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69例骨科伤员的病情特点及救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四肢和脊柱骨折的病情特点及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8年5月17日~2008年6月25日收治的汶川地震伤员69例,其中肋骨骨折9例,锁骨骨折5例,四肢骨折58例,骨盆骨折7例,颈椎骨折i例,胸椎骨折1例,腰椎骨折11例,截肢术后5例,采用分类检伤,损害控制,分次手术等方法积极救治。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无死亡、无院内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地震后送伤员,病情复杂,伤口污染程度高,应分类检伤,采用损害控制,后期专科手术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13日-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54例汶川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法包括:在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创口行反复彻底清创,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基础上抗感染治疗,并行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开放性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地震开放伤均有感染,且多为混合感染,以G+球菌和G-杆菌为主,大部分患者合并厌氧菌感染.54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1例院外截肢患者因残端感染严重而行多次行残端清创、修整.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愈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好,外固定牢靠,目前正处于康复中.结论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反复、彻底地清创和正确及时地闭合创口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根据感染特点予以恰当的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海玉树地震儿童伤员损伤的影像学特征与玉树高海拔地震的关系以及在临床急救中的意义.方法:对玉树地震发生后陆续送至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63例地震伤员影像学特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折共32例(51%),45处发生骨折,四肢骨折24例(38%);多骨多部位复合骨折12例(19%);软组织损伤为20例(32%).结论:青海玉树地震儿童受伤群体中以学龄期儿童为主,软组织损伤和骨折为最常见的损伤,其中四肢骨折发生率最高(约为38%),多系统多发伤(复合伤)少,病情较单一.X线、B超检查对伤情的分类、评估对临床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533例汶川地震伤员感染流行病学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对伤员感染的救治水平.方法 选择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转送至重庆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33例地震伤员,结合创伤ISS和AIS评分,根据伤情及其与院内外感染的关系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指标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533例后送伤员中,ISS<16分456例(85.6%);ISS 16-25分65例(12.2%),ISS>25分12例(2.3%).骨折433例(81.9%).头、颈部损伤42例,面部损伤7例,胸部损伤114例,腹部、盆腔损伤81例,四肢、骨盆损伤314例,体表损伤205例.仅有1处骨折180例,2处骨折139例,3处及以上骨折114例,截肢32例,挤压综合征21例,院内手术处理281例.感染79例,院外感染占87.3%.合并感染伤员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复合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C群链球菌为主,少数发生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敏感及耐药抗生素谱系各不相同且有部分重叠.抗生素选择应以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为主.结论 在自然灾害紧急条件下,对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骨折伤员,科学使用抗生素并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护性救治措施对于加强伤员早期救治,预防严重创伤并发症,促进伤员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汶川地震中涉及耳鼻咽喉颜面部外伤伤员的伤情及治疗情况,探讨更有效地处理针对地震造成的颜面部外伤的方法.方法 对在解放军第452医院住院治疗的165例汶川地震伤员进行专科检诊,重点对合并耳鼻咽喉颜面部损伤的伤员伤情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伤情分别给予清创缝合或整形缝合、骨折复位及固定、局部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对其治疗后2周的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65例伤员中合并颜面部损伤伤员33例(20%),包括耳部外伤10例(6.1%)、鼻部外伤8例(4.8%)、口唇撕裂伤2例(1.2%),经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毁容病例;鼻窦及颧骨骨折8例(4.8%)、下颌骨骨折5例(3.0%),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仍在随访中;无咽喉部、颈部及气管食管外伤者.伤后并发感染者(非院内感染)6例(3.6%),无死亡病例.结论 专科医生应早期、恰当地处理地震所造成的颜面部外伤,除了重建功能以外,恢复患者的正常形态(容貌)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
176例汶川地震骨科伤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地震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及其救治情况,总结此类伤员的救治经验.方法:系统收集从汶川地震发生后至2008年6月30日我科收治的176例地震骨科伤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措施,并对临床救治经验与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176例地震病人中,男性96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42岁,70岁以上伤员23人;(2)受伤原因以重物砸伤和挤压/掩埋为主(62.5%),36.9%的伤员为无骨折脱位的软组织损伤,其中挤压伤占软组织损伤的23.3%,63.1%的伤员有骨折脱位,约34.1%的伤员为多发骨折,开放性损伤多(35.2%),且污染重,多合并感染;下肢骨折多见(65%),26.1%的伤员有上肢骨折,20.7%的伤员有脊柱骨折,6.3%的伤员合并有胸、脑,腹部脏器损伤;(3)截肢伤员多,截瘫伤员少.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以注重基础疾病和心理治疗及加强护理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在地震伤员四肢开放性骨折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架早期治疗5&#183;12地震四肢开放性骨折27例,其中肱骨开放性骨折1例,尺桡骨开放性骨折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2例,股骨髁间伴胫骨平台开放性骨折1例。GustiloⅡ型3例、ⅢA型10例、ⅢB型14例。结果:术后随访6w,开放性伤口均闭合。术后无骨折成角畸形,无针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操作方便、可调整、拆除方便、固定可靠、创伤小、方便创面二期处理、不影响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是对地震造成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早期救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92例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转送至我院的伤员的伤情特点,总结地震伤后送伤员的救治经验. 