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符楚迪  张志敬  潘兵 《浙江医学》2010,32(9):1366-1368
目的 应用MRI观察腰椎多裂肌萎缩情况及其与下腰痛、腿痛和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5例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评价多裂肌萎缩的程度,分析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萎缩节段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结果 65例下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51例,占78.46%.当年龄〉50岁、女性、病史〉6个月、低节段病变、并发椎间盘突出及腿痛时,多裂肌萎缩发生率增高.结论 多裂肌萎缩与下腰痛、腿痛、椎间盘突出存在显著相关性.评估腰椎MRI应关注多裂肌萎缩,这有利于进一步的评价和计划下腰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的相关因素。方法单侧腰痛患者62例,记录腰痛时间长短,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MRI进行病变节段多裂肌萎缩评估。结果单侧腰痛病史3~42个月,平均(16.6±8.3)个月;VAS评分5.6±1.2;ODI评分(61.2±9.6)%。疼痛侧多裂肌净横截面积(731.2±192.6)mm2,非疼痛侧多裂肌净横截面积(862.5±228.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侧多裂肌T2信号比率2.02±0.21,非疼痛侧多裂肌T2信号比率1.7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非疼痛侧为标准,疼痛侧多裂肌萎缩(15.3±4.9)%,T2信号比率增高(13.3±6.8)%,均与腰痛病史时间长短、VAS疼痛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腰痛病史时间长短、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是引起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RI及X线研究腰椎退行性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椎间盘及椎旁肌肉含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和X线检查诊断为LDS患者7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7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高度改变及椎旁肌含量变化情况,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LDS的独立诱发因素。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更大,前椎间盘高度下降显著,多裂肌萎缩而竖脊肌肥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椎间盘高度下降、多裂肌萎缩是LDS的独立诱发因素(P<0.05),而竖脊肌肥厚是独立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椎间盘退变、前椎间盘高度下降、多裂肌的萎缩是导致LDS的原因;竖脊肌肥厚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以补偿腰椎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多裂肌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检查,观察患者多裂肌,以此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不同时期其形态改变情况,确定发病早期多裂肌的横径。结果:80例患者经过MRI诊断确定在发病早期,合并腰痛患者统计多裂肌横径明显增大,对比下肢疼痛患者,多裂肌横径明显更大;疾病进展到中晚期的患者,观察患者多裂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研究结果证明了多裂肌改变情况和发病时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呈正相关表现。结论:应用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在发病早期,多裂肌只有痉挛表现,当疾病进展到晚期则会发生萎缩,要及早确诊治疗,才能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大肌病变的影像诊断方法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腰大肌病变47例,对腰大肌病变的 CT 及 MRI 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8例腰大肌结核病变中均可见相邻胸、腰椎椎体骨质及椎间盘破坏并受累腰大肌肿胀;6例腰大肌脓肿内见多房影、分隔影或气体影;腰大肌良性肿瘤1例,转移瘤11例,其他恶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表现为腰大肌不规则肿胀、隆起,内见大片状坏死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血肿6例,密度混杂,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腰大肌萎缩2例,腰大肌体积均匀缩小。结论:多层螺旋 CT 和 MRI 检查对腰大肌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对查找原发病灶、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8岁,平均51岁;其中腰3~4椎间盘突出者4例,腰4~5椎间盘突出者点6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10例,腰4~5和腰5~骶1均突出者1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典型临床症状。腰痛伴单侧或双侧腿痛,或为单侧下肢痛。同时伴有患侧下肢感觉区麻木,发凉,肌力下降。部分患者不同程度肌肉萎缩,查体均有腰部活动受限,患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压试验阳性,屈颈试验、硬膜外加压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两种方法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于该院手术取出胸腰椎骨折(该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且未进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36例,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传统正中后入路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后多裂肌的肌萎缩情况。结果传统入路组与椎旁肌入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但椎旁肌入路组出现明显多裂肌肌萎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对多裂肌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3.0?T?MRI 在类风湿关节炎(RA)伴踇展肌萎缩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 2010 年 ACR/EULAR 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55 例 RA 伴踇展肌萎缩症患者,分析踇展肌 MRI 形态及周围脂肪浸润的变化。结果??55 例踝关节中,5 例表现为踇展肌形态轻度萎缩,不伴有脂肪浸润 (Goutallier?0 级) ; 30 例表现为踇展肌形态轻度萎缩,伴有中度脂肪浸润,脂肪浸润 >60%(Goutallier Ⅰ级) ; 7 例患者踇展肌形态重度萎缩,伴有严重的脂肪浸润,脂肪浸润 >80% (Goutallier?Ⅳ级) ; 2 例患者踇展肌形态 中度萎缩,伴有中度脂肪浸润,脂肪浸润 >60% (Goutallier?Ⅲ级) ; 11 例患者踇展肌形态轻度萎缩,伴有轻度 脂肪浸润 <50% (Goutallier?Ⅱ级) 。结论??3.0?T?MRI 能够准确判断 RA 伴踇展肌萎缩的不同类型,为临床治疗评估提供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OPCA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OPCA磁共振成像表现。MRI成像采用SE序列,平扫T1wI、T2WI,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结果OPCA的MRI表现有:(1)脑干萎缩变细,以桥脑前后径变小为著,本组15例患者均有此表现;(2)小脑体积变小,小脑沟、裂增宽、加深,半球小叶变细,小脑横径增宽,脑回细,14例为两侧小脑半球对称性缩小,1例为非对称性萎缩,左侧小脑左叶萎缩更明显;(3)15例患者均有四脑室扩大,桥前池、延髓前池增宽。