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壮年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类型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青壮年AS骨密度下降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S患者103例,分析不同骨代谢类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入组的103例AS患者,骨密度正常组49例,骨密度低下组54例。骨密度低下组患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的均值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均P<0.001)。骨密度低下组又分为低中转换组(28例)和高转换组(26例)。高转换组的股骨颈骨密度T值为-1.56±0.82,显著性低于中低转换组(-1.01±0.92,P=0.029)。2组腰椎的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对于不同骨代谢类型治疗前后比较发现:在中低转换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值[(0.92±0.09)g/cm2]较治疗前[(0.89±0.08)g/cm2]显著改善(P=0.022);而在高转换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值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   结论  青壮年AS骨密度下降患者血清β-CTX、OC、P1NP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中低转换的骨密度下降患者通过积极基础病炎症控制,骨密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但是,高转换骨密度下降患者治疗后骨量无显著提升,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益肾蠲痹法含药血清对骨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肾蠲痹组,分别经生理盐水和益肾蠲痹汤灌胃给药,获取含药血清;分离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利用碱性磷酸酶和Van kossa染色鉴定成骨细胞,TRAP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破骨细胞;将成骨和破骨细胞各分为4组:对照组、益肾蠲痹法含药血清低、中和高浓度组;通过免疫印迹检测成骨细胞骨保护蛋白(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破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表达。 结果 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诱导成骨细胞OPG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97%(P=0.710)、122%(P=0.005)和155%(P<0.001),RANKL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81%(P<0.001)、63%(P<0.001)和53%(P<0.001),表明OPG和RANKL表达与含药血清浓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含药血清使破骨细胞RANK表达分别调节对照组的75%(P<0.001)、50%(P<0.001)和46%(P<0.001),表明RANK表达与含药血清剂量呈负相关。 结论 益肾蠲痹法含药血清通过调节OPG/RANKL/RANK信号轴可能在抗骨丢失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益肾蠲痹汤的含药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益肾蠲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异常的治疗作用。 方法 SD正常大鼠(SPF级)经灌胃给药益肾蠲痹汤,收集大鼠含药血清。分离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通过Van kossa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细胞,TRAP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破骨细胞。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益肾蠲痹汤大、中、小剂量含药血清组,双氯芬酸对照组和阿仑膦酸盐对照组。使用CCK-8法测定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生长曲线,收集并测定成骨细胞培养液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 含有益肾蠲痹汤药物的血清加入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后,成骨细胞的生长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加药后细胞培养上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增加,提示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生长曲线上升趋势及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而作用增强。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加入益肾蠲痹汤含药血清后,细胞增殖曲线呈下降趋势,曲线下降趋势亦随含药血清浓度升高而幅度增大。 结论 益肾蠲痹汤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同时,对破骨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因此,预期益肾蠲痹汤对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异常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骨丢失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56例AS确诊患者,测定患者Bath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骨密度、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及1,25-(HO)2VitD3浓度,分析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 AS患者的血清TRAP5b较正常组增高(P<0.05),1,25-(HO)2VitD3浓度和BAP水平与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骨密度测定显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者分别为49、51、56例,骨质疏松组ESR、CRP、TRAP5b均高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P<0.05或0.01);骨质疏松组的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P均较正常组增高 (均P<0.05),Bath功能指数(BASFI)较骨量减少组增高(P<0.05).TRAP5b与CRP、BASFI、BASDAI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AS患者普遍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并与CRP、BASDAI、BASFI呈正相关,提示骨丢失是AS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3%~0.7%,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但其临床研究远落后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其他风湿性疾病[1],故对病因形成及临床特征进行探析性研究,为加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抗磷脂综合征(APS)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的APS的分类标准,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在仁济医院根据不同时期的分类标准诊断的AP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结果 1996-2006年满足至少1个分类标准的患者共120例,其中符合1988年Asherson分类标准者有101例,符合1999年Sapporo标准者为96例。符合2006年Sydney标准者为115例。在115例AP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5,平均病程为82.6个月,平均年龄为(41±12)岁。其中90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以深静脉血栓、脑梗死、皮肤血管为主。92例已婚有生育史的女性患者中。有46例发生病态妊娠。7例患者发生恶性APS。抗心磷脂抗体阳性86例,抗β2-糖蛋白Ⅰ(β2-GP Ⅰ)抗体阳性58例,狼疮抗凝物阳性27例。结论 常见的血栓部位为下肢深静脉、脑梗死和皮肤血管。Sydney标准增加抗β2-GP Ⅰ抗体作为一项实验室指标,提高了分类标准的敏感性,但是对于一些仅有血小板减少和实验室指标阳性的原发性APS患者的诊断存在局限性。另外,一些针对凝血因子的抗体对APS诊断的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IL-6与P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关系,探讨炎症因子IL-6等在PM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4年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6例PM患者血清中IL-6以及TNF-α水平,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健康对照组)。利用国际肌炎组织制定的炎性肌病评价工具,将患者分为活动期与缓解期2组。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 结果 血清IL-6在多发性肌炎活动组[(19.67±7.16) pg/ml]、缓解组[(15.81±4.00) pg/ml]中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14±3.71) pg/ml,P<0.001],且活动组显著高于缓解组(P=0.043)。TNF-α在活动组[(114.44±36.04) pg/ml]、缓解组[(97.65±30.78) pg/ml]中的水平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55.43±22.83) pg/ml,P<0.001],但活动组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分析发现血清IL-6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9,P<0.001),与GC治疗量呈负相关(r=-0.573,P<0.001)。 结论 IL-6可作为PM疾病活动评估及治疗中激素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抗体及探讨其致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75份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自身抗体。75份性别年龄匹配正常人血清为对照。观察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gG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中存在抗ABCA1抗体,阳性率为29.3%,正常人中无一阳性(P<0.05)。SLE有斑块组的抗ABCA1抗体阳性率高于SLE无斑块组(43.8%和16.3%,P<0.05)。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SLE患者IgG体外可抑制THP-1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抑制率最高可达28.7%,正常人IgG抑制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表明,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IgG在体外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从而促进SLE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个外周小关节累及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湿性疾病。然而有研究发现,约50%的RA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外系统的累及,其中肺部累及较为常见,成为影响RA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现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RA患者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799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广州市2007年1-12月收集到的799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其不良反应累及15个系统-器官,老年人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高。结论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