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合理的手术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 1999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有19例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平均年龄37岁(12~78岁);男性12例,女性7例. 其中,软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1例、骨巨细胞瘤1例、转移癌4例.切除髂骨翼及部分骶骨、保留髋臼手术10例,采用了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自体腓骨或髂骨植骨;切除部分骶骨、髂骨翼及髋臼手术9例,应用组配式人工半骨盆重建骨盆环完整性.结果 肿瘤学结果:7例出现局部复发(7/19,36.9%),其中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2例及转移癌1例.1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至7年,平均4.5年.功能结果:9例保留髋臼、钉棒重建的患者术后正常行走,无步态异常.9例行Ⅱ区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8例术后2个月能够扶拐行走.ISOLS评分平均20分以上,其中,良好3例,一般5例,较差1例.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术后脱位1例,行切开复位;因深部感染取出假体1例.结论 对于保留髋臼的髂骨肿瘤切除,采用钉棒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是一种理想的重建骨盆环稳定性的方法,可使患者早期恢复行走功能.将股骨头颈植于骶骨侧方,将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卡于质骨块的下方,重建累及骶骨及髋臼的骨盆切除,是一种可取的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2.
骶骨肿瘤切除ISOLA重建骨盆环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ISOL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2例骶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均应用ISOLA行腰骶部内固定植骨融合,其中24例行前后联合入路,结扎双侧髂内动脉;8例行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感染去除内固定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3例,再手术3例,失访5例,余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植骨融合好,骨盆环稳定,内固定物无松动,未发现断钉断棒现象。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ISOLA重建下腰椎及骨盆环稳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路切除高位骶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瘤体切除治疗高位骶骨肿瘤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49岁;骨巨细胞4例,脊索瘤4例,神经鞘瘤3例。6例肿瘤累及到S1椎体,5例累及到S2椎体,瘤体均侵犯骶前组织。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未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出血量500~1900ml.平均800ml;术后第2天患者恢复肠道排气并进食,未出现腹部并发症。9例切除或部分切除骶髂关节的患者进行了腰骶重建,同时行腰椎横突与髂骨间的植骨融合。随访3—2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肿瘤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骶骨肿瘤切除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瘤体切除的难度,腹部手术创伤小,是切除侵犯骶前组织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和骶骨重建方式. 方法 对1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及骶骨重建,骶骨部分切除12例,全骶骨切除1例.全骶骨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髂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加腓骨植骨术重建后骨盆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 结果 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本组13例中,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10年,有5例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 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骶骨重建及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郭卫  李大森  孙馨  杨毅  谢璐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累及部分骶骨及一侧骶髂关节的骶骨恶性肿瘤采用保留对侧神经孔、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整块切除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7月间,共有16例累及部分骶骨及一侧骶髂关节的骶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矢状位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保留对侧骶神经孔)肿瘤整块切除及功能重建手术。男10例,女6例;年龄17~70岁,平均37.9岁。软骨肉瘤5例、Ewing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2例。结果手术时间4.0~11.5 h,平均6.5h;术中出血量1500~5500 ml,平均3600 ml 。5例患者为Ⅰ型切除,11例患者为Ⅱ型切除。随访时间21~59个月,平均34.4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功能评估,除3例患者保留患侧S1神经根者外,其余13例均出现患侧足踝跖屈功能障碍。所有16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括约肌功能。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例(25%)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7例(43.8%)出现局部复发,6例病灶内手术者中5例局部复发,4例为骶骨侧复发,1例为软组织复发。8例(50.0%)无瘤生存,2例(12.5%)患者带瘤生存,6例(37.5%)患者死于肿瘤。结论 保留对侧神经孔、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整块切除具有可操作性,相对于全骶骨切除有着较好的功能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骶骨肿瘤相对少见,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切.全骶骨肿瘤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全骶骨肿瘤切除常常导致骨盆环不稳,因此,术后如何重建腰骶稳定性是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文献已报道多种重建方式,包括三角框架重建装置,髂骨棒和髂骨螺钉,改良Galveston,假体置换等.作者就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盆Ⅱ区肿瘤完整切除及采用同种异体骨盆、组配式假体、3D打印假体重建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3例原发恶性骨肿瘤累及骨盆Ⅱ区,行肿瘤完整切除及髋臼重建术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16~59岁,平均39.0岁。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5例、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2例。骨盆肿瘤Enneking分区:肿瘤累及Ⅱ区4例,累及Ⅰ区和Ⅱ区4例,累及Ⅱ区和Ⅲ区5例。病程1~24个月,平均9.5个月。随访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转移;影像学检查观察内植物在位、断裂,骨吸收、骨不愈合等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情况;术后根据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4~7 h,平均4.6 h;术中出血量800~1 600 mL,平均1 200.0 mL。术后无再次手术或死亡患者。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33.5个月。4例接受化疗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转移。术后1例出现创面感染;1例假体置换术后1个月发生假体脱位。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12个月复发,穿刺活检提示骨巨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记录术中出血量,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切口愈合情况及肿瘤术后1年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30~7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400±1 656)ml,手术过程中无休克死亡。38例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6个月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延迟愈合;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脊索瘤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个月复发;1例尤因肉瘤患者13个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和20个月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虽然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但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行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2月,对8例骶骨肿瘤采用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切除肿瘤。男5例,女3例;年龄32~63岁。脊索瘤4例,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累及节段:S34例,S42例。肿瘤大小6cm×4cm~12cm×10cm。病程6个月~2年。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250mL,术后引流平均500mL。2例术后出现切口皮肤坏死,1例因脑脊液漏致切口不愈,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骨盆稳定性和二便功能均基本正常。2例持续存在骶尾部感觉减退,1例右小腿感觉减退。结论骶骨部分切除术是根治低位骶骨肿瘤的首选方法,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为骶骨肿瘤的完整切除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