方法 间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汶川地震伤员的一般资料、伤情、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 结果 全部伤员无院内感染,无再次截肢,无骨折相关并发症. 结论 地震后送伤员在短期内集中大量到达,后方医院有效的组织工作、接诊医师全而评估病情、制定详尽有效的救治计划、注意内科合并疾病的处理,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四肢闭合性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2009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闭合性四肢长管骨骨折早期行单臂支架临时外固定的患者,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7岁。待全身病情稳定、局部软组织损伤改善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终确定性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6d。二期确定性内固定治疗前2例出现钉道感染。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切口3例出现感染,总体感染率为5.2%。结论早期采用临时外固定支架没有增加最终确定性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率,有利于闭合性长管骨骨折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汶川大地震所致人体损伤情况及其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5例汶川大地震震伤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按损伤部位分别统计。结果75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21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75例地震伤患者中,通过影像学检查,共查出伤部136个。四肢骨折39例,共计骨折72个部位,上肢13个部位,占总数的9.56%,下肢59个部位,占总数的43.39%。头颅地震伤9例,共13个部位,占总数的9.56%。脊椎地震伤12例,共累及21个椎体,占总数的15.44%。胸部地震伤13例,共计骨折30处,占总数的20.05%。结论地震伤涉及全身多部位、多个器官;影像检查有助于地震伤员的筛查及分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致长段骨缺损、骨骺损害的成因及其预防和修复手段.方法对2例儿童期肢体骨折(胫腓骨、肱骨各1例)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经过1年和10年反复治疗失败形成的骨感染、骨缺损、骨外露和肢体短缩、假关节畸形肢体,进行一次性病灶清除、骨畸形矫正,并以游离腓骨皮瓣移植完成一次性骨结构重建修复创面.结果移植骨皮瓣一次性成活,伤肢于手术后半年达到骨性愈合并恢复持重和行走功能.结论游离腓骨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所致长段骨缺损的理想方法,骨折术后感染早期合理救治对于避免继发骨及骨骺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切口切开复位、空心螺钉置入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19例。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住院期间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9例均获门诊复查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9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骨折术后均I期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5.4分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平均96.6分。结论改良膝关节后侧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是简便、安全的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骨折区域,对骨折进行有效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MEBO)在骨折处治疗皮肤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全程应用MEBO外涂烧伤创面,结合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结果:创面均I期愈合,无瘢痕形成,骨折对位愈合良好,针孔无感染。结论:骨折部位的皮肤烧伤创面外涂MEBO能促进创面愈合,有效避免感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优越性、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57例四肢骨折。结果:57例病例均获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13个月,平均5.3个月。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特别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严重、污染重的开放性四肢骨折。  相似文献   

1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59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2014年5月-2016年9月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0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60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例,高处跌伤4例。骨折Müller AO分型为:33-C2 6例,33-C3 4例。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0例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19个月),手术时间1~2h(平均1.6h),出血量200~400mL(平均250mL),随访期间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术后Sanders肢体评价: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使用桥接组合式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术中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新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骨感染性假关节的治疗方法.方法手术分二期完成,一期打通髓腔,外固定架固定,二期交腿皮瓣移植封闭创面.结果 12例感染性假关节采用上述方法治疗,骨折全部愈合,皮瓣生长良好,膝、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先固定骨折,后封闭创面,可明显改善患肢血运,为骨折愈合,皮瓣成活创造了良好条件.一般无需植骨,且有利于膝踝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股骨干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股骨干骨折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加压钢板,梅花钉,Ender钉,交锁髓内钉等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173例18-63岁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交锁髓内钉组5个月,梅花钉组5.5个月,Ender钉组6个月,加压钢板组7个月。加压钢板组术后感染3例,内固定断裂松动6例;梅花钉组术后感染2例,内固定断裂2例;Ender钉组内固定断裂1例,感染1例;交锁髓内钉组无断裂,感染发生。结论:交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合适手段,但软组织条件差者,以外固定支架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地震伤高龄股骨骨折治疗方法。方法对8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采用心里、手术、中药、跨学科的康复综合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结果80例患者手术后切口Ⅰ/甲,CR片骨折对位对线好,无褥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膝关节无僵硬、肢体肌肉无萎缩,功能康复明显提前。结论对地震伤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采取心里、手术、中药、跨学科的康复综合治疗是必须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