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的临床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64 MSCT对34例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行灌注成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4例患者分成3组:胃癌组(n=23)、胃淋巴瘤组(n=4)和胃间质瘤组(n=7) .计算癌肿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BF) 、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 .并对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胃癌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69.36±49.62) ml/(100 g·min)、(5.78±2.58)ml/100 g、(8.64±6.02)s和(38.60±24.46)ml/(100 g·min) ; 胃淋巴瘤组为(23.60±14.87)ml/(100 g·min) 、(2.64±0.58)ml/100 g、(10.68±5.33)s和(22.51±15.99)ml/(100 g·min), 胃间质瘤组为(50.66±30.92)ml/(100 g·min)、(4.95±1.61)ml/100 g、(11.23±8.09)s和(10.05±8.96)ml/(100 g·min).其中胃癌组与淋巴瘤组BF、BV和PS平均值,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PS平均值以及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V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F和PS平均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BF平均值及胃癌组、胃淋巴瘤组和胃间质瘤组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 MS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胃肿瘤提供定量信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肿瘤灌注参数值在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体部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正常肾脏皮质灌注特征,并探讨各灌注参数与性别、年龄及血清肌酐(Scr)的相关性.方法 对71名无明显泌尿系统疾病的志愿者进行64层螺旋CT腹部平扫和灌注增强扫描,使用Body PCT灌注软件测量正常肾脏皮质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M),比较同一灌注参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探讨灌注参数与年龄、PM与Scr的相关性. 结果3人灌注扫描失败,68人灌注扫描成功,共得到108人次的正常肾脏灌注参数,其中获得71人次CT灌注扫描前1周内的Scr值.男性正常肾脏皮质(n=56)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229.8±49.9)ml/(100 ml·min)、BV=(398.2±59.5)1 000∶1、PM=(213.5±54.0)0.5 ml/(100 ml·min);女性正常肾脏皮质(n=52)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230.0±56.1)ml/(100 ml·min)、BV=(358.1±49.7)1 000∶1、PM=(186.2±32.1)0.5 ml/(100 ml·min);全体正常肾脏皮质(n=108)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229.9±52.7)ml/(100 ml·min)、BV=(378.9±58.4)1 000∶1、PM=(200.4±46.7)0.5 ml/(100 ml·min).BF(F=0.367,P=0.547)、BV(F=3.088,P=2.762)和PM(F=3.308,P=0.074)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男、女性和全体受试者中,BF与年龄具有一元线性相关关系(r =-0.484,r =-0.429, r =-0.425;均P <0.01),BV(r=-0.152,r=-0.243,r=-0.043)和PM(r=0.053,r=0.123,r=0.172)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均P >0.05).PM与Scr无相关关系(r=0.064,P>0.05). 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测量正常肾皮质灌注参数的方法切实可行,肾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皮质的生理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23-47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体部肿瘤灌注技术在肾脏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0型多层螺旋CT的电影模式(1s/周),0.6mm层厚,40层,120kV,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300mgI/ml),流率4.0ml/s,延迟8s,数据采集55s,在siemens-mmwp Perfusion 2软件包分别测量16例肾癌、15例良性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比较容易获得灌注图像,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出肿瘤大小和轮廓,并可定量检测肿瘤内部的组织灌注状态。肾癌组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250.81±21.88)ml/(100g·min)、(19.01±4.10)ml/100g、(9.87±3.90)s、(15.27±8.02)ml/(100g·min);良性病变组的BF、BV、MTT和PS的平均值分别为(70.82±6.91)ml/(100g·min)、(8.19±2.40)ml/100g、(10.11±1.67)s、(3.18±2.55)ml/(100g·min)。两组间比较,BF、BV、P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良、恶性病变的BF、BV、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CT灌注成像方法对其判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胸部进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的对比研究,比较两者的灌注参数值,探讨肺部低剂量灌注成像的可行性。