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A20是炎症信号传导的中心调节因子-NF-κB抑制因子,而近年研究发现A20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其缺失在淋巴细胞肿瘤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综述近年所报道的A20生物学功能、分子机制及其在淋巴细胞肿瘤中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存活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研究发现它在人体各类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成人身体组织中弱表达或者不表达。本文对存活素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皮肤肿瘤和其他皮肤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对存活素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1985年6月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探索干扰素在治疗艾滋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机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干扰素是目前研究最多,唯一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双重作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不仅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它还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分化、杀伤淋巴细胞、抗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在1966年就有学者发现致敏淋巴细胞能释放出一种抑制巨噬细胞自由迁移的可溶性物质,因而将其命名为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然而近十几年的研究不断发现,这个仅115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因子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垂体前叶细胞、胰腺细胞、卵巢睾丸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组织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中均有诱导性或组成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细胞表面HLAⅠ类抗原分子作为细菌受体的可能性,用10属16种21株细菌,8份7个特异性的抗血清,对108份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细胞毒抑制试验,结果表明,10属中有8属细菌在处理淋巴细胞后,能封闭淋巴细胞抑制其相应抗体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抑制因子(HFDI)的细胞生长抑制效应进行研究,发现HFDI对肿瘤细胞~3H—TdR掺入抑制是由于使细胞变性坏死或促使细胞有限分化所致;并证明HFDI对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也是由于使转化细胞变性坏死或促使细胞向成熟方向发展所致。  相似文献   

7.
体内外实验观察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丙二醛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结 果表明,丙二醛可明显抑制鼠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并抑制刀豆素A(ConA)和细菌脂多糖 (LPS)分别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对T细胞作用更明显,此抑制作用发生在有丝分裂原激活 淋巴细胞之后。提示:脂质过氧化产物参与了对机体淋巴细胞的损伤过程;为阐明由丙二醛造成的 免疫抑制的过氧化机理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毛五加多糖对体外人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红毛五加多糖对人胃癌细胞、人胚腱细胞及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特点。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和MTT法。结果 该多糖选择性地抑制了胃癌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状态,而对人胚腱细胞影响甚微,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无影响。结论 多糖选择性地抑制了人胃癌细胞,用于肿瘤的防治可能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当今医学发展中,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大难题,所以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业已成为重要课题,并已在全世界展开广泛的深入的研究。恶性肿瘤的一个显著特性是转移,因此对抑制肿瘤转移的探索已成为聚焦的热点,因而一些对肿瘤转移有着抑制作用的基因的研究探索也在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自从首个能够抑制肿瘤转移基因——nm23被发现,已经有十余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被发现,这些转移抑制基因对原发肿瘤的形成与生长并无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
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SARS患者淋巴细胞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患者淋巴细胞普遍下降,100%患者有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改变,30%患者B淋巴细胞下降,50%患者NK细胞下降。多数患者随病情好转,淋巴细胞计数逐渐恢复回升,少数重型病例呈进行性下降,预后不良。结论:SARS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细胞免疫抑制,且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长期抑制不能恢复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MIF)一直是一种功能不明的细胞因子。早在1932年,人们在观察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实验中就提出有一种抑制巨噬细胞移动的物质存在。30年后,才发现这种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抑制巨噬细胞移动的物质是由活化的淋巴细胞分泌的,并将其命名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1993年,重组MIF成功构建,由此掀开了对MIF的结构及功能的一系列研究[2]。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对诸多生命功能至关重要的基因调节器也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的形成。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用于治疗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等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日服用多种不同的维生素可能有助于抑制艾滋病病情的恶化。如果维生素确实被证明有此功效,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患者则可以推迟服用昂贵药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艾滋病在我国已进入快速传播期,积极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为邪毒外侵和肾精亏损;病机为脏腑虚损和气血津液失常;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发现一批治疗艾滋病有效的单味药和复方,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艾滋病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和控制机会性感染;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木僵状态是一种较深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病人缄默不语、面无表情、身体僵住不动。临床上根据病人思维、情感、行为抑制程度的深浅不同,分为木僵状态和亚木僵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的T淋巴细胞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自1981年首先在美国首例被发现以来。在20多年间,已经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流行状况日益加重,近年来呈加速上升趋势,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群细胞,主要由CD4^+和CD8^+两群细胞组成。人体感染了HIV后,主要病理过程就是T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损害,尤其是CD4细胞遭到损害,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病死串极高。正确运用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对判断疾病进展程度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艾滋病T淋巴细胞免疫学方面研究也不断深入。现对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军 《重庆医学》2002,31(8):644-647
目的 在该实验工作中,我们将报道一种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系统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细胞接触性抗原特异性抑制信号(CASIS),此信号可阻碍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DNA合成反应。方法 我们分别建立了单向,双向和三向MLR,以DNA合成活动作为此系统中淋巴细胞反应的定量指标。结果 研究表明:在双向和三向MLR系统中,反应PBL能够抗原特异性地抑制异体来源的刺激性淋巴细胞的生长,而双向和三向MLR系统中的上清液不能在单向MLR中产生CASIS现象。因此,CASIS的产生依赖于细胞间的接触,此外,CASIS独立于MLR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APC)的数量。抗人类白细胞抗原ABC(HAL-ABC)单抗及抗β2微球蛋白(β2m)的单抗能影响CASIS,提示相应的抗原参与了CASIS。再者,CASIS现象至少部分地归因于双向MLR中发生的细胞凋亡(Apoptosis)。结论 异体抗原激活的PRL会产生CASIS,它与HLA-ABC和β2m相关,其抑制作用部分是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山茱萸的免疫药理活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山茱萸生药和炙药水煎剂体外抑制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效应。二种药物均有强抑制活性,药物浓度3mg/ml就可抑制85%以上的反应,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小鼠口服水煎剂,淋巴细胞产生IL-2也降低。此外,口服山茱萸水煎剂,可将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由8.1±1.6d延长到12.9±3.1d。结果显示山茱萸是一种免疫抑制性药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60例癫痫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T总淋巴细胞(T_3细胞),T辅助淋巴细胞(T_4细胞)及T辅助淋巴细胞/T抑制淋巴细胞(T_4/T_8)比值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_8细胞呈增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E玫瑰花环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以上变化与癫痫病人的类型、病程,测定距末次发作时间长短以及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均无明显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与肺部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由Bloom和Benett等最先在活化的T淋巴细胞中发现的。MIF是由体内多种组织和细胞(垂体、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产生的。M1F既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又是一种源于垂体的激素,还可以作为糖皮质激素生理活动的负反馈调节剂。随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cDNA的成功克隆及其结构的阐明,人们对MIF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