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在髁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庆 《口腔医学》2002,22(4):217-218
目的 探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在髁状突中、高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颌后切口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 ,取出升支后缘骨块 ,将髁状突下拉直视下与升支后缘骨块固定 ,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 ,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固定后再植入。结果  8例 9侧采用本方法治疗 ,经追踪 ,面形及功能均满意。结论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严重移位者 ,可采用本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用年轻大白鼠研究髁状突颈部骨折固定与非固定对髁状突组织形态的影响。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髁状突结构和位置基本正常,未出现假关节和关节强直等。实验过程中有髁状突分叉现象。髁状突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基本完成,左右侧对称。髁状突增殖层和软骨细胞明显增厚。非固定组与固定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支持年轻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4只1岁龄成年绵羊,随机分成2组。采用截骨术造成动物右侧髁突矢状骨折,剪断关节盘前后附着并将其推向内侧。组A保留翼外肌在髁突内极的附着,保留其功能。组B在术中切断翼外肌在髁突内极的附着,阻断其功能。术后2、4、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并分离完整的颞下颌关节(TMJ)大体下观察,按TMJ矢状方向分成内中外各1/3固定,HE染色和丽春红三色染色。结果组A即保留翼外肌功能组,较组B髁突有更多新骨形成,髁突形态改变更严重。结论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致更多新骨形成,甚至发生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年幼大白鼠研究比较髁状突颈部骨折后非固定与复位骨间固定处理对髁状突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均对髁状突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髁状突头部较小,颈部增厚,但髁状突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左右侧对称。两种处理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本研究结果提示对年幼者髁状突颈部骨折宜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两组年幼大白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分别采用非骨间固定与骨间固定,观察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均对下预骨生长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髁头较小.髁颈增厚,下领骨体较长;喙突较短。但下颌骨生长发育基本完成。除固定组升枝较短于健侧外。其余左右侧基本对称。两种处理间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对年轻者髁状突颈部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矢状和垂直切开下颌升支是手术矫正下颌畸形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可在口内进,行并用螺丝钉固定骨切开处以保证功能稳定。这种骨切开固定法不需要或减少颌间固定的时间,并可通过打开下颌或下颌升支骨切开处,重新调整咬(牙合)。矢状切开下颌支有正常咬合的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螺丝钉固定后,仍经常出现髁状突错位,尸体研究表明这种错位达12mm。用X线片对髁状突错位进行研究,表明髁状突有移位、形态结构的改变。但由于髁状突局部解剖复杂,颞下颌关节的个体差异及X线片失真,因此,术后髁状突错位的发生率在13%和72%之间。Kundcrt等(1980)在颞下颌关节的侧向斜投影中证实了髁状突受力部分经常出现向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下颌骨髁突骨密度,研究下颌骨髁突骨密度与性别、年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00例患者正畸治疗前的CBCT数据,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进行分组,测量双侧水平面下颌骨髁突最大径处的髁突骨皮质密度、骨松质密度及总体骨密度,比较各组间测量值。结果女性的骨皮质密度及总体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男性(P<0.05)。与年龄较小组相比,年龄较大组的骨皮质密度及总体骨密度均值明显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面型中,低角组的髁突骨皮质密度均值明显大于均角组(P<0.05)。矢状骨面型中,Ⅱ类组的髁突骨松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Ⅰ类组,且Ⅱ类组髁突总体骨密度平均值最高,与Ⅰ类组和Ⅲ类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矢状向Ⅰ类组中,低角组的髁突骨松质密度明显高于均角组及高角组,低角组总体骨密度高于均角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都会对下颌骨髁突骨密度造成影响,因青少年髁突处在生长发育期,正畸医生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侧或部分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升支高度和下颌骨髁状突运动的变化。材料和方法:3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保留髁状突的下凳骨部分切除、自体骨移植或病变骨冷冻再植整复组,B组为未保留髁状突组,术后通过X线检查评价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髁状突运动障碍。主要有升支高度降低、髁状突水平运动和转动能力降低,且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B组改变大于A组。结论:下颌骨缺损重建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保留髁状突时所受影响要明显小于未保留髁状突组。因此保留髁状突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术后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截骨术后近髁状突段移位是近期复发、颞颌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过去14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些防止近髁状突段移位的方法及装置。但这些方法中多存在设计操作复杂的缺点。本文介绍了作者过去5年来采用的一种髁状突维持装置(CPD),可在术中使近髁状突段复位于术前位。 20例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截骨术前移下颌骨的病例,年龄16~33岁。平均24.8岁。平均前移量5.6mm(3.4~7.8mm)。固定采用3个2mm钴铬螺钉。10例固定前使用CPD,另10例不使用CPD。手术前后拍颞颌关节位片,测量髁状突垂直向、水平向和旋转移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量分析具有不同垂直和矢状骨面型的成人髁突特征的差异,研究成人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颞下颌关节正常的成人患者180例,根据∠ANB、∠MP-FH和∠MP-SN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共9组,每组20例.