结果: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感兴趣区的BF、BV、MTT及PS值分别为:29.8±13.0ml/min/100g、2.2±1.4ml/100g、10.3±5.7s、8.3±7.3 ml/min/100g和28.0±17.3ml/min/100g、2.4±1.5ml/100g、11.8±6.7s、7.4±6.3ml/min/100g,配对t检验显示两组灌注参数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灌注成像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所有的灌注参数均显示良好的一致性,胸部CT低剂量灌注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28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使用Dynamic CT perfusion system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34±15.28)ml/(min·100g),血容量(BV):(14.56±8.43)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28.58±13.4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7.23±11.54)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6.63±9.76)ml/(min·100g);BV:(4.95±3.14)ml/100 g;MTT:(26.12±10.18)s;PS:(4.15±2.38)ml/(min·100g),2组BF、BV、P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定量评价肿瘤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肿瘤中心组织和肿瘤边缘组织的有效性,以及定量监测肿瘤微血管系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反应的有效性. 方法 15只一侧大腿植入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组,1组行抗血管治疗(n=11),1组为对照组(n=4).于肿瘤种植1周后、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进行DEC-CT扫描,分别计算肿瘤区、肿瘤边缘区、肿瘤中心区和正常组织区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对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肿瘤区和正常组织区的BF、PS、MTT值分别为(149.32±30.99)ml/(100 g·min)、(28.24±5.15)ml/(100 g·min)、(2.79±0.66)s和(32.18±4.10) ml/(100 g·min)、(11.88±0.71)ml/(100 g·min)、(6.57±0.90)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核心区和肿瘤边缘区的BF、PS、MTT值分别为(175.70±34.43)ml/(100 g·min)、(32.43±6.52) ml/(100 g·min)、(3.87±0.84)s和(19.07±3.58)ml/(100 g·min)、(18.75±2.10) ml/(100 g·min)、(8.11±1.44) 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区的BF、 BV、 PS、MTT值在治疗后第2周后从187.57 ml/(100 g·min)、5.21 ml/100 g、30.74 ml/(100 g·min)、3.87 s改变为118.48 ml/(100 g·min)、4.21 ml/100 g、24.02 ml/(100 g·min)、4.27 s,对照组从129.74 ml/(100 g·min)、3.22 ml/100 g、25.85 ml/(100 g·min)、3.68 s改变为362.33 ml/(100 g·min)、10.86 ml/100 g、39.31 ml/(100 g·min)、3.54 s,改善明显. 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提供肿瘤定量信息,并能定量监测肿瘤微血管系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SCT功能成像获得的乳腺癌灌注参数评价乳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CT灌注参数对乳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22例术前均行乳腺功能CT成像,采用GElightspeedl6层CT电影模式(0.5mm/s),120kV,60mA,5mmx4;注射流率3.0nixes,延迟5s,扫描时间50s。用Perfusion3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肿块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的均值分别高于对侧正常乳腺组。两组组间BF、BV和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2.0cm乳腺癌病灶中心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的均值分别低于乳腺癌病灶边缘组。乳腺癌病灶中心组与边缘组之间BF、BV和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r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2.Ocm乳腺癌病灶中心组与乳腺癌病灶边缘组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均值接近,乳腺癌病灶中心与边缘之间BF、BV、MTY和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功能成像获得的CT灌注参数值能定量分析乳腺癌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功能CT成像能评价乳腺癌组织的血流灌注特点,其中BF、BV和PS值有助于对乳腺癌诊断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雷振  席焕久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4):295-298,382
