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起搏器植入并更换16年,起搏器囊袋感染5年"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1995年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无寒战、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2003年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起搏器更换术。2006年患者起搏器植入切口处出现肿胀,伴黄色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起搏器电池耗竭,再次行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0年,发现皮肤破溃入院”。患者2010年7月17日发现左前胸局部起搏器植入处表面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于我院就诊。体检发现左前胸起搏器植入处皮肤约3cm×2cm红肿,伴lcm×1cm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胸、腹壁静脉较为明显。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三度房室阻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3.
右位心是一种少见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2/10万。右位心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极为少见,国内仅见几例植入VVI型起搏器的报道,植入DDDR起搏器仅见徐桂萍等的1例报道。1病例报道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胸闷20余年,头晕、乏力2年,再发2周”入院。入院前5天经24小时动态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8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半月,2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夜间呼吸困难入院。入院后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电极感知和起搏功能间歇性不良,起搏后P波形态提示为心房下部起搏;胸片检查发现心房电极脱落于三尖瓣口处。重新植入心房电极后起搏器工作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7个月入院。患者1997年因三度房室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VVI),起搏器通过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位于右侧胸壁;2007年从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重新植入双腔起搏器。近7个月来,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是由于折返激动引起,顽固难治的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采用手术切断折返途径或植入起搏器终止心律失常。药物及起搏器治疗无效的局灶兴奋性增加的房性心动过速,亦曾有采用手术切除房室传导组织并植入起搏器而治愈的例子。本文报告一例手术切除心房组织治疗顽固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患者系37岁男性,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入院前2年曾有发作性心率加快,每周发二次,每次持续不到5分钟。本次入院当天,先有2次发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电池耗竭5年入院。诊断为起搏器电池耗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更换起搏器(重新植入新的右房电极)后次日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经积极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心功能仍较低,目前约维持在0.37,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7岁,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27年,电池耗竭半月"入院。患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长期依赖性起搏达27年之久。此外,行起搏器更换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并未显示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性,7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9年,发现囊袋感染4d入院。9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DDD型起搏器,半月前因电池耗竭于外院行更换术,4d前发现起搏器囊袋突出体表,伤口渗液,无发热。既往史:高血压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年。入院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因起搏器感染行起搏器电极移除术后于对侧再次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和植入新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2-2014-0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起搏器感染需要移除原起搏器的住院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植入原起搏器1年。移除原起搏器及电极后于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及自主意愿,10例患者于对侧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8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起搏器。随访观察24个月,观察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与新起搏器的安全性。结果: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的10例患者和植入新起搏器的8例患者均未再发生起搏器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结论:起搏器感染后植入灭菌后的原起搏器安全性不劣于新的起搏器,可作为经济困难的起搏器感染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53岁男性,因4天来晕厥3次入院,入院后再次晕厥时心电图示全心停搏达5.8 s,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发作时起搏器工作正常。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示右侧颈部肿瘤、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为颈动脉窦综合征,行颈部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切除后患者未再出现不适。关闭起搏器,随访2年未出现黑矇或晕厥。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黑矇1个月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提示间断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心脏MRI均提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入院后成功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解剖学左室内,术后各项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3.
自1958年第一台体内永久起搏器植入以来,50余年当中使数百万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受益,但是随着起搏器植入的人数增多,植入起搏器后出现的心衰、房颤、血栓等起搏器植入后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 ,6 5岁 ,有高血压病史 8年 ,且有“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病史多年。 4年前开始感劳累后心慌、胸闷 ,静息可缓解 ,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未住院治疗。近 2个月感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并晕厥 1次入院 ,查心电图及 2 4h动态心电图示异位心律 ,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阻滞 ,交界性逸搏心律。故拟植入心脏起搏器 ,术前查血凝四项、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停用阿司匹林 1周后 ,常规进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先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保驾 ,然后植入VVI起搏器 ,起搏器囊袋内及股静脉穿刺处止血彻底 ,手术顺利。术后第 3d于植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心功能状况。方法对22例儿童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其中男10例,女12例,手术年龄8.5个月(3 d~11岁),体质量6.35(2.7~43.6)kg。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起搏器18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阿斯综合征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1例。随访3个月~5年3个月,收集患者检查结果及心室夺获阈值、电极阻抗等电生理学信息。结果除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外,其余均植入单腔起搏器。与心动过缓有关的临床症状消失,患儿发育良好,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有2例(9.1%)患儿死亡(原因不明),3例(13.6%)出现电池提前耗竭而重新植入起搏器,未出现电极断裂、移位及囊袋感染等并发症。末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6%,有1例(4.8%)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没有因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将末次复查心室夺获阈值、电极阻抗、灵敏度与植入起搏器即刻进行比较,未发现显著变化。结论心外膜起搏近、中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本组出现因安装单腔起搏器导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进一步优化起搏器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6.
例1患者女、74岁,诊断为冠心病,三度房室阻滞,阿斯综合征,急诊入院植入VVI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前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房率115bpm,房性早搏,心室率58bpm,QRS波与P波无关。上行QRS波形态从CRBBB→IRBBB→时限正常→ILBBB→CLBBB;下行QRS波形态变化与上行相反(非连续记录),QT间期延长。例2患者男、77岁,冠心病,三度房室阻滞,近1月内偶发阿斯综合征,入院后植入VVI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前心电图(图2)示:窦性心律,心率88bpm,匀齐,心室波缓慢(46bpm)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87岁。因突发心悸、胸闷入院。诊断病窦综合征,拟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胸部CT提示左上腔静脉可能,双侧肘静脉造影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扩张。经股静脉径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电极螺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术后随访1个月,无心力衰竭及起搏器综合征症状,各项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77岁,间断胸闷、气短、心慌4年,加重1月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后给予优化的药物治疗后,植入了Medtronic8042三腔起搏器。植入过程中4193型左室电极进入多处冠状静脉均起搏不良,而利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导丝于心侧静脉进行延伸起搏后获得满意阈值(1.5V),但阻抗较低仅有306Ω,患者起搏器植入处肌肉跳动明显,将左室电极起搏模式由Unipolar改为LVtip/RVring模式后,肌肉跳动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有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活动度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提高。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66岁,8年前因二度Ⅱ型房室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现电池耗竭入院.曾因缺血性心肌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起搏器功能的日益增多,植入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已经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起搏器植入的过程中、植入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本文通过心脏远程监测,详细记录了患者起搏器电极断裂的发现、处理过程,探讨了起搏器植入患者常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