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王成付 《安徽医学》2008,29(3):335-338
ANCA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 neutm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胞浆中有些特殊颗粒及嗜天青颗粒,颗粒中具有杀菌作用的酶,它们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当受到炎症刺激时可以在细胞表面表达,诱导免疫反应产生ANCA。ANCA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G(即IgG)。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应用软琼脂集落形成法选出单克隆HL-60细胞系,系统地研究新维甲类化合物R81001的分化诱导作用。证明该药可使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NBT还原能力明显增强,呈浓度依赖性。形态学观察表明,在药物作用下细胞的核浆比例降低,核仁减少或消失.胞浆中嗜天青颗粒减少,出现特异性颗粒。多数细胞处于中或晚幼粒细胞阶段。非特异酯酶染色试验证明,R81001诱导HL-60细胞沿粒系统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AgNOR是核仁组成区(NOR)相关的嗜银蛋白的简称。它能反映细胞核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r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的合成状况,AgNOR可用银染色的方法显示。本研究旨在分析骨髓中粒细胞系统的AgNOR。方法 我们对正常骨髓的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及晚幼粒细胞做了AgNOR染色及分析。结果 得出每核AgNOR数:早幼粒细胞比中幼粒细胞多,中幼粒细胞较晚幼粒细胞多。此结果说明随着细胞分化、成熟。AgNOR数含量逐渐减少。结论 AgNOR可做为骨髓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一个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脾肿大,以阴茎持续勃起为首发症状,相当少见。笔者对1999年12月-2004年8月收治的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符合诊断标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鑫 《海南医学》2007,18(8):33-34
目的 探讨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7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按现在国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复核和确认[1],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骨髓象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情况.结果 嗜酸粒细胞中晚幼阶段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增高,其U值为4.8,P<0.05,杆状核、分叶核阶段与其正常参考值比较,U值为8.5,P<0.05.嗜碱粒细胞百分率的均值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增高(U=2.3,P<0.05),不能划分阶段的嗜碱粒细胞占大多数,故难于判断其成熟障碍.嗜酸、嗜碱粒细胞形态学上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各自有其特点.结论 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嗜酸、嗜碱粒细胞数量上的变化,形态学上的一些特点、对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6例结节病和1例家系中性粒细胞(PMN)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正常嗜天青颗粒(AG)明显减少,出现多量低电子密度AG;②出现大量次级溶酶体,内含降解不全产物,1例家系3名成员PMN有类似缺陷,提示患者PMN固有的某种溶酶体酶缺陷,导致相应底物降解不全。这类物质具有抗原性,使机体致敏/持续刺激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形成肉芽肿,结果表明结节病可能是一种有遗传背景的PMN溶酶体缺陷症。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15对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抗白含珠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平  郭月芳等 《医学文选》2002,21(2):132-134
目的 研究生体外白细胞介素-15(IL-15)对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PMN)与一定浓度的IL-15共育一定时间后,检测其吞噬热灭活白念珠菌和杀伤酵母型白念珠菌的能力。结果 未受IL-15活化的PMN也可吞噬和杀伤白念珠菌,但IL-15可明显增强PMN的吞噬和杀伤白念珠菌活性,且这种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呈IL-15浓度依赖性。结论 IL-15可明显增强PMN的吞噬和杀伤白念珠菌活性,为IL-15用于治疗念珠菌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林桂真  林金香  黄仁魏  李芳  梁宁宁 《广东医学》2006,27(10):1492-1493
目的观察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刺激动员外周血细胞成分组成及其意义。方法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患者及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供者,应用G-CSF动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器循环分离采集富集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NC)成分,进行涂片(薄片),瑞氏染色,显微镜下(10×100倍数)进行分类,计数100个WBC,取各类细胞的平均值。结果采集的细胞悬液MNC平均数为90.53%。分类检查:①淋巴细胞占最大比例,平均数为64.4%,主要为小淋巴细胞,细胞胞体小,核染色质凝聚或墨块状,未见核仁,胞浆极少或不清,无颗粒或数颗嗜天青颗粒。②单核细胞平均数为17.47%;比例居第2位,细胞胞体约为小淋巴细胞2~3倍,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肿胀状;核质疏松、肿胀,不规则形、扭曲、折叠,易见花瓣样核,未见核仁,胞浆中等量,浅蓝色,可见少许非特异性颗粒;③分类中出现原始细胞,细胞比例低,0~20.5%之间,平均数为7.95%,细胞圆形,胞体与正常原始淋巴细胞、正常原始粒细胞相似,核圆形,核质细粒状均匀分布,核仁2~3个,胞浆少,核浆界线清楚,少数细胞可见数颗嗜天青颗粒。此外还可见到少数的各阶段粒细胞以及有核红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CD34+细胞占3.08%。结论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MNC中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原始细胞,CD34+细胞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对门诊91例粉尘螨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中,以临床症状用药评分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为主要筛选和观察方法,经71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和20例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研究得出的以下结论:1.粉尘螨特异免疫治疗诱导病人嗜碱性粒细胞对外来特异性变应原刺激的释放能力下降,是免疫治疗机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反映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能力的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的脱颗粒指数不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且和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30岁 ,因腰骶部疼痛 4个月余 ,伴肩痛 1个月入院。曾按腰肌劳损、类风湿关节炎给予中药治疗 ,疗效不佳 ,于 2 0 0 1年 10月 2 2日因腰骶部疼痛就诊我院骨科 ,查血常规 Hb90 g/ L,WBC71.7× 10 9/ L,PL T73× 10 9/L ,嗜酸粒细胞 0 .48。骨髓检查 :粒系增生明显活跃 (占 0 .92 ) ,中性细胞各阶段比例大致正常。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占5 3%) ,以早中阶段细胞为主 ,其嗜酸早幼粒细胞占 8%,各阶段细胞可见核质发育失衡、巨变、空泡变性、颗粒增多或减少且分布不均、核分叶增多等现象。外周血片 :可见各阶段幼粒细胞及少…  相似文献   