目的应用MSCT功能成像获得的乳腺癌灌注参数评价乳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CT灌注参数对乳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22例术前均行乳腺功能CT成像,采用GElightspeedl6层CT电影模式(0.5mm/s),120kV,60mA,5mmx4;注射流率3.0nixes,延迟5s,扫描时间50s。用Perfusion3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肿块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的均值分别高于对侧正常乳腺组。两组组间BF、BV和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2.0cm乳腺癌病灶中心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的均值分别低于乳腺癌病灶边缘组。乳腺癌病灶中心组与边缘组之间BF、BV和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r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2.Ocm乳腺癌病灶中心组与乳腺癌病灶边缘组的灌注参数BF、BV、MTT和PS均值接近,乳腺癌病灶中心与边缘之间BF、BV、MTY和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功能成像获得的CT灌注参数值能定量分析乳腺癌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功能CT成像能评价乳腺癌组织的血流灌注特点,其中BF、BV和PS值有助于对乳腺癌诊断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在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中感兴趣区(ROI)位置、大小和方法的选择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明确最佳ROI的选择方案。方法:对13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分别在肿瘤外周、肿瘤中心选择30mm2、90mm2的ROI,另外选择勾画整个肿瘤轮廓,分别测量相应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值,比较不同选择方法对灌注参数测定的差异。结果:ROI大小为30mm2、90mm2在肿瘤外周的灌注参数BF、BV均大于中心的灌注参数BF、BV。而勾画肿瘤轮廓获得的灌注参数BF、BV为30.28ml/100g.min、19.65ml/100g,均位于30mm2和90mm2外周和中心之间(P〈0.05)。结论:不同ROI位置、大小和方法的选择对肿瘤的灌注参数有明显影响,肿瘤周边的灌注参数要高于肿瘤中心,而选择勾画肿瘤轮廓获得的灌注参数理论上最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全瘤灌注参数对肺癌及肺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诊61例肺内单发直径>2 cm的肿块性病变进行前瞻性CTPI,通过CT灌注后处理得出血流量(BF)、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透析度(PMB)4个灌注参数,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肺癌病灶与肺良性病变灌注参数比较,BV、MTT、PM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癌与肺良性病变CT全瘤灌注参数(BF、BV、MTT、PMB)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6、0.806、0.705、0.961.BF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324,此时BF值>49.13 mL/(100 mL·min),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52.40%,阳性预测值为75.34%,阴性预测值为59.03%.BV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510,此时为BV值>6.67 mL/100 mL,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1.00%,阳性预测值为87.17%,阴性预测值为60.57%.MTT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499,此时MTT值>3.83 s,敏感度为97.50%,特异度为52.40%,阳性预测值为78.83%,阴性预测值为92.05%.PMB的最大约登指数指数为0.830,此时PMB值>7.28 mL/(100 mL·min),敏感度为92.50%,特异度为90.50%,阳性预测值为94.65%,阴性预测值为86.91%.结论 CT全瘤灌注参数对肺癌和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4个灌注参数中,以BV及PMB的鉴别效能较好且以PMB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CT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21个病灶)行CT灌注扫描,使用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120kV,60mA延迟时间10s,总扫描时间50s,使用GEAW4.2工作站和Perfusion3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46±17.62)ml/(min·100g),血容量(BV):(13.76±8.59)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28.23±15.7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6.45±12.36)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7.35±10.67)ml/(min·100g);BV:(4.63±3.47)ml/100g;MTT:(25.52±12.91)s;PS:(3.57±3.36)ml/(min·100g),两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提供了乳腺肿块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的鼻咽部鳞状细胞癌治疗前组46例、放疗后局部复发组26例、放疗后纤维化组17例(三组共89例)进行鼻咽部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各组病灶区局部的TDC和灌注参数特点及其差异,确定治疗前组病灶的灌注参数阈值并计算其对敢疗后局部复发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治疗前组和放疗后复发组之TDC形态与纤维化组明显不同。治疗前组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BF、BV、PS值均高于放疗后纤维化组,MTT值均低于纤维化组,且各组灌注值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组与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各灌注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咽癌治疗前组BF、BV、MTT和PS闳值分别为337.20ml·min·100g、10.18ml·100g^-1、3.89s和24.24ml·min^-1·g^-1,各阈值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6.15%、9.615%、75.08%和57.69%,特异性分别为100%、100%、76.47%和76.47%。