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95例(109只眼)行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接受氩离子眼底激光光凝术9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行激光治疗患者均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者,作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唐志强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59-86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06间,收治的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眼底改变和治疗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具有格子样变性者26例,其中合并干性裂孔者5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8例。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加压环扎术,26例格子样变性者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个月~2年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所以应对每位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认真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氩蓝绿激光对67眼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全环绕式视网膜光凝术。结果:术后21眼随访6个月、46眼随访12个月,无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伴有干性裂孔、玻璃体牵引、一眼已有视网膜脱离、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必需、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BVI倍频532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和分析用BV1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用法国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患眼200眼,结果 视网膜周边于性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激光治疗76眼。成功72眼,占94.21%,失败4例是因玻璃体有牵引。结合局部垫压后成功;不放液巩膜外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68眼,一次激光封孔成功56眼,占82.4% ,12例因视网膜下液较多失败,后经使用中药,脱水剂等治疗后,8例二次光凝成功。4例失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成功18例。失败4例;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12眼100%手术成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及术后激光封闭裂孔26眼,成功100%。结论 BVI532倍频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创伤小,周边视网膜裂孔和变性激光治疗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激光可根据病情在术中,术后选择,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手术均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4例65只眼,治愈率为90.8%。疗效与裂孔多少、视网膜脱离范围及玻璃体膜有关。正确诊断裂孔并有效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排出视网膜下液,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所有赤道部前后的裂孔和变性区治疗2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果:术后随访3—12mon,裂孔完全封闭20例(95.3%),视网膜复位良好19例(90.4%)。结论: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绪  万平 《海南医学》2008,19(8):55-56
目的探讨有关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18例再次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再次手术后,15例(83.33%)成功,即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较术前增进;2例(11.11%)好转,即裂孔封闭,视网膜基本复位,视力同术前,1例(5.55%)失败,即裂孔未封闭,视网膜未复位,视力下降。结论在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视网膜复位术中,未使裂孔位于巩膜垫压嵴上,冷凝过度或不足;术后出现新的视网膜裂孔是导致手术失败而需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云环 《陕西医学杂志》2014,(11):1510-1511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均经巩膜环扎术治疗,观察并分析含有不同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以及视网膜脱离的不同范围的复位率情况。结果:93例视网膜一次复位,复位率93%;4例虽然没有完全复位,但裂孔已封闭,已经好转;3例未能治愈,视网膜未能复位。通过比较不同裂孔数目、视网膜脱离范围,各组的复位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巩膜环扎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患者复位率高,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7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进行分析,讨论造成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失败的原因。结果 影响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原因包括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发展以及病程的长短。结论 术前及术后裂孔定位的准确性以及玻璃体的状态、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显微镜直视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72例(882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巩膜外环扎、硅压、放液、冷凝术,使视网膜复位.结果:视网膜裂孔封闭,包含复位837只眼(94.9%),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36只眼(4.1%),9只眼(1.0%),因患者拒绝再次手术,视网膜未能复位.结论: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双手操作准确而迅速,视网膜裂孔和变性区能清楚观察,显微镜直视下放液及作视网膜冷凝,同时核实硅胶填压的位置是否合适,且助手能同时观察和配合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和间接眼底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结果,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40例(40眼),术前均进行散瞳下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检查和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记录两种方法的术前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视网膜裂孔检出率Kendall Wa系数为0.842,两种检查方法存在显著的一致性,但两种检查方法检出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裂孔的数量存在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小圆孔及沙眼孔,其他类型裂孔的遗漏相对较少。结论 CLARUS 500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前检查效果与间接眼底镜检查一致性显著,但可能会遗漏较周边的视网膜裂孔,尤其是周边视网膜的细小沙眼孔。  相似文献   

15.
郭雷  赵平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3):169-17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再次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1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裂孔位于巩膜嵴前坡,但仍有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嵴前坡,观察脱离程度变化,于术后4~6个月因脱离加重行放水冷凝术。另13例术后视网膜全脱离。其中3例因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行玻切加激光封闭裂孔治疗;另10例行双眼包扎,促吸收药物治疗,其中3例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行激光封闭裂孔;7例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巩膜嵴前坡,行放水冷凝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完全封闭,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应依据眼内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与方式。如果PVR严重应行玻切术。如果PVR在C1级以下应先行保守治疗,视网膜下液吸收后可行激光治疗。局限于嵴前坡的持续脱离行单纯放水冷凝术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应遵循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对61例63眼全层黄斑裂孔进行临床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黄斑裂孔的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认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应根据黄斑裂孔大小、有无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范围等因素决定。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大部分外伤性黄斑裂孔,即使形成全层裂孔,通常病情稳定,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不需要用光凝或其他手术来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6例(2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后,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在显微镜直视下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26例患者全部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出血。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精细、视网膜复位率高、操作简便易掌握、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联合巩膜外冷凝术对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89例(89眼)孔源性视网膜病例施行巩膜环扎联合巩膜外冷凝术治疗,随访4个月~4年,观察其手术疗效并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本组89例中一次手术成功80例,二次手术成功3例,总治愈率为93.3%;手术失败病例的主要原因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术中裂孔定位不准导致裂孔未能封闭。结论:巩膜环扎联合巩膜外冷凝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的有效手段,查找并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玻璃体积血的原因及构成特点。方法对以玻璃体积血为首诊的1 263例1 305眼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原因分析。结果在该研究中,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致玻璃体积血者最多,为385例(30.48%);其次为眼外伤376例(29.77%),再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168例(13.30%);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33例(10.53%),视网膜静脉周围炎65例(5.15%),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41例(3.25%),视网膜大动脉瘤41例(3.25%)和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21例(1.67%)。各年龄组病因构成差异存在显著性(χ2=419.808,P<0.01)。<45岁的青年组中,眼外伤导致玻璃体积血的最多,为286例(63.13%),其次为PDR 58例(12.80%),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0例(11.04%),再次为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4例(7.51%)。45~59岁中年组,PDR致玻璃体积血的最多,为178例(44.61%),其次为RVO 71例(17.79%),眼外伤65例(16.29%),再次为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3例(13.28%)。≥60岁老年组,PDR致玻璃体积血的最多,为149例(36.25%),其次为RVO 88例(21.41%),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例(11.19%),再次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39例(9.49%)及视网膜大动脉瘤38例(9.25%)。男女病因构成差异存在显著性(χ2=61.436,P<0.01)。721例男性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依次为眼外伤、PDR,RVO,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分别占总男性患者人数的38.56%、25.80%、11.37%、9.71%和6.24%。542例女性患者中,PDR,眼外伤、RVO,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6.71%、18.09%、15.88%和11.62%。结论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外伤,视网膜静脉阻塞及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孔卫平 《九江医学》2006,21(2):57-58
目的:探讨双目间接检眼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检查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2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裂孔定位,冷凝,硅海绵外加压及环扎带。玻璃体腔内注入消毒空气或C3F8。结果: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一次性复位19眼(占90.5%),未复位2眼(占9.5%),经二次手术复位,术后视力均提高。结论: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较高的照明度,较宽较清晰的立体视野,直视下进行裂孔冷凝封闭,提高了裂孔检查及手术的成功率,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