使用Invivo6软件测量所有样本的髁突长轴径、髁突短轴径、髁突最大横截面积、髁突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源性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去卵巢小鼠髁状突骨及软骨的影响。方法4月龄雌性未孕小鼠30只,其中2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术,10只行假手术(A组)。4周后将双侧卵巢摘除20只随机分为B、C两组各10只,B组予安慰剂,C组皮下注射OPG 10 mg/kg,每周2次。治疗2个月后,测定各组动物髁状突的骨小梁面积、数量,软骨层的厚度及软骨层内部各层细胞的数量等。结果B组髁状突的骨小梁面积、数量较A组明显降低。C组髁状突的骨小梁面积、数量较A、B组明显增加,软骨层厚度增加、软骨层内部肥大细胞层较A、B组明显增厚。结论小鼠去卵巢后可成功建立髁状突骨质疏松模型;OPG对去卵巢小鼠髁状突有抑制骨吸收作用,并可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促使软骨细胞向成骨过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单侧或部分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升支高度和下颌骨髁状突运动的变化。材料和方法 :3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A组为保留髁状突的下颌骨部分切除、自体骨移植或病变骨冷冻再植整复组 ,B组为未保留髁状突组 ,术后通过X线检查评价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髁状突运动障碍。主要有升支高度降低、髁状突水平运动和转动能力降低 ,且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 ,B组改变大于A组。结论 :下颌骨缺损重建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保留髁状突时所受影响要明显小于未保留髁状突组。因此保留髁状突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术后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给予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PPARγ对老龄鼠髁状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18月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予以吡格列酮灌胃20 mg/kg,对照组每日予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颌骨,行下颌骨X线检查及髁状突骨密度测定,同时行髁状突部位组织学观察,并采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计算髁状突软骨下骨的静态骨参数.结果 实验组髁状突的X线片灰度值、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的平均宽度、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PARγ能抑制老龄鼠髁状突的成骨代谢及软骨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其髁状突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在髁状突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间接治疗髁状突疾患的疗效。方法:采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方式间接治疗髁状突疾患19例,其中髁状突良性肥大2例,髁状突骨瘤4例,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3例,髁状突骨折10例。结果:所有患者张口度均接近或达到正常,无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随访期内无1例复发。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间接髁状突整复是治疗髁状突疾患的一种可选择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51925 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20051926 钛板骨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20051927侧向拉力螺钉技术治疗髁突囊内矢状骨折;20051928 髁状突纵形骨折及殆夹板治疗时对翼外肌影响的光镜和电镜观察;20051929 158例髁突骨折回顾分析;20051930 6种咬合负载情况下下颌体骨折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在临床上常见,对于开放复位或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仍有争议。随着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有所扩大,但复位中度移位或旋转的近中骨段以及暂时固定髁突,操作均有一定难度。经口内(颊部)置入螺钉和钛板更加不易。面神经损伤是经口外进入最严重的并发症。为了克服上述弊端,简化复位、固定程序,作者对内镜辅助下复位和固定髁状突骨折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可吸收钉板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适应证、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与颞下颌关节外科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82例(共106侧),其中髁突高位矢状骨折46侧,中位髁颈骨折26侧,低位髁颈下骨折34侧。髁头及髁颈骨折复位术均经耳屏前径路;髁颈下骨折复位术中,多数经耳屏前径路及颌下径路。髁突高位矢状骨折复位后以1~2枚可吸收长螺钉固定,髁颈及髁颈下骨折以2块可吸收板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未诉明显不适,面型基本对称,面部肌肉运动正常,咬合对位良好,开口度恢复,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可吸收钉板可应用于髁突高位矢状骨折、中位髁颈骨折、低位髁颈下骨折的开放复位内固定。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髁突骨较钛板钛钉复杂,需熟练掌握合适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髁状突纵形骨折后及牙合夹板治疗时髁状突、关节盘的改变。探讨牙合夹板治疗机制。方法:实用小型猪18头,随机分为髁状突纵形骨折后未治疗组,牙合夹板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头。实验后3、6、12周取材,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牙合板治疗髁状突纵形骨折12周,骨折愈合,无盘突粘连。生发层细胞和表层纤维连续,其下是新生软骨细胞和大量软骨内化骨现象。未治疗组3周关节盘轻度变形,12周关节盘与髁状突、颞下凹粘连,呈双髁突畸形。电镜下牙合夹板治疗组骨折侧髁突表面凝胶样物质尚存,细胶原纤维暴露。未治疗组骨折侧髁突表面凝胶状物质消失,有的部位胶原纤维粗大,有的部位细小。结论:髁状突纵形骨折未治疗后果为盘突粘连,双髁突畸形。牙合夹板具有防止盘突粘连,使髁状突恢复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年轻大白鼠研究髁状突颈部骨折非骨间固定与骨间固定对髁状突表面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到两种处理早期均表现为颗粒层缺乏,凝胶样物质卷曲、堆积,结构紊乱,以后逐步恢复,但仍较对照组粗糙。表明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于对照组。两实验组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髁状突颈部骨折不同处理方法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年轻大白鼠研究髁状突颈部骨折非骨间固定与骨间固定对髁状突表面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到两种处理早期均表现为颗粒层缺乏,凝胶样物质卷曲、堆积、结构紊乱,以后逐步恢复,但仍较对照组粗糙。表明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于对照组。两实验组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