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和鼻咽癌灌注参数阈值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Emotion6多层螺旋CT机对22例鼻咽癌,11例鼻咽炎症及20例无鼻咽疾病患者进行鼻咽灌注扫描,用其专用灌注软件perfusion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P)等指数,以评价鼻咽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规律性。结果:鼻咽癌组BF、BV、TP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1.29—178.98ml/(min·100g),20.30-27.18ml/100g,19.77-25.60s,鼻咽炎症BF、BV、TP95%可信区间分别为(78.66±29.56)ml/(min·100g),(15.66±11.87)ml/100g,19.01—29.17s,正常对照组BF、BV、TP95%可信区间分别19.02—33.39ml/(min·100g),4.58—7.59ml/100g,18.00—25.2080鼻咽癌、鼻咽炎症及对照组BF、BV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鼻咽癌及鼻咽炎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22个病灶)行多层螺旋CT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其中乳腺癌9例,良性肿块8例.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所得数据按乳腺癌与良性肿块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BF(35.92±8.36)mL/(min·100g),BV(12.79±3.13)mL/100 g,MTT(15.37±4.45)s,PS(19.72±5.08)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6.83±5.36)mL/(min·100g),BV(5.35±2.43)mL/100g,MTT(16.54±4.19)s,PS(5.47±2.83)mL/(min·100 g),两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的血流量、血容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高于良性肿块,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在甲状腺病变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67-277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体部肿瘤灌注技术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0型多层螺旋CT的电影模式(1s/周),0.6mm层厚,40层,120kV,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300mgI/ml),流率3.0ml/s,延迟8s,数据采集55s,在siemens-mmwp Perfusion 2软件包分别测量16例甲状腺癌,35例良性病变(甲状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比较容易获得灌注图像,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出肿瘤大小和轮廓,并可定量检测肿瘤内部的组织灌注状态。甲状腺癌组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324.81±218.96)ml/(100g.min)、(7.69±5.03)ml/100g、(3.87±2.52)s、(51.27±21.88)ml/(100g.min);良性病变组的BF、BV、MTT和PS的平均值分别为(311.42±238.01)ml/(100g.min)、(7.19±4.86)ml/100g、(3.99±2.77)s、(40.24±23.49)ml/(100g.min)。两组间比较,PS值差异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BF、BV、MTT值差异统计学上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PS≥50ml/(100g.min)作为恶性病变阈值,灵敏度为72.1%,特异度为60.8%,准确度为69.1%,阳性预测值为81.2%,阴性预测值为51.0%。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PS值有显著性差异,MSCT灌注成像方法对其判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64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T)研究肾脏占位病变灌注特征。方法对91例肾脏占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肾脏灌注扫描,造影剂注射量为50ml(370mgI/ml),注射速度5ml/s。使用西门子BodyPCT(VB20B)灌注软件测量占位病变实质、患者正常肾皮质及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M)。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病变实质间灌注特征的差异,以及占位病变实质、患侧正常肾皮质及健侧肾皮质灌注特征的差异。结果术后病理显示40例肾透明细胞癌(RCCC)、21例肾盂移行细胞癌(RPTCC)、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14例肾单纯性囊肿(RSC)。1例灌注扫描失败。RCCC实质灌注特征:BF(93.7±20.2)ml.(100ml)-1.min-1、BV(182.0±46.6)1000:1、PM(115.7±30.2)0.5ml.(100ml)-1.min-1;RPTCC实质灌注特征:BF(48.0±21.2)ml.(100ml)-1.min-1、BV(82.4±29.7)1000:1、PM(65.7±17.2)0.5ml.(100ml)-1.min-1;RAML实质灌注特征:BF(52.6±18.5)ml.(100ml)-1.min-1、BV(110.1±45.9)1000:1、PM(60.1±23.0)0.5ml.(100ml)-1.min-1;RSC实质灌注特征:BF(7.0±6.5)ml.(100ml)-1.min-1、BV(16.2±9.7)1000:1、PM(12.0±7.2)0.5ml.(100ml)-1.min-1。