(4)其他表现:3例患者有皮层下多发点状长T1长T2腔隙性脑梗塞;5例患者有大脑皮层萎缩,为轻度萎缩,萎缩程度明显轻于小脑、桥脑。结论OPCA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是确诊本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的MRI表现、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利用MRI辅以EEG诊断并定位32例颞叶癫痫(TLE),抗癫痫药(AED)正规治疗2年控制不良并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2例TLE患全部海马萎缩,2例双侧;高信号26例。诊断海马硬化26例。24例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与MRI结果相符。手术后加药物治疗,效果满意15例,显7例,良好2例。结论:海马萎缩与信号增高是硬化常见MRI表现,有诊断价值。MRI有助于TLE定位诊断。手术加药物是治疗顽固性TLE之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3例曾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而后被确诊为成年起病的线粒体肌病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表现。方法:对3例病人进行临床、电生理、MRI和肌肉活检特殊染色、组织酶学等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与肌萎缩,肌酶升高,EMC示肌源性损害,MRI示近端肌肉萎缩较明显。肌肉病理学检查,MGT特染及NADH-TR和SDH组织酶学染色中发现典型的“玻碎红纤维”,电镜证实肌纤维胞浆内线粒体增多。结论:对临床成年起病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与萎缩的患者应考虑线粒体肌病的可能;特殊染色及组织酶学在诊断线粒体肌症中起重要作用,激素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及3D重建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8例腰痛患者经CT序列扫描诊断为椎弓峡部裂24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图像由2位放射科有经验医生共同评估。结果:24例患者均得到良好图像,椎弓峡部裂诊断明确。24例患者中2例患者腰4椎峡部裂,22例患者腰5椎峡部裂,占91%。24患者均表现为椎管前后径增宽,椎管变形,局部椎间小关节增生硬化,6例患者伴有椎间小关节内真空现象。结论:MSCT及3D重建可以简单、快速、准确诊断腰椎峡部裂;骨窗2D—MPR及薄层MIP近矢状位重建是诊断腰椎峡部裂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乳癌根治术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壁神经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Ⅰ、Ⅱ期乳癌患者42例,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及肋间神经。结果:28例有效地防止胸大肌萎缩,只有14例有轻度萎缩,保护了胸部美观,预防了上肢感觉障碍。结论: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壁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能够有效地防止胸大肌萎缩和患侧腋窝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旁肌退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11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脊柱外科门诊收治的85例慢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将慢性腰背痛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腰椎滑脱患者纳入观察组。应用ImageJ软件测量两组患者磁共振T2像上L4,L5中间水平面的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横截面面积。结果:观察组L4,L5平面双侧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4,L5平面左侧竖脊肌与多裂肌、右侧竖脊肌与多裂肌、总的椎旁肌与多裂肌横截面积和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退变可能导致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CT和MRI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脊髓纵裂畸形的CT和MRI资料,并对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PangI型脊髓纵裂。颈段1例,同时伴有多个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畸形;胸腰段1例同时伴有隐形脊椎裂;腰段3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脊椎裂、脊膜膨出、脊髓低位伴栓系、脊髓空洞等畸形。结论CT和MRI对脊髓纵裂畸形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能发现其他伴随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弓峡部裂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来应用植骨、多爪钳夹式脊柱固定器治疗的16例中老年腰椎弓峡部裂患者进行总结。结果随访1-3年,所有患者腰痛症状消失,x线提示椎板融合满意。结论椎板植骨多爪钳夹式脊柱固定器治疗中老年腰椎峡部裂手术安全、操作方便、创伤小、固定确实、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郑秋平  李志中  吴祺钊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478-478,483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患者18例,CT轴位扫描12例,冠状扫描3例,其中增强扫描8例。MRI进一步检查6例,直接MRI检查3例。结果:18例病灶均发生于脉络膜裂区,右侧12例,左侧6例,均为单侧。直径为9~20mm,呈圆形或椭圆形,CT值5~20HU,增强扫描均无强化,与环池相连9例,灶周无水肿。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但在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肌神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8例早期乳腺癌手术病人,分成2组:A组56例,在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胸大肌、胸小肌,同时保留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B组42例腋淋巴结清扫术中切断肋间臂神经及胸肌神经,术后对比分析胸肌萎缩情况及患侧上臂、腋部感觉功能。结果A组胸大肌轻度萎缩22例(39.3%),无重度胸大肌萎缩;患侧上肢感觉障碍6例(10.7%)。B组胸大肌重度萎缩33例(78.6%),轻度萎缩9例(21.4%);患侧上肢感觉障碍36例(85.7%)。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乳腺癌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肌神经是可行的,可以有效防止患侧腋部及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和胸肌萎缩,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肋间神经与腰骶神经根吻合治疗截瘫的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患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2例脊髓损伤患实施肋间神经与腰骶神经根吻合手术,通过心理疏导、病情、感觉运动、引流管的观察,采取肢体功能恢复的训练和防治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12例患中经治疗护理,心理障碍消除,防止及延缓了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2例感觉运动恢复明显,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手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出现腰部急性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患急性腰扭伤,不仅影响工作,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造成慢性腰痛。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但针刺单穴,方法简便,多可获显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