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0例因不同原因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严密观察患者临床反应,给予全面护理。结果:10例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均成功,术后3 d 1例患者注入食物时速度过快出现胃胀痛,经处理症状消失。术后1周,发现1例患者没有很好保护造瘘口造成造瘘口周皮肤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其余患者没有异常情况。结论:经皮内镜下造瘘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造瘘方法,加强患者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中平  陆洁  葛亚强  丁红英 《河北医学》2011,(11):1500-1502
目的:探讨对危重患者进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经皮胃造瘘营养支持,并于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1.5±3.1)min。手术后2个月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和传统的外科胃肠造瘘比较,内镜经皮胃造瘘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而安全、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在内镜引导下,经皮穿刺放置胃造瘘管,以达到胃肠营养和(或减压)的目的。其操作简单易行,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具有经济实惠、安全快捷、并发症少等优点。自1980年Gauderer和Ponsky首次报告以来,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美国每年行20多万例PEG,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对43例符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适应症的鼻咽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43例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后全部接受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鼻咽癌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以自主进食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并给予肠内营养,手术前后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各种护理措施的运用及效果,从而总结出针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患者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临床营养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周密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保证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两种造瘘术方法的对比,探讨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优势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3月间需进行胃造瘘术的10例外科住院患者为对象,并作为研究组。另抽取8例同种病历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外科胃造瘘术。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造瘘管置入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均达到100%,但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是无需经开腹就能使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营养恢复的一种手段,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总结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的临床应用 ,强调PEG是内镜治疗学中可以完全替代传统剖腹胃造瘘术的成功典型。方法 :采用非剖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38例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 :PEG成功率高 ,38例中 37例成功 ,并发症少 ,放置时间较长。结论 :PEG安全、便捷、有效、经济 ,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不需剖腹手术旋转胃造瘘管的新方法 ,颇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姜炜 《海南医学》2009,20(9):76-77
目的探讨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在治疗食管癌晚期患者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9例患者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胃造瘘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均在术后2d经饲管注入胃肠营养液及流质食物,1例术后1周出现造瘘口周围红肿感染,1例5个月造瘘管松动,无腹腔感染、腹膜炎和造瘘口内瘘等并发症。随访1—18个月,7例死亡。结论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可作为食管癌晚期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与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近年来我院行胃造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组(A组)和手术胃造瘘术组(B组)。对2组患者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5±5.4分钟和4.7%,明显少于B组116.3±17.2分钟和20.4%,均P〈0.05。结论:相对于手术胃造瘘术,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具有手术时间更短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在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护理干预,对7例吞咽障碍及2例食管癌晚期不能进食而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胃造瘘术,无气腹、胃肠道出血、感染及造瘘管滑脱等并发症。结论:PEG术是肠内营养的非手术途径,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风险低、创伤小等优点,而及时充分的护理干预是PEG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晓敏  邓嘉  何桂新 《广西医学》2003,25(12):2604-2605
内镜下胃造瘘术 (PEG)是一项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它与外科传统的胃造瘘术相比 ,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快捷、经济实惠等优点 ( 1 ) ,是内镜治疗的新技术之一 ,临床上多用于食管管腔正常 ,由于疾病需要暂时或无法经口进食者。 2 0 0 2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1月我科成功地为 1例食管癌并发食管纵隔瘘患者和 1例肺癌并发胸膜、食管瘘患者行内镜下胃造瘘术。现将配合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例患者均为男性。食管癌患者年龄为 4 7岁 ,肺癌患者年龄为 5 5岁 ,均有明显恶液质、肺炎、高热、吞咽困难或进食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对肠道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后一些临床指标的变化的研究价值。方法74例肠功能衰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造瘘组37例和鼻饲组37例,造瘘组接受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后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鼻饲组经鼻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并且治疗14天,最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胃肠道功能评分和便血等指标变化,以及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造瘘组的便血、胃肠道功能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指标明显优于鼻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变化与鼻饲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应用中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肠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尤其在提升血清白蛋白,减少患者便血情况及提升患者胃肠道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讨此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疗质量,为患者健康提供坚实的医护保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患者16例,对术式、护理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0 min,且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所有16例患者快速恢复,不用再采取额外的静脉补液措施。留置造瘘管时间最长达12个月,但无1例在此过程当中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出血等。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能够有效满足患者机体对营养的需求,且并发症几率非常低,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来说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胃肠功能正常但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行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给予营养。鼻饲管常引起食管糜烂、出血和狭窄等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普遍推广应用的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项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采用PEG方法重建消化道营养通路,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快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于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为6例患者施行PEG.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玉秀  陈雅真 《中外医疗》2010,29(30):171-171,173
通过对2004年至2009年33例患者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护理,患者的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命质量。因此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操作简便、恢复肠内营养快等优点,可长期有效的改善不能经口进食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阐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旨在改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为防治并发症提供一种有效辅助方法。方法 回顾近5年该院23例入住重症监护室并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行造瘘术原因、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患者预后转归。结果21例因患吸入性肺炎,2例因上消化道出血而置管,均一次置管成功。术后并发伤口感染2例,伤口渗液1例,食物反流1例。术后原吸入性肺炎及消化道出血治愈18例,带管出院11例,成功拔管改经口进食5例。置管时间平均56 d,最短2 d最长2年余。结论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是一种能有效防治吸入性肺炎、食管糜烂出血等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并发症,改善营养状况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建立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PEG和PEJ共治疗18例病人,其中14例行PEG胃肠营养,4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18例共行PEG,PEG加PEJ4例次,其中PEG16例次(2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4例次,手术成功率100%,3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18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王赛博 《医学综述》2014,20(21):3896-3898
在治疗一些严重疾病困扰的患者时,常常需要用到肠内营养支持进行辅助,胃造瘘术是目前肠内营养主要的手段之一。目前常见的介入下胃造瘘术有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影像下胃造瘘。PEG法又衍生出三种:Pull法、Push法和Introducer法。这些介入下胃造瘘术的新方法 ,由于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患者耐受、少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大大优于外科手术途径,已经逐渐成为肠内营养支持的趋势,值得在国内临床应用上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而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病人,胃肠内营养(TEN)更安全、经济,有利于维护病人肠道功能。建立TEN通道传统的方法是开腹行胃造瘘术。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逐渐开展起来。作者自2004年8月~2005年8月进修期间,共参加PEG 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超细胃镜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5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均分为给予经皮超细胃镜下胃造瘘术的观察组和经皮常规胃镜下胃造瘘术的对照组(n=28),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应激指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8.4±5.2)min、术后胃管起饲时间(18.9±3.4)h、卧床时间(3.6±0.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指标肾上腺素(85.3±9.1)ng/mL、去甲肾上腺素(104.7±14.2)ng/mL、肾素(2.5±0.5)pg/mL以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25.4±5.5)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超细胃镜下胃造瘘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缓解术中应激、促进术后恢复、改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