占位病变实质与患侧正常肾皮质灌注特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患侧正常肾皮质与健侧肾皮质间灌注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4种占位病变实质的灌注参数显著低于患侧及健侧正常肾皮质,除RPTCC与RAML实质灌注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任意两种占位实质的灌注特征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4种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病变灌注参数特征互不相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脏占位病变鉴别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鼻咽癌MSCT灌注值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分期的价值。方法经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癌35例,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行GT灌注扫描,动态图像经function CT软件处理,分别测量鼻咽癌肿瘤部位的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CT灌注值和肿瘤分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35例鼻咽癌肿瘤CT灌注值BF为(51.65±3.25)·ml·100g^-1·min^-1,其余各参数分别为PEI(28.65±1.52)HU.TTP(30.68±2.01)s,BV(12.49±1.07)ml/100g,PEI和BV与鼻咽癌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s=046,rs=0.55,P〈005),BF和BV与鼻咽癌独立T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s=0.37,rs=042,P〈0.05),其余指标与独立的T分期和N分期无相关性。结论鼻咽癌具有特征的CT灌注表现,CT灌注中的PEI和BV值与鼻咽癌的TNM分期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灌注值可以反映鼻咽癌分期的部分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肝癌发生后全肝微循环的变化规律和肝癌CT灌注参数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肝癌病人行上腹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经后处理灌注软件分析得到CT灌注伪彩图及参数,比较20例病人肝癌病灶(A组)、邻近肝组织(B组)、较远肝组织(C组)的血容量(BV)、血流速(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表面通透性(PS)灌注参数数值。检测病人血液中的AFP、CA199及GGT含量,与癌组织灌注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HAF、BV、BF、PS值:A组> B组> C组(P < 0.01),MTT值:A组 < B组 <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GT与PS呈正相关关系(r=0.639,P < 0.05),与MTT呈负相关关系(r=-0.577,P < 0.05)。结论CT灌注能够反映肝癌及周围肝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肝癌的进展程度,为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GGT与肝癌的异常微循环关系密切,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对不同肝叶灌注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肝叶血流灌注情况。方法:选择健康成人54例于肝门层面行多层动态CT灌注扫描,经软件后处理得到不同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计算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HBF)、门脉灌注指数(PPI),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 13.0,检验水准α=0.05。结果:肝右叶、左内叶、左外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BV(ml/100ml):17.708±2.874、17.431±2.618、16.818±2.635;BF(ml/min/100ml):88.225±12.728、88.603±14.863、87.011±13.798;MTT(s):15.993±0.887、16.663±1.234、17.299±1.356;HAF:0.119±0.025、0.270±0.108、0.164±0.028;HAP(ml/min/100ml):12.436±4.872、20.154±6.321、14.667±3.198;pvp(ml/min/100ml):75.789±8.499、68.499±12.766、72.345±11.257;THBF(ml/min/100ml):88.225±8.695、88.603±10.097、87.011±9.426;PPI:0.881±0.017、0.730±0.073、0.836±0.193。肝左内、外叶HAF高于肝右叶,PPI低于肝右叶,肝内叶与右叶HAF及PPI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组BV、BF、HAF、HAP、PVP、THBF、PPI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左叶HAF高于肝右叶,动脉供血比例大于肝右叶;肝右叶PPI高于肝左叶,门静脉供血比例大于左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治疗兔VX2肝癌模型和临床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T灌注参数(BF、BV、PS)的变化情况.方法 60例兔VX2肝癌模型均分为三组,单纯TACE治疗组、联合治疗组(TACE联合Endostar)、对照组.40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均分为两组,单纯TACE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TACE联合Endostar).分析各组实验动物或病例在治疗前后病理免疫组化(VEGF、MVD)和CT灌注扫描(BF、BV、PS)的改变.结果 治疗前,三组兔VX2肝癌模型、两组HCC患者在BF、BV、PS和VEGF、MVD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兔VX2肝癌模型、HCC患者)的VEGF、MVD均较单纯TACE组降低,BF、BV、PS均较单纯TACE组升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Endostar可以有效抑制兔VX2肝癌模型和临床HCC TACE术后的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几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