长因子覆膜纳米纤维疝补片对大鼠腹壁缺损修复的作用。 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生长因子VEGF165及FGF-21覆膜纳米纤维疝补片。选取30只SD大鼠,体质量100~120 g,手术造成1 cm×1 cm的全层腹壁缺损,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生长因子覆膜纳米纤维疝补片(实验组)和聚丙烯疝补片(对照组)修补。术后1、2、4周分批取材(每时间点5只)对动物一般情况观察、手术部位血清肿形成情况检测、组织学观察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比较。 结果成功制备生长因子VEGF165及FGF-21覆膜纳米纤维疝补片;术后2组大鼠均健康成活,未发生疝瘘等不良反应,缺损得到完整修复。2组大鼠在手术部位血清肿形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巨噬细胞及异物巨细胞计数在术后1、2周低于对照组(56.3±7.3 vs 75.2±9.6,P<0.01;37.1±6.9 vs 53.7±8.1,P<0.05),在术后4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表明实验组手术部位的腹壁组织的炎症反应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部位腹壁组织TNF-α及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3.67±5.10 vs 194.43± 25.39,P<0.01;84.24±8.22 vs 171.41±15.86,P<0.01)。 结论生长因子覆膜纳米纤维疝补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能降低手术部位的炎症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剥离疝囊与横断处理疝囊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如皋市中医院行TAPP的患者12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行横断疝囊处理试验组,对照组行完全剥离疝囊。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住院相关指标、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处理时间、术后5 d腹股沟积液、住院费用及术后第2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47.11±4.15)min、(3.24±1.01)ml、(9.57±2.74)min、(5.27±1.09)ml、(8 105.69± 251.67)元及(2.11±0.97)分均低于对照组(57.69±5.28)min、(6.71±2.14)ml、(25.13±4.29)min、(13.75±3.56)ml、(11 241.55±397.52)元及(4.59±1.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03、11.359、23.678、17.643、51.628、12.899,P均<0.001);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51±1.04)d与对照组(6.19±1.06)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9,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巴塞尔指数(BI)评分分别为(82.19±8.95)分及(83.01±7.94)分均高于对照组(75.11±8.02)分及(76.25±7.19)分,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73.19±7.02)分低于对照组(84.17±7.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3、4.888、8.076,P均<0.001);术后试验组患者的神经感觉异常和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为0及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5(8.33%)及11(1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9.259,P=0.022、0.002);试验组患者血清肿发生情况为1(1.67%)与对照组6(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93,P=0.051)。 结论TAPP修补术中,与疝囊剥离相比,横断疝囊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手术损伤、缓解术后疼痛,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开放手术辅助腹腔镜与完全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和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普外科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1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法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行开放手术辅助腹腔镜疝修补术;对照组21例,行完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随访并发症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06.81±33.90)min,术中出血量(14.05±7.85)ml,并发症发生1例(5%);对照组分别为(126.75±23.36)min,(27.25±15)ml,3例(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2.05±0.51)d、住院天数(6.95±2.31)d,对照组分别为(1.71±0.64)d、(6.38±1.2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开放手术辅助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1至10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行疝囊高位结扎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2组,每组患儿5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组术中给予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小儿疼痛量表评分(FLAC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27±1.86)min、(13.34±3.17)min及(2.26±0.14)d,与对照组(13.31±2.05)min、(19.86±3.48)及(3.15±1.1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84、9.259、5.341,P均<0.001)。与T1相比,观察组患儿T2、T3时段HR、SBP、DBP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段H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段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时、术后2 h、4 h及8 h FLACC评分分别为(2.3±0.6)分、(2.0±0.4)分、(1.6±0.5)分、(1.2±0.3)分,均低于对照组(3.0±0.5)分、(2.7±0.6)分、(2.2±0.3)分、(1.7±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0、47.114、57.940、49.999,P均<0.05)。观察组呕吐、咽痛、喉痉挛的发生情况分别为3(6.00%)、3(6.00%)、2(4.00%),均低于对照组10(20.00%)、11(22.00%)、9(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5.316、5.005,P=0.037、0.021、0.025)。 结论在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降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在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乙状结肠造口旁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开放造口旁疝修补术,观察组行腹腔镜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远期疼痛发生率及切口疝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0、16.67%及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43.33%及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5.079、5.192,P=0.020、0.024、0.023)。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31.05±12.11)min、(38 946.06±1 019.75)元均高于对照组(96.91±10.54)min、(18 492.19±572.3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7、95.802,P均<0.001)。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分别为(33.14±8.06)ml、(1.26±0.51)d、(3.59±1.17)d均低于对照组(69.28±9.18)ml、(2.27±1.02)d、(5.44±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04、4.851、3.996,P均<0.001)。 结论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在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乙状结肠造口旁疝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疝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智能最佳管电压调节(CARE kV)技术在儿童埋伏牙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埋伏牙患儿行CT扫描,并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常规扫描(100kVp/150mAs),B组开启CARE Dose 4D扫描(100kVp/参考管电流150 mAs),C组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扫描(参考管电压100kV/参考管电流120mAs)。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图像平均CT值、噪声、SNR、CNR、主观评分及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差异。结果 3组实际扫描管电流、管电压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比较,B组有效剂量(ED)减低约15.74%,C组ED减低26.85%;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源CT智能最佳管电压调节技术行儿童埋伏牙CT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不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联合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对成人腹壁疝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复发的影响。 方法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怀柔医院就诊的80例腹壁疝患者,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采用腹腔镜内补片植入术,观察组无康复介入,治疗组采用术前1周、术后3周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腹式呼吸训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多裂肌、盆底肌等核心肌群激活训练。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及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观察疝复发率。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缩短(P<0.05),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IL-6和CRP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IL-6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肠管损伤、血清肿、慢性疼痛、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联合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可促进成人腹壁疝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并发肠梗阻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肠梗阻分为发生肠梗阻组(30例)与未发生肠梗阻组(2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围术期相关指标,筛选出肠梗阻发生的易感因素,总结其防治措施。 结果发生肠梗阻组与未发生肠梗阻组在性别、是否合并急慢性支气管炎、是否合并前列腺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年龄、手术类型、术前营养状况、切口类型、愈合类型、合并腹水及合并便秘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肠梗阻组患者经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为(3.40±1.78)d、腹胀消失时间为(4.24±1.57)d、排气时间为(5.96±1.61)d、进食流质时间为(6.95±2.02)d、胃肠减压引流量为(315.21±106.52)ml/d、平均住院时间为(14.59±2.63)d。 结论腹壁切口疝并发肠梗阻的易感因素为男性、合并急慢性支气管炎或前列腺炎,但肠梗阻经及时干预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均得以显著改善,提示重视易感因素的控制、及早给予治疗是防治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