12.
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6例临床分析黄海华*覃寿明施焕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宁530021)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又称吕弗勒综合征(IOflersyndrome),是肺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一个类型,其特点为一过性的肺部阴影...  相似文献   

13.
中性粒细胞(pa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是运动活泼、吞噬积极、胞浆内富含毒性颗粒的炎性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究其发生与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都与PMN密切相关。PMN的功能、数量和它的生命期限影响着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收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以免疫反应增强为先导的过  相似文献   

14.
杨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4):346-348,310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第一医院内科杨军综述娄陵生审校中图分类号R557.5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nophilicSyndroJmeHES)为一种原因不明,以血象中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伴有多器官受累及功能不良的综合征 ̄[1,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G)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9月-2015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儿科行胃肠镜检查确诊为EoG的患儿36例,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学指标、便常规、大便虫卵检测、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腹部CT检查)、胃肠镜检查(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镜下(包括胃肠镜、显微镜)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 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以腹痛为主(75.0%),合并症以湿疹为主(63.9%),并发症以贫血为主(52.8%)。患儿均做血常规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者28例(77.8%),其中轻度升高者11例,中度升高者7例,重度升高者10例;血清IgE升高者30例(83.3%);过敏原IgE升高者34例(占94.4%);便常规隐血阳性者4例(11.1%),大便均未检测到寄生虫卵。36例患儿均行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结果:胃及小肠肠壁增厚24例(66.7%),腹腔积液合并胸腔积液1例(2.8%),11例(30.5%)未检测出异常。腹部CT检查结果:胃及肠壁增厚27例(75.0%),其中回肠末端及盲肠肠壁增厚7例,并可见腹腔淋巴结增大。36例患儿均行胃肠镜检查,并多点活检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者多见(58.3%),食管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者较少(5.6%)。患儿HP检测阳性者7例(19.4%),均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36例患儿均行胃肠镜检查,胃镜下可见胃肠黏膜红斑、黏膜颗粒样改变、糜烂、出血、溃疡形成等非特异性改变,以黏膜颗粒样改变居多,为17例(47.2%),其中7例伴有溃疡形成、1例食管黏膜颗粒样改变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肠镜检查发现患儿结肠及回盲部黏膜颗粒增生、糜烂,活检部位1~7处。3例(8.3%)7周~10个月患儿采用调整饮食治疗,3例(8.3%)患儿采用口服激素治疗,13例(36.1%)患儿采用静脉滴注激素治疗,2例(5.6%)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口服激素治疗,15例(41.7%)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静脉滴注激素治疗。调整饮食治疗及使用激素治疗后患儿治愈无复发者占54.5%(18/33)。结论 EoG临床表现及镜下表现多样,外周血和镜下活检发现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是诊断EoG的重点。激素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维持治疗的药物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的起源、骨髓涂片中有没有早幼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结合嗜酸性粒细胞的起源,通过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及电镜细胞病理学对早幼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三种方法均可从形态学上对早幼嗜酸性粒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一样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涂片上可以出现"早幼嗜酸性粒细胞"、中幼嗜酸性粒细胞、晚幼嗜酸性粒细胞、杆状核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 5对嗜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5对嗜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IL - 15预处理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 ,然后检测其各噬能力、杀菌活性的变化 ,同时检测其受LPS刺激的产生活性氧、合成分泌NO及IL - 8的情况。结果 :IL - 15可明显提高PMN的吞噬、杀菌活性 ,并调高PMN受LPS刺激后NO和IL - 8的产量 (P <0 .0 5 ) ;但活性氧的产量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IL - 15可增强PMN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免疫作用分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部分标本出现假性增高的影响原因。方法:用XE-2100随机筛选出有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增高的标本100例,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制作血涂片,染色并油镜分型(Downey法)后分析结果。结果:复检后发现24例标本嗜碱性粒细胞真性增高,76例标本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76例假性增高标本中发现其中42例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引起;21例标本由于粒系中毒性变明显、退行性变引起;13例标本由于幼粒细胞出现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例>1%经手工分类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大于真性增高,假性增高标本中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引起假阳性最为常见,所以当嗜碱性粒细胞增高时必须经手工镜检复查,把正确结果及时反馈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分析216例有核红细胞及(或)幼稚粒细胞的外周血中,出现幼红,幼粒者以恶性血液病多见,仅出现幼红者以增生性贫血常见,仅出现幼粒者则恶性血液病多于感染性疾病。外周血中幼红数多少与血液病良恶性无关,而幼粒数多少则往往为鉴别恶性血液病